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地球的脸庞:地貌(地理知识知道点)
12476200000004

第4章 关于地球的常识(4)

相对比较刚硬的大陆也不是铁板一块,而是被各个地质历史时期的运动所形成的断裂切割成大大小小的块体。因为这些块体都被断裂所围限,所以把它们称做断块。断块在大陆边缘各种作用的影响之下(可能还有来自大陆岩石圈之下物质运动的影响)发生互相推挤、拉开或相对升降。表现得最清楚的是因断块有升有降而形成山地、高原或盆地、平原。

下面我们以东亚大陆作为例子,说明一下发生在这里的断块运动。

大体上以我国的贺兰山—龙门山这条南北走向的线作为界线,东亚大陆分成了东西两半。在这两部分大陆内部的断块运动的表现有所不同。

下图是东亚大陆第三纪以来的盆地(用阴影线表示)分布图。

东亚大陆第三纪以来盆地分布图

首先我们看东部,第三纪以来的盆地虽然大小各不相同,但是大都呈长条形状,而且盆地延长的方向大都是北偏东。分布在我国东北和广西境内的盆地里,因气候潮湿、古植物繁茂而含有煤层;而华北(可向北延到下辽河)一带古气候干燥、潮湿相间,并且有几次海水的浸漫,华南一带的盆地里主要是红色碎屑岩,反映这里在当时是干旱气候条件下的山间盆地。晚第三纪到第四纪时期,华北、东北的盆地面积扩大,渐渐形成今天我们见到的华北平原和松辽平原的面貌。在华北平原以西的山区,在第四纪时期除了有些地区发育有河湖的沉积以外,还在一些岩洞里发育有洞穴堆积物,如驰名中外的“北京人”头盖骨发掘地周口店龙骨山,就发育有很好的第四纪洞穴堆积物。华南地区在晚第三纪到第四纪期间不断上升,曾经存在过比较陡峻的地形,在高出当时雪线位置的地区可能发育了山岳冰川。

西部的盆地,如天山以北的准噶尔盆地、天山以南的塔里木盆地、青海省的柴达木盆地等,自第三纪以来不断下降,并且接受来自剥蚀区的岩屑,同时环绕盆地的山区又不断上升,两种现象相伴发生。盆地的下降和山区的上升从第三纪早期就已经开始,到了晚第三纪加速发展,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现在。西部盆地除塔里木盆地的西部在第三纪早期曾经遭到海水侵入之外,大都处在内陆干旱气候条件下。有意思的是,这些盆地都明显成菱形,而且长对角线的方向近于东西向。

上面所说的东部和西部盆地延长方向的不同是因为控制它们发育的边缘断裂的方向不同。我们看到,东部盆地的延长方向大体上都平行于环太平洋带西支的方向(就是北偏东方向),而西部盆地的延长方向大都平行于特提斯带的方向(近东西方向)。这种现象说明,大陆内部地质发展是受大陆边缘构造带活动的影响的。

3第四纪的气候变化和冰期

设想一下,如果全世界的海水平面突然升高了100多米,那时将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大片的滨海平原和低洼地区被淹没,地球表面的景观将有很大的变化。不言而喻,气候也会随着发生改变。

这样的设想并不是没有根据的。不少地球科学家研究了位在地球南北两极的冰盖以及许多山岳冰川的消融或增长对海水平面变化的影响。有人认为,第四纪极地的冰盖和山岳冰川增长到最大的时期。所谓最大冰期,海水平面比现代的海平面低101米;而在这个最大冰期之后,海水平面又上升到比现代海面高10米。

应用同位素技术来恢复古海水的温度,太平洋的赤道区洋底海水温度从新第三纪开始到第三纪末的3000万年中下降了8℃,而最近的仅仅200万年中又降低了8℃,可见第四纪过程中全球性变冷的趋势相当强烈。

最早是在20世纪初,已经有人以阿尔卑斯山区(南欧)的研究作为基础,把第四纪划分成冰期和间冰期。到20世纪30年代,德国地质学家埃比尔作了更加详细的划分,自老而新共建立了5个冰期。经后人的订正和配上时标,如下页的表所示。第四纪冰期的划分经过大陆之间的对比研究,现在已经证明,以上划分的冰期具有全球大体上的同时性。换句话说,每一次冰期来临,都造成全球性气温下降,极地冰盖增大,雪线降低,山岳冰川发展。在两次冰期之间的间冰期,气候转暖,冰盖和冰川退缩,同时还伴随发生有普遍海浸作用。我们现在正处在玉木冰期的冰后期。

这5次冰期中以利斯冰期最强。这个时期地球表面被冰覆盖的面积是现代覆盖面积的3倍。另一方面,由于冰增多,最终要依靠蒸发到大气中的海水来补给,所以海水面要相应地比现代的大大低下。最突出的是东亚大陆滨邻太平洋地带的情况,当时不仅中国、朝鲜、日本都连成一片,就连鄂霍次克海和白令海也是没有的。亚洲和美洲之间也以宽宽的陆地相连接。

我国第四纪冰期的划分是由卓越的地质学家李四光根据江西省庐山和云南大理地区的研究所奠定的。就现在所知,在我国境内只有山岳冰川,冰期共有4次,自老而新依次是鄱阳冰期、大姑冰期、庐山冰期、大理冰期。

知识点罗迪尼亚大陆

泛大陆——罗迪尼亚超级大陆出现在大约12亿至7亿5000万年前,是由许多很古老的陆块漂移拼合在一起的。它的形成过程被称为格林维尔事件。它是其他几个超级大陆当中的一个,这些超级大陆在过去几亿年的时间历经形成又分裂的阶段,在这些超级大陆之前或许有更早期的超级大陆出现过。罗迪尼亚超级大陆的分裂牵涉到许多地壳活动,譬如格林威尔造山运动,在地球上留下许多较古老的火成岩。盘古大陆也是一个超级大陆,它的形成和分裂时间发生在罗迪尼亚超级大陆之后的几亿年。

古人对地球的认识

地球是绕太阳遥转的一颗行星。对于它的形状,也许不用多谈,大家就已经知道地球是个南北两极略扁平的椭球体。但这也不是一下子就认识到的,而是经过了多少世纪的探索,唯物论和唯心论、科学和宗教长期的艰苦斗争,才逐步确立起来的。

在我国古代,曾流传着“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天圆地方说。希腊也有人将地球描写成被一条大洋河团团围住的圆,“汹涌的河水在丰饶的地盾的边缘翻滚”,“在海洋的边缘上,张起了圆形天幕似的天穹”。以后又有人提出地球是个“立方体”、“圆柱体”、“像只船”等唯心论的说法。后来,经过了许多世纪,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实践中,才逐渐抛弃了这些荒谬的东西,冲破了唯心论思想的束缚,打开了一条认识真理的道路。

古代的游牧民族在各处流动放牧,需要经常定出方向,确定所在地的位置,于是他们学会了根据太阳和恒星来辨别方向。经过长期的观测,他们不但看到太阳、星星每天从东方升起,沿着圆弧移动,在西面的天地间徐徐落下,而且还观察到了各颗星星之间保持着相对的位置。人们面对着这些自然现象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说地是一个没有尽头的平面,上边盖着天穹,那么,各个天体又怎么能够每天从东方升起在西方落下,然后又重新在东方升起呢?由于当时人们还没有认识到地球的真实形状,也就不能正确地回答这个问题。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当人们乘船航行,向远处望去时,总是看到海面逐渐向下弯曲,形成一个大圆弧,天空的边缘就落在这个大圆弧上,真是天连海,海连天。可是,天空和海洋相会的边缘,谁也不能到达。当人们遥望从远处海面驶来的船只时,总是先看见桅杆顶,再看见风帆,然后才看见船身;当船向着多山的海岸行驶时,船上的人最先看见的是山顶,然后才看见山脚。但是,当船只离岸向远海行驶时,最先隐没的却是山脚,而后才是山顶。人们经过长期的观察后发觉到,只有站在凸面上才有可能看见这种种现象,从而开始认识到了地球表面是一个凸出的曲面。直到1519年5月麦哲伦及其同伙的舰只,从西班牙的港口出发,向西经过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于1522年9月又回到西班牙,完成了环球航行后,地球是个球体的结论才被最后确定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