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行走在心灵深处
1240700000012

第12章

追溯我们的孩提时代

每次坐车路过原来的老房子,我都会靠着车窗闭上眼睛,说也奇怪,竟能听到童年的声音。那树上的蝉、水中的蛙、牧笛的短歌、小伙伴们捉迷藏时的嬉笑声……往事如潺潺的流水,同我一起穿越钢筋水泥的城市回到孩提时代。

回想起我们曾经度过的快乐童年,是那样的温暖和可爱,每个人似乎都有自己的童年趣事。那时候,经济条件都不是很好,玩具种类也不像现在这样繁多。春天花开,上学的路上缀满红红绿绿的花草,灯笼花、喇叭花、向日葵……经常是男孩子抓一只蜻蜓,以此换取女孩子用狗尾巴草编的头冠,因为电视上的解放军叔叔都会用一些跟环境相同颜色的植物来伪装自己埋伏在草丛中不被敌人发现;与男孩子相比女孩子的头冠上加了许多的喇叭花,来模仿灰姑娘;当凤仙花盛开的时候女孩们采来染红小脸蛋……每天的路上都充满了欢声笑语。

我的家在东北,四季分明,正所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我们的游戏也都应着季节的景儿,春秋跳皮筋、踢键子、跳房子,冬天就打雪仗、抽冰尜、堆雪人。“火车头”是我们最喜欢的游戏。孩子们各自从家里搬出小板凳,第一排是一个略高些的椅子,那是司机的座位,椅背朝前当做方向盘,其余的依次排好,首尾两边上用绳子拦上,这就是我们的火车了。在游戏中,有的孩子当司机,有的当售票员,有的当乘客,这三种人都要做不同的事,要说不同的话。当大家为了上车挤作一团的时候,扮“售票员”的我皱起了眉头:“不要挤,排好队!”见大家站成一竖排,我回头朝“司机”示意,司机就打开了“车门”。“售票员”在我们的游戏中是有权威的人,这是因为我“发明”了小票夹并统一了车票金额。我把五种颜色的糖纸裁成一样大,用夹子夹起来,再把红蓝铅笔拿皮筋系在夹子上。“到火车站两毛钱。”我娴熟地用红笔在票上画两道,撕给了“乘客”……整个小游戏更是我一手创作、导演,剧情包括:戴眼镜的老爷爷老奶奶优先上车和买票、到站报站名、紧急刹车等等开车前后可能发生的一切!

这些游戏多是三五个人一起玩,为孩子们过剩的精力找到适宜的宣泄方式,更在游戏中建立了人际关系,培养团体意识,学会如何比赛竞争、合作共处,因为在游戏过程中小朋友们都必须遵守一定的游戏规则,无形中产生“公正、诚实、信用”的自律性。现在回想起来,其实孩子的世界有着比成人世界更加完备与公平的规则,如捉迷藏,我们决定谁藏起来,用的是手心手背的方法,这就是孩子世界里最初的秩序和规则。如果有人“耍赖”,那么在接下来的游戏中,将没有人愿意和他继续玩。而我也发现了自己更感兴趣的是“翻花绳”。通过不断地琢磨体会,我能玩儿十来种花样,像什么“面条”、“金鱼”、“小船”,好看极了,因此赢得了“玲珑手”的称号。在这些过程中,我学会了自主选择和自我完善,一些游戏也许当时看起来只是“玩儿”,但现在想来,每个游戏的意义在于让孩子融入“当下”对不同“社会”角色的认知,并蕴涵着丰富的生活智慧和能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即使是现在,工作中经常会有小火花的闪出,谁能说不是小时候翻花绳时练出来的想象力和思路创新能力呢?

环视现在的孩子们,为什么那么着迷电脑游戏?这难道和我们今天的环境没有关系吗?在痛恨网络游戏的时候,我们是否也该反思一下,当下的孩子如何“快乐地成长”。当今社会里,家长绞尽脑汁对孩子展开各式各样的引导和教育,上奥数班、背深奥唐诗,却很少在“玩”的方面给孩子一些启迪或一个联想的空间,即便是拉琴下棋也充满了功利色彩。

今天,在这里回忆自己的孩提时代,是希望家长们能清醒地意识到,孩子还只是刚刚破土而出的嫩芽,而不是挂满大人期望硕果的树苗。真希望我们家长可以确保孩子的童年充满梦幻的童话、甜蜜的欢笑。生物动力学的创始人鲁宏说:“人的个性,像树的年轮,是一圈又一圈地发展出去的。婴儿的一圈,代表爱与享受;孩童的一圈,代表创作与幻想……”顺乎孩子的童年天性,放飞孩子的想象翅膀,就像鲁迅所说:“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以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言语;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

真的希望,我们的孩子也能有我们这样“简单并快乐着”的童年,也能像我们一样咯咯地笑,笑得甜蜜,笑得灿烂,像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魅力团队

偶然的机会,我走近了充满魅力的中国普外科这个大团队。他们站在无影灯下,严谨认真,甚至会表现出一些刻板和严厉;在论坛演讲时,他们会把自己最得意的手术作品拿出来与大家分享。说到自己取得的成绩,尤其是受到同行们的认可和赞扬时,他们会像孩子一样毫不掩饰自己的开心;他们在生活中又是那样的积极可爱、乐观向上,对病人的关爱、对朋友的珍爱、对事业的痴爱、对家人的挚爱……丰富的情感世界中展现的是与手术台上截然不同的面孔。看着他们放下身外事物,尽兴享受欢聚一堂的时光,很放松地吃饭、聊天,感觉这更像是一个沙龙俱乐部。那种氛围实在是很容易让我们这些圈外人受到快乐的感染的。走近他们,虽然是藏龙卧虎之地,却依然感受到如沐春风般的舒畅,真的是“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了。每每回味那些置身团队其中的日子,内心总会一阵惊叹与感慨。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黎介寿院士作为“外科大家”,60年来始终站在临床第一线为病人解除疾患。他深深迷恋着手术台,迷恋着手持手术刀游刃有余的感觉。他说,每做完一个手术、治好一例病人,就像完成一件艺术品一样令人沉醉。尽管黎老工作繁忙,但除了读书、搞科研、带研究生、做试验之外,他也喜欢上网冲浪、养花种草和饲养小动物这些看似年轻人的爱好。我曾有幸和黎老同台演讲。讲座那天,黎老穿了一条Burberry经典小方格的裤子配上白衬衫,显得格外的精神。站在讲台上,根本看不出己经是86岁的老人了。有人问起保养秘方,黎老笑答:“专注事业又热爱生活的人,生命之树才会永远长青。”

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刘允怡院士,他的母语是广东话,普通话是在香港回归祖国后才开始学习的。他找了一位从北京到香港工作的老师,每周教一个小时,从b、p、m、f学起,至今花了差不多6年的时间,就是为了更流畅地与内地同行交流以及给学生们授课。

北京协和医院院长赵玉沛教授是现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曾经两次为我的讲座作主席。每一次都尽可能地把我讲座中的精彩内容,提炼出来介绍给大家。而我又能从他的归纳总结中拓展出一些新的东西。这常常让我会有意外的收获。有一次会议,不巧赶上他身体不适,嗓子说不出话来。但他依然如约赶到会场,和我握手以示歉意,使我在敬佩他学识的博大精深之外,更敬佩他言而有信的为人风范。

哈尔滨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姜洪池教授是博闻广记的能手,最擅长旁征博引、引经据典,语言幽默诙谐,其爱好更是广泛。姜书记擅长很多体育项目,只要有时间,晨起游泳是他每日的必修课。讲台上的“站如松”、学校和医院间的“行如风”都是他旺盛精神状态的最佳写照。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刘永锋教授喜爱摄影,同时也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有一段时间,他的手术一直排得很满。终于可以放松一下的时候,他便背起行囊即刻动身,去往5300米高的珠峰第一大本营,从不同的角度拍摄下珠峰雄伟壮阔的景色。无论是欣赏他的杰作,还是看着他一张张仔细回味自己作品的表情,都是一种令人感动的共享。

北京友谊医院外科主任张忠涛教授,曾经约我为一个学术活动做讲座。他为了能在北京机场接我,特地从沈阳的一个会议现场提前乘机返回北京,在机场等了我一个多小时。张主任会把一切都安排得细致入微,尽可能照顾好别人,哪怕自己多受一些苦和累。这种精神在他的团队建设中更是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在这个优秀团队里,继德高望重的师长之后,一些年轻的力量已经日臻成熟。如我的同学、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王锡山教授不仅妙手回春,医术高超,更似有脚书橱,梦笔生花;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德艺双馨的孙备教授、刘连新教授、刘冰教授……太多太多像他们老师一样优秀的医生。他们背负着家庭和工作上的更大压力,却可以举重若轻地奔忙在奋斗的路上。

一窥功德见,弥益道心加。每次走近这个团队,我就会发现这里优秀人才层出不穷。他们不仅智商高,情商更高, 在当前这个医疗环境并不理想的大背景之下,他们仍然积极、敬业、乐观,不断创造着手术台上下的精彩和感动。

杯酒人生

在烟台讲座的时候,品尝到当地特产的葡萄酒。在澳洲的酒庄做客时,也会有慷慨的庄园主拿出珍藏的佳酿……游历的地方越多,品鉴的葡萄酒也越多。虽然还远称不上是这方面的专家,但做一个葡萄酒的爱好者还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身边喜欢葡萄酒的朋友中,很多人都对产地、酒庄等葡萄酒资料颇有研究,对葡萄酒年份如数家珍,而我更在意的是每杯酒背后的那些故事。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葡萄酒的诞生之日应该从第一颗葡萄落地之时算起。因为,葡萄变成酒,理论上是不需要人为参与的。一串葡萄落地开裂后,果汁中的酵母和空气发生反应,酿酒便开始了。但酿造一瓶上好的葡萄酒远没有这样轻松。

它要在北纬30。的沿海的砂土地上,享受着地球上最和煦的阳光和海风。它必须幸运地出生在降水丰沛的年份,躲避开霜冻和冰雹,尽自己所能吸收最多的养分。就算看到其他葡萄园中的兄弟姐妹都被采摘走,它也不能心焦气燥。作为酿酒的葡萄,庄园主要给它充分的时间把养分统统转化为糖分。储备的糖分越充足,越具有成为上好红酒的潜质。从这点上说,它的天赋不只是凭空来自上天的眷顾,也来自它小小的耐心。

采摘的季节如约而至。平时空寂的葡萄园一夜之间忙碌起来。工作了30年的老工人等待糖分和酸度完全平衡的那一刻。葡萄园主年幼可爱的小女儿小心翼翼地将葡萄摘下,举给忙碌的父亲炫耀。葡萄愉快地看着周围陌生的世界,它成长的一路是如此的幸运,似乎成为琼浆佳酿就是它应有的命运。

破碎。似乎这样的开端预示了它所要经历的磨难。失去了圆润光滑的外表,它甚至不认识自己现在的模样。周遭的朋友们也帮不上自己的忙。葡萄的世界在破碎中回到了混沌模糊的起点。隐约中,它还记得自已那个想要成为上好红酒的梦想,但被现实击败的它看起来离梦想那么遥远。一路的成长是为了什么?阳光、雨露、海风,它怀念无忧无虑的年少时代。周围环境的陌生、理想现实的差距、泯然众人的担忧,击中了年轻的葡萄。

榨汁,去梗,提纯,过滤。无论前方如何艰难,葡萄都决定要走下去。渐渐地,它发现了身上那些可以被称为“天赋”的力量。它依稀记得居里夫人曾经说过:“我们必须相信我们的天赋是用来成就某种事情的。”一次次的打击让它的身体激发出丰富的潜力,一层一层的提炼让它的内心纯粹而坚定。当它终于有资格身处在古朴而昂贵的橡木桶中的时候,它坦然地接受了命运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