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在此前后,也有许多人用其他方法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如人向南行,就见北方的星愈来愈低,最后没落在地平线以下;人向北行,看南方的星也是愈来愈低,最后没落在地平线下。对我们所熟悉的北极星也是一样,如果在北极地区看它,它正好在头上和地平面约成90度角,若在哈尔滨仰望北极星,它与地平面约成45度角,在济南看北极星,它与地平面约成36度角,在海南岛的海口市看北极星,它与地平面只约成20度角了。如果地球不是球形就不能出现这种现象。
又如,在月食的时候,地球正好运行在太阳和月球之间,在月球表面出现圆弧形的地球影子,人们通过影子的外形也可分析出地球是球形的。
我们平常说的“登高望远”,也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如我们站在平坦的原野上,最远只能看到4千米左右的地方;如果登上20米的高山,就可以看到16千米远的地方;如果我们乘坐飞机,飞到1000米的空中,那就可以看见113千米远的地方了;如果飞机飞到5000米高空,我们的视界就可扩大到252千米的地方。那么登高为什么能望远呢?就是因为地球不是一个平面而是一个球体。从以上事实,都证明了地球是个球体,地圆的学说也就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地球”这一名称也就被确定下来了。
知识点类地行星
类地行星是以硅酸盐石作为主要成分的行星。它们跟类木行星有很大的分别,因为那些气体行星主要是有氢、氦、和水等组成,而不一定有固体的表面。类地行星的结构大致相同:一个主要是铁的金属中心,外层则被硅酸盐地幔所包围。它们的表面一般都有峡谷、陨石坑、山和火山。
地球的形状
自1957年人造卫星上天以来,人们可以借助于人造卫星和航天飞机,站在远离地球的高度来观察地球的形貌,从而对地球有了更真实、直观的了解。据对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分析发现地球并不是标准的椭圆体,而是一个两极扁平,赤道突起的椭球体。这个椭球体的赤道半径(即地心到赤道的距离)是6378245千米,极半径(地心到南极或北极之间的距离)是6356863千米,像一个在茫茫太空中围绕着太阳旋转的大鸭梨。
假如我们乘飞机绕赤道飞行一圈,就得飞行400757千米;如果从北极向正南直飞,绕过南极飞回原处,只要飞行40008548千米。像这种赤道半径、极半径不一样长的球体,我们称为双轴椭球体。但是以后又发现地球是双轴椭球体的结论还有些不够恰当。因为如果地球形状是双轴椭球体,它的赤道圈应该是正圆形,赤道的各半径也应该一样长。但是实际测量的结果表明,地球赤道半径的数值变动于6378351千米和6378139千米之间,两者相差212米,这个差数和半径比较,虽然微不足道,但它毕竟证明了赤道圈的形状不是正圆形而是椭圆形。像这种赤道长轴、赤道短轴和极轴长短不一样的形体,我们称它为三轴椭球体。
这里我们所讲的地球形状,实际上并不是实在的地球自然表面的形状,而是一个简化了的地球形状,这样便于我们了解地球形状总的特点,为人们进行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服务。在天文学中,常把地球当作正球体看待;测绘部门在绘制全球性挂图或教具制造厂制作地球仪时,也把地球当作正球体;在绘制大比例尺的地形图时,又把地球当作双轴椭球体。但是,在某些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中,有时把地球简化成正球体、椭球体还不能满足需要,必须将地球形状简化成更近似于真实的形状。可是地球真实的自然表面形状是十分复杂的,有海洋和陆地,有高山和深渊,高低起伏,很不规则。为使地球的形状更接近于地球自然表面的形状,我们就把地球上的海洋面向陆地无限连续延伸,穿过崎岖不平的大陆底部,构成一个全球性的假想海面,在测量上称它为“大地水准面”。我们通常讲某某高山或高原的高度为海拔若干米就是以它为起点的。这种把地球表面看成为海洋所包围而形成的地球形状,我们称为“地球形体”或“地球体”。地球体的表面和三轴椭球体的表面比较,高差最多不过10米,这对于巨大的地球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同地球真实表面比较,这些数字也是很小的。所以地球体和实在的地球自然形状是很近似的。
知识点盘古大陆
盘古大陆源自希腊语,有全陆地的意思,是指在古生代至中生代期间形成的那一大片陆地。由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所提出的。根据非洲和南美洲海岸轮郭非常相似等资料,魏格纳认为地壳的硅铝层是漂浮于硅镁层之上的,并设想全世界的大陆在古生代石炭纪以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盘古大陆),在它的周围是辽阔的海洋。后来,特别是在中生代末期,盘古大陆在天体引潮力和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的作用下,破裂成若干块,在硅镁层上分离漂移,逐渐形成了今日世界上大洲和大洋的分布情况。
地球的经纬
地球既然被简化成了地球体,但是上面又没有任何的界线,怎样在地球上确定各地的位置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古代劳动人民就利用经线、纬线形成的经纬网来确定地理位置。每当我们翻看地图时,总看到上面有许许多多纵横交错的线,我们称这些线为经、纬线。在地图上南北方向,连接地球南极和北极的线,叫经线。我国古时候用来测定方向的罗盘上面,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十二个字排列,以“子”字代表北方,“午”字代表南方。因此,我们又把这种表示南北方向的线称为子午线。两条相对的经线构成一个经线圈。沿着任何一个经线圈,都可以通过地轴把地球平切成两半;每半的平面叫做经线平面。两个经线平面在地心处所构成的夹角叫做经度。因为地球是球体,所以经度一共有360度。
经线在地球上纵列着,计算经度时从哪一条经线开始呢?在以前,世界各国都是把通过本国首都的子午线当作经度的起点。我国也曾以通过北京泡子河天文台的子午线当作起点。当时的情况是很混乱的。直到1884年,各国在华盛顿举行的国际子午线会议上,才决定以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威治天文台的子午线为计算经度的起点,定为0度,并把这一条经线叫做本初子午线。从本初子午线向东、西各分为180度。本初子午线以东的180度叫做东经;本初子午线以西的180度叫做西经。东经180度和西经180度实际上是一条线,因此,这一条经线就不分东经、西经,只称180度的经线。
一条经线有多长呢?目前国际上通用的“米”,就是根据经线的长度定出来的。即是把从北极到赤道的经线分成1000万等份,每一份的长度定为1米。由北极到赤道是地球经线圈的1/4,由此可知,地球的经线圈长约4万千米,一条经线则长约2万千米。
经线和纬线在地图上与经线垂直,东西方向的线叫纬线。环绕地球的纬线叫纬线圈。因为地球是个球体,纬线圈的大小不一样,其中最大的纬线圈称为赤道。沿着赤道可把地球平切成两半,这个圆面称为赤道平面。在赤道沿经线圈向南或向北的任何地点上,与地心连成一条直线,这条直线和赤道平面形成的夹角,叫做纬度。人们以赤道作为计算纬度的起点,定为0度。从赤道向南极和北极,纬度逐渐增加,到了南、北两极,纬度均是90度。在赤道以北的纬线叫北纬;赤道以南的纬线叫南纬。南纬235度叫南回归线;北纬235度叫北回归线。南纬665度叫南极圈;北纬665度就叫北极圈。我们通常又将0度~30度的地区叫做低纬度地区;30度~60度的地区叫中纬度地区;60度~90度的地区叫高纬度地区。
经线与纬线是垂直相交的,经、纬线相交构成了经纬网。从经纬网无数的交点上,可以确定各地的地理位置。如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就是在东经116度24分,北纬39度54分。轮船在海上航行,飞机在高空中飞行,都可以利用经纬网来确定所在地的地理位置。
知识点侏罗纪
侏罗纪是一个地质时代,界于三叠纪和白垩纪之间,约1亿9960万年前(误差值为60万年)到1亿4550万年前(误差值为400万年)。侏罗纪是中生代的第二个纪,开始于三叠纪-侏罗纪灭绝事件。虽然这段时间的岩石标志非常明显和清晰,其开始和结束的准确时间却如同其他古远的地质时代一样,无法非常精确地被确定。侏罗纪的名称取自于德国、法国、瑞士边界的侏罗山。超级陆块盘古大陆此时真正开始分裂,大陆地壳上的缝生成了大西洋,非洲开始从南美洲裂开,而印度则准备移向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