书城励志做人细节全书
12478000000005

第5章 做人从修身开始(4)

1948年,朱自清的胃病越来越重。这天,朱自清正在家里躺着,吴晗来到他家,递给他一份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的宣言书。朱自清看了,不说话,只是颤颤地提起笔,在宣言书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不到两个月,朱自清便逝世了。朱自清的胃病,对食品是必须严格选择的,在那时候面粉是不可多得的好食品,如果他不签字,别人也能理解,但他还是签了,尽管他的死并不一定仅仅因为这些。我们可以想象,他忍受不了美国面粉的侮辱性,却忍受了病痛的剧烈折磨,这种选择显然是他自己的取向。

孟子曾说过,不要我所不要的东西,不干我所不干的事。求我所必求,为我所必为;当取则取,当舍则舍,如此而已。我所不要的东西,既包括我们不该要的东西,也包括我们不必要的东西。不该要的东西不要,比如,来路不明的不义之财;不必要的东西也不要,比如,脱离实际的浮名虚荣。不该要不必要的东西,如果要了,人就变成了外物的奴隶,本来受人驱遣被人役使的外物便转而控制了我们自己。更有甚者,贪小利而忘大义,派生出不满的欲壑,长成吞象的蛇心,最终会一个跟头栽进万劫不复的深渊。

相同的道理,不干我所不干的事。干不可以干的事,往往会伤害别人,会被千夫所指,会受制裁。即使不受制裁,稍有良知,也会日不安夜不宁,问心有愧;良知即使全失,也免不了担惊受怕,饮食难甘,夜不成寐。干不愿干的事,就必须勉强自己,甚至要强迫自己,不能随心所欲,也无法尽心竭力,虽是举手之劳,也会觉得苦不堪言。事情干不好不说,严重的还会因此扭曲了自己、改变了自己,最终失去了精神的舒展和心灵的自由。

话又说回来,不要自己不要的东西,不干自己不干的事,说说容易,真正做起来其实很难。比如,现在有人正巴巴地送了礼来,要还是不要,就可能十分伤神费心。这里,不但有关系自己切身利益的取舍,同时还有人情面子、人际关系的考虑。说到底,我们都是凡人,是凡人就难以超凡入圣。

这里的关键,只怕还在于我们自身。一句话,当取则取,当舍则舍。只要来得正,黄金美玉不嫌重;来路不正,一瓢一饮也不轻。

不属于自己的财物绝不取,损害道德的事情绝不做,两袖清风,正直为人,对人对己对国家对民族都是可以无愧于心的。

第2节做一个内省慎独的人

——常省己过,见贤思齐

古时候,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古人也讲究“慎独”,把这当成圣人之道。因为只有每天反省自己的人才能从自己的经验中获得启示,才能获得精神上的进步。苏格拉底说:“不经过反思的生活不值得过。”不对自己的生活进行反思,我们的宝贵经验就白白流失了。

而实际上我们本来可以从自己的生活中学会很多东西,但大多数人却没有对自己的生活做出总结。如果一个人要想从一个“初生牛犊”变成成熟老练的人,就必须要经常反省自己,这样才能加快自己的成熟。这是自我总结出来的经验。慎独是自我修养的一种方法

慎独是一种思想,也是自我修养的重要手段。在古代的典籍中,人们一般把慎独理解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或“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

其实,慎独,关键是一个“独”字。“独”是什么?独是别人看不见听不见的地方,它不仅是指外在的空间,更重要的是指人的心灵。朱熹就说过:“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只要心中有道德,脑海有纪律,手脚有约束,把独处也当作光天化日,就能做到慎独。朱子讲过:“非特显明之处是如此,虽至微至隐,人所不知之地,亦常慎之。小处如此,大处亦如此。显明处如此,隐微处亦如此。表里内外,精粗隐显,无不慎之”。

子夏是孔子的著名弟子。

有一天,子夏去拜见曾参,曾参也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一向严于律己,以孝行著称。曾参看了看子夏,打趣地说:“怎么一阵子不见,你就如此发福啊。”子夏不以为意,反而乐呵呵地回答说:“我打了一个大胜仗,心情舒畅无忧,所以身体就胖起来了。”曾参有些摸不着头脑了,疑惑地问:“这话是什么意思?”子夏说:“我终日在家读书,学习先王(泛指贤帝尧舜等)之道,觉得他们的仁义道德和高尚的德行实在是高山仰止,令我心生敬佩仰慕之情,觉得能效仿他们一定很快乐。可是出门之后,当我看见富贵人家身穿绫罗绸缎,享受豪宅美食,夜夜笙歌曼舞,逍遥自在。我又不由得心生向往之情,觉得能像那样生活一定很幸福。两个念头不断出现在我的脑海中,激烈争斗,难分胜负,我寝食难安,心中不宁,所以身体日益消瘦。现在先王之道终于在心中占上风,取得了绝对胜利,我的心情又恢复了安宁祥和,所以身体自然发胖了。”

曾参听了,连连称赞子夏,对他更为敬重。

古圣今贤们所说的“人恒过”、“不犯错误的人没有”,并不是说人们可以不自律、不严己、不加强道德修养、不追求高尚品格。孔子认为,人们如果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就必须“躬自厚”、“求谙己”、“内自讼”。他的门生子夏无疑是遵照其教导,严格要求自己的典型。如果一个人通过反身自省,感到自己是忠诚踏实的,那便是最大的快乐。正因为这样,子夏才由瘦而胖,并因此而欢欣愉悦。

古往今来,慎独境界者不乏其人。

柳下惠坐怀不乱,曾参守节辞赐,萧何慎独成大事。东汉杨震的“四知”箴言,“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三国时刘备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范仲淹食粥心安,宋人袁采“处世当无愧于心”,李幼廉不为美色金钱所动;元代许衡不食无主之梨,“梨虽无主,我心有主”;清代林则徐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叶存仁“不畏人知畏己知”,曾国藩的“日课四条”:慎独、主敬、求仁、习劳,其所谓慎独则心泰,主敬则身强。以上种种,无一不是慎独自律、道德完善的体现。

慎独的最高境界是孔子所说的“随心所欲”。这里讲的随心所欲不是我们日常所说的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指道德修养到一定程度后所达到的一种道德境界。慎独虽然是古人提出来的,但并没有因时代的更迭变迁而失去现实意义,是因为它是悬挂在你心头的警钟,是阻止你掉进深渊的一道屏障,是提升你自身修养走向完美的一座殿堂。

慎独是一种人生境界。慎独是一种修养,慎独是一种自律,慎独是一种对自我的挑战与监督。

自省是大智大勇的表现

自省,简而言之就是自我反省,自我检查,以能“自知己短”,从而弥补短处,纠正过失。

力求上进的人都是重视自省的。因为他们知道,自省是认识自己、改正错误、提高自己的有效途径,自省使人格不断趋于完善,让人走向成熟。孔子的学生曾参说,他每天从三方面反复检查自己:替人办事有未曾竭尽心力之处吗?与朋友交往有未能诚实相待之时吗?对老师传授的学业有尚未认真温习的部分吗?他就是这样天天自省,长处继续发扬,不足之处及时改正,最终成为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的贤人。

自省是道德完善的重要方法,是治愈错误的良药,它能给我们混沌的心灵带来一缕光芒。在我们迷路时,在我们掉进了罪恶的陷阱时,在我们的灵魂遭到扭曲时,在我们自以为是沾沾自喜时,自省就像一道清泉,将思想里的浅薄、浮躁、消沉、阴险、自满、狂傲等污垢涤荡干净,重现清新、昂扬、雄浑和高雅的旋律,让生命重放异彩,生气勃勃。

自省的主要目的是找出过失及时纠正,所以自省决不可以陶醉于成绩,更不可以文过饰非。

只有善于发现并且敢于承认自己的过失,才可以进一步纠正过失。我们常常看不到自己的短处,很多缺点都是经由旁人指出才知道。这就要求我们有一颗平常心来对待别人善意的规劝和指责,反省自己的过失。俗话说“忠言逆耳利于行”,那些逆耳忠言常常能照亮我们不易察觉的另一面。

阿光是位应届大学生,他学的是英文,自认为无论听、说、读、写,对他来说都只是小菜一碟。

由于他对自己的英文能力相当自信,因此寄了很多英文履历到一些外商公司去应聘,他认为英文人才是就业市场中的绩优股,肯定人人抢着要。

然而,一个礼拜接着一个礼拜过去了,阿光投递出去的应聘信函却了无回音,犹如石沉大海一般。

阿光的心情开始忐忑不安,此时,他却收到了其中一家公司的来信,信里刻薄地提到:“我们公司并不缺人,就算职位有缺,也不会雇用你,虽然你认为自己的英文程度不错,但是从你写的履历看来,你的英文写作能力很差,大概只有高中生的程度,连一些常用的文法也错误百出。”

阿光看了这封信后,气得火冒三丈,好歹也是个大学毕业生,怎么可以任人将自己批评得一文不值。阿光越想越气,于是提起笔来,打算写一封回信,把对方痛骂一番,以消除自己的怨气。

然而,当阿光下笔之际,却忽然想到,别人不可能会无缘无故写信批评他,也许自己真的太过自以为是,犯了一些错误是自己没有察觉的。

因此,阿光的怒气渐渐平息,自我反省了一番,并且写了一张感谢信给这家公司,谢谢他们指出了自己的不足之处,用字遣词诚恳真挚,把自己的感激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几天后,阿光再次收到这家公司寄来的信函,他被这家公司录用了!

自省是什么?自省不仅是了解自己做了什么,最重要的是通过它了解自己真正的意图;柏拉图更进一步说,自省是做人的责任,没有自省能力的人不配做人,人只有通过自我内省才能实现美德与道德。

自省是一次自我解剖的痛苦过程。它就像一个人拿起刀亲手割掉身上的毒瘤,需要巨大的勇气。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或许不难,但要用一颗坦诚的心灵去面对它,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懂得自省,是大智;敢于自省,则是大勇。割毒瘤可能会有难忍的疼痛,也会留下疤痕,但它却是根除病毒的唯一方法。只要“坦荡胸怀对日月”,心地光明磊落,自省的勇气就会倍增。古人云:“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这句话的意思是:日食过后,太阳更加灿烂辉煌;月食复明,月亮更加皎洁明媚。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和月食,人人都看得见,但是改过之后,会得到人们更崇高的尊敬。

“静坐常思己过”,以安静的心境自查自省,才能克服意气情感的干扰,发现自己的本来面目,捕捉到平时还自以为正确的过失。

自律是成大事者的必备素质

大部分拥有顶级成就的企业,都是善于自律的企业。他们的领导人都具有这样一个品质,那就是极其善于控制自己。他们很清楚自律者才能律人的道理,清楚以身作则的作用,所以他们在很多方面都是行为的标杆。这为他们树立了威望,赢得了员工的拥护,同时也使得很多政策能够很好地被执行。

比尔·盖茨创建并壮大了微软王国,成为世界首富。他的顶级成就,离不开他的高度自律。

比尔·盖茨只是哈佛大学的一个二年级的肄业生,他不仅没有计算机专业的博士学位,甚至连本科文凭也没有获得。但是,他却成了“计算机革命的点火人,软件天才”,他是一个靠观念、智慧、思维致富的人。比尔·盖茨的成功与他超强的自律能力是分不开的。正如他本人所说:“我个人以为,既然想要做出一番事业,我们就不能太善待自己,只有自律的人,才能够最后取得事业的成功。”他几乎将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工作和学习上,从不轻易放松自己。在中学的时候,他就靠自学、靠自我钻研,掌握了高深的计算机技术。

比尔·盖茨的成功,再一次验证了西方的那句谚语:成功需要1分天才加上99分汗水。

比尔·盖茨是科学研究者,也是企业家,令人欣赏的是两个角色他都扮演得极其成功。

比尔·盖茨出生于华盛顿州西雅图市,自小家境富裕,他的父亲威廉·盖茨是一位杰出的律师,母亲是华盛顿大学评议员及第一洲际银行董事。为了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父母将盖茨送进管教严格的西雅图湖滨私立中学就读。也就是在这里,盖茨接触到了他一生最重要的两样东西——自律的品质与电脑。

自中学8年级起,盖茨便从来没有闲暇时间,经常坐在电脑桌前不知黑夜白天地从事电脑程序设计,经常连续工作十多个小时,然后吃一个汉堡,也不确定是中餐或晚餐,再趴在桌上睡几个小时。他甚至可以免费为别人设计软件,只为了有使用电脑的机会。

1975年的冬天,盖茨从MITS的Altair机器得到了灵感,看到了商机和未来电脑的发展方向,于是就给MITS创办人罗伯茨打电话,说可以为Altair提供一套BASIC编译器。罗伯茨当时说:“我每天都收到很多来信和电话,我告诉他们,不论是谁,先写完程序的可以得到这份工作。”于是盖茨和他的同伴保罗回到哈佛,从1月到3月,整整8个星期,他们一直呆在盖茨的寝室里,没日没夜地编写、调试程序,他们几乎都不记得寝室的灯几时关过。最后,他们终于成功了,两个月通宵达旦的心血和智慧产生了世界上第一个BASIC编译器,MITS对此也非常满意。两个年轻人,当别人正在花前月下的享受生活的时候,他们却为了自己的梦想,不得不用自己高度的自律精神,把自己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事业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