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人类的生态困境(青少年身边的环保丛书)
12455900000014

第14章 土地退化和沙漠化严重

全球土地面积的15%已因人类的活动而遭到不同程度的退化。土地退化中,水侵蚀占55.7%,风蚀占28%,化学现象(盐化、酸化、污染)占12.1%,物理现象(水涝、沉陷)占4.2%。1988年全世界耕地总面积约46.87亿公顷,其中12.3亿公顷已经退化。由于过度侵蚀,全世界每年流失有生产力的表土254亿吨。全球每年损失耕地150万公顷,70%的农用干旱地和半干旱地已沙漠化,其中最为严重的是北美洲、非洲、南美洲和亚洲。土地退化和沙漠化使区域和全球的粮食生产潜力大大减少。在过去的20多年中,由于土地退化和沙漠化,使全世界饥饿的难民由4.6亿增加到5.5亿人。

联合国在1994年签署的防治荒漠化公约中,把荒漠化定义为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导致的干旱、半干旱和偏干旱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主要表现为农田、草原、森林的生物或经济生产力和多样性的下降或丧失,包括土壤物质的流失和理化性状的变劣,以及自然植被的长期丧失。

我国是世界上土地退化和沙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目前全国荒漠化土地的面积已经超过现有耕地面积的总和。更为严重的是:我国的荒漠化面积正以每年2100万平方千米的速度递增。据统计,我国受荒漠化危害的人口近4亿,农田1500万平方千米,草地6000万平方千米以及数以千计的水利工程和铁路、公路交通设施等。从这些枯燥的数字中反映出的是惊人的严酷现实。

土地沙漠化土地退化和沙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气候干旱是形成荒漠化的必要因素,但仅仅由于气候变异的影响,形成荒漠化的过程是缓慢的。而人类活动却大大加速了荒漠化的进程,如在干旱土地上盲目垦荒、过度放牧、过度砍伐森林、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人口的迅速增长,也导致土地荒漠化日趋严重。因为为满足需要,就迫使人们过度垦荒、滥伐林木,而这一切又导致土地荒漠化的更加严重,形成了恶性循环。

草原退化是荒漠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由于人为活动或不利自然因素所引起的草地(包括植物和土壤)质量衰退,生产力、经济潜力及服务功能降低,环境变劣以及生物多样性或复杂程度降低,恢复功能减弱或丧失恢复功能,即称之为草地退化。

我国草地面积392.8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总面积的41%,为现有农田的4倍左右。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退化面积约为51%,到20世纪90年代末,北方草原的退化面积发展到约62%。其中,典型草原退化比例约为70%,并以中度和重度退化为主,集中在内蒙古的呼伦贝尔、锡林浩特、科尔沁、浑善达克等草原区;西北荒漠地区草原退化比例约为80%,以重度退化为主;东北草甸草原的退化比例约为45%,以轻度退化为主;青藏高原高寒类草原、草甸和荒漠区均出现了严重的草原退化现象。这大大加剧了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对国家的生态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草原退化

导致草原退化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自然因素如长期干旱、风蚀、水蚀、沙尘暴、鼠、虫害等;人为因素如过牧、滥垦、樵采、开矿等。多数学者认为,过度的利用强度及不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是导致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

此外,由于气候的变化,干旱少雨、风蚀风化严重等自然因素也是造成草场沙化的不可忽视的原因。

沙漠化是干旱、半干旱和部分半湿润地带在干旱多风和疏松沙质地表条件下,由于对土地的过度利用等因素,破坏了脆弱的生态环境,使原来并非沙质荒漠的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过程。

沙漠化导致地表逐渐为沙丘侵占,造成土地生物产量的急剧降低,土地滋生潜力的衰退和可利用土地资源的丧失,然而它也存在着逆转和自我恢复的可能。这种可能性程度的大小及其时间进程的长短,则因不同自然条件(特别是水分条件)、沙漠化土地本身地表景观的复杂程度及人为活动的大小而有不同。随着土地沙漠化的加速发展,突然性风沙灾害——强沙尘暴的发生频率越来越高。据统计,我国北方20世纪50年代共发生大范围强沙尘暴灾害5次,60年代8次,70年代13次,80年代14次,90年代23次。2001年春季,仅北京地区就遭受12次沙尘暴袭击,沙尘暴出现时间之早、发生频率之高、影响范围之广、强度之大为历史上所罕见。从2001年起,北京采取了许多措施,使风沙发生次数逐年下降。

土壤侵蚀

土壤侵蚀是指土壤或成土母质在外力(水、风)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土壤侵蚀类型的划分以外力性质为依据,通常分为水力侵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和风力侵蚀等,其中以水力侵蚀为主。土壤侵蚀的后果是严重的,它破坏了土壤资源,导致土壤肥料减退,质量下降,生态环境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