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便秘简便自疗
12407200000009

第9章 为什么婴幼儿易便秘

婴幼儿便秘是一种常见病症,其原因很多,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属功能性便秘,这一类便秘经过调理可以痊愈;另一类为先天性肠道畸形导致的便秘,这种便秘通过一般的调理是不能痊愈的,必须经外科手术矫治。绝大多数的婴儿便秘都是功能性的。

婴幼儿一般每天排便1~2次,便质较软,若两到三天不排便,而其他情况良好,有可能是一般的便秘。但如果出现腹胀、腹痛、呕吐等情况,就不能认为是一般便秘,应及时送医院检查。幼儿每天1次排便属于正常,但有的小儿2~3天排1次大便,而且粪便质软量多,也属正常。小儿发生便秘以后,排出的粪便又干又硬,干硬的粪块刺激肛门产生疼痛和不适感,天长日久使小儿惧怕排便,而且不敢用力排便。这样就使肠子道内的粪便更加干燥,便秘症状更加严重。

目前由于营养不良导致的便秘已经不多了,主要是营养过剩和食物搭配不当导致的便秘。很多孩子的父母一味地增加孩子的营养,让食物中的蛋白质量很高,而蔬菜相对较少。许多高级的儿童食品都是些精细粮食制品,缺少渣滓,小儿很少吃粗纤维及含渣多的食物,容易导致便秘。婴幼儿进食太少时,经过消化后残渣亦少,粪便自然减少。奶中糖量不足,可使粪便干燥。

如果婴儿饮食太少,消化后的余渣就少,自然粪便也少。如长期饮食不足,则形成营养不良,腹肌和肠肌缺乏力量,不能解出粪便,可出现顽固性便秘。粪便的性质与食物成分有关,如果食物含有多量的蛋白质而缺少碳水化合物(糖和淀粉),则粪便干燥而且排便次数少;如果食物中含有较多的糖类(碳水化合物),则排便次数增加且粪便稀软;如果食物中含脂肪和糖类都高,则粪便润滑。某些精细食物缺乏渣滓,进食后容易引起便秘。有些小儿生活没有规律,没有按时排便的习惯,使排便的条件反射难以养成,导致肠管肌肉松驰无力而引起便秘。此外,患有某些疾病如营养不良、佝偻病等,可使肠管功能失调,腹肌软弱或麻痹,也可出现便秘症状。

大便的性质与食物的成分是相关的。如果食物含有多量蛋白质而糖类不足,则肠内分解蛋白质的细菌比发酵菌多,肠内容物发酵少,粪便易呈碱性且较干燥;如果食物含有较多的糖类,则发酵菌增多,产酸增加,粪便呈酸性且较弱;如果脂肪和糖类都高,则粪便润利。此外,进食大量钙化酪蛋白质后,粪便内含有多量不能溶解的钙皂,则粪便增多且易于便秘。食物中缺乏渣滓也容易便秘。

由于生活不规律而缺乏按时排便的习惯,以致未形成排便的条件反射,终至肠肌松弛而便秘;常用泻剂或灌肠;缺少体力活动或患慢性疾病,特别是营养不良、佝偻病、高钙血症及呆小症等,都能使肠壁肌肉松弛乏力,功能失常。

小儿环境和生活习惯的突然改变,突然的精神刺激等都可以引起轻重不等的短时间便秘。肛门裂时因排便疼痛明显,导致小儿不愿排便或惧怕排便,久而久之也可引起便秘。

腹壁及肠壁张力低下易便秘,如早产儿、营养不良体弱儿、佝偻病、呆小病(即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这些小孩腹肌和肠肌松弛,张力减低,大肠的反应性差、功能失常、肠蠕动减少都可引起便秘。

肛门有病也会便秘,比如肛窦炎、肛裂、直肠有异物等等,由于排便时疼痛,小孩不敢排便,粪便在肠子里积滞时间过长,水分被过多地吸收掉了,导致粪便过于干燥坚硬,更加重排便困难。

肠道畸形,如先天性巨结肠及肛门狭窄可见便秘。

脊髓疾病排便困难,如横断性脊髓炎、脊髓肿瘤、硬脊膜外脓肿、脊髓损伤等,由于控制排便的神经受到损伤,所以排便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