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肝的保健细节和养生(现代健康丛书)
12393600000007

第7章 肝病的基础知识(7)

药物性肝损害可从过去的症例及体内反应试验来防止到某种程度。由于目前天天有各种新的药物面世,因此药物所引起性肝损害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增加的趋势。所以平日应对药物保持慎重的服用心理,并严格遵守服用量及服用时间,如果把成药或其他药品同时使用时,应先查明会不会引起副作用。因从肝脏的立场而言,没有一种药物是不会引起副作用的。

(4)食物及化学合成物的污染

被污染食品进入人体后的影响引起神经肾、肝的代谢障碍,致癌性畸形儿的产生等等情形,在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这种种的变化,如果要明确地说出其发生的原因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有许多的原因是重复的发生。

一般的食品是使用化学合成加工保存起来,而利用这种过程保存食物的方法,法律上通过的有300种,根据有关单位的统计,其中70种的使用量,平均每人每天约摄取12克。

空气、水、和土壤等的污染,致使细菌附着于食物中成为有毒的物质,若其毒性程度不高(在有害程度之下),经人长年累月的摄取,是不会引起肝脏障碍的。但是生物浓缩(对于特别物质有选择性的摄取现象谓之。)和食物连销(自然原理中,大小生物的食料,在各生物中浓缩成为有害物质,移到动物中的现象。)等的自然结构,是无法避免有害物质积存于人体内,且日益增加的趋势。

像这种因有害物质带来的器官障碍问题,可分成急性的和慢性的两种。即使是同一物质,也会引起急性疾病和慢性疾病,所侵犯的内脏器官部分也不尽相同。一般因食品而引起的急性障碍的例子很少,但在摄取少量的有害物质,经过一段漫长时间后,引起慢性障碍的情形很多。因此,欲了解物质带来的器官障碍的因果关系,是非常困难的。

化学合成物会引起肝脏障碍,有很多的食品添加物和食品污染物,会引起肝脏障碍。防腐剂用的硼酸,因为有慢性毒性也会引起肝脏障碍。根据研究发现,食物中的色料问题,有发生癌细胞的危险,故被禁止添加于食物中。此外,还有许多关于有害物质的问题,尚待研究解决。

盐化合成树脂的可塑剂和安定剂溶于食品中,包装材料、印刷油墨、和残留农药等的污染食品,因而引起肝脏障碍的事例也很多。另外如DDT、BHC、德林系盐素剂等农药,虽已被禁止使用,但是却仍然在牛奶中被检验出来。

来自PCB的米糠油污染,和砒素混于牛奶中等事件,被认为是引起肝脏障碍的原因之一。其实,这是由于制造加工过程中的过失事故,致使有害物质混入食品中。此外,霉菌和细菌侵人食品会产生毒性,继而会引起肝脏障碍和肝癌,已经得到专家的证实。

什么是病毒性肝炎及其分类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组传染病。该病具有传染性强、流行面广、发病率高等特点。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或体液传播。临床上以疲乏、食欲减退、肝脏肿大、肝功能异常等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例出现黄疸,无症状感染者常见。按感染肝炎病毒的病原学分类,目前主要分为5种,其中甲型和戊型主要表现为急性肝炎,乙型、丙型、丁型主要表现为慢性肝炎。慢性肝炎的进一步发展可成为肝硬化和肝癌。

病毒性肝炎传染源有哪些传染源

(1)甲型病毒性肝炎

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简称甲肝。此病病程呈自限性,无慢性感染或其他继发症等。其主要感染对象是儿童,且多为轻型,常呈隐性感染,在年龄较大病人中病情较重,持续时间较长,可达数周至数月。我国甲肝发病率占病毒性肝炎的首位,约占40%~50%。甲肝的传染源是急性期及亚临床感染病人。急性黄疸型甲肝病人是传染性最强、最重要的传染源,且在传染性最强的黄疸前期,一般很不容易诊断,往往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和胃肠炎进行治疗。一旦黄疸出现后,病人已基本无传染性,此时隔离已失去意义,因此,当在肝炎流行季节,出现似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胃肠炎症状时,病人和医师要高度警惕,及时进行肝功能和病原学检查,以期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急性无黄疸型甲肝约占病例总数的50%~90%,尤其儿童多见,可达90%以上。这类病人常缺乏典型的症状和体征,常被误诊,增加了他们长期和周围人群接触传染的机会。因此,急性无黄疸型甲肝病人是潜在最危险的传染源。亚临床甲肝病人在散发性病例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当人感染HAV后3—4周,大便和血液就开始具有传染性,并持续3周左右,相当于黄疸出现前2周及黄疸出现后1周。一般在发病后25—35天后,大便和血液基本无传染性。甲肝无慢性病毒携带者。黑猩猩和绒猴等也可作为传染源,但这种机会较少。

(2)乙型病毒性肝炎

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简称乙肝。全世界约3亿多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其中我国约占1.3亿人,且1/4的携带者可发展为慢性肝病。通过母婴传播,新生儿感染HBV后约80%~90%可成为慢性HBV携带者,根据有关资料统计计算,每年约有80~100万新生儿成为HBV携带者,其中一部分婴儿当成年后发展为肝硬化及肝癌,直接影响下一代健康。乙肝的传染源是急性和慢性乙肝病人及HBV携带者,其中以慢性乙肝病人和携带者为最重要。黑猩猩、长臂猿等灵长类动物也可为传染源,但意义不大。乙肝黄疸型与无黄疸型的比例为1:100,由于无黄疸型易被误诊漏诊,而其所占比例高,因此该型是乙肝极为重要的传染源。

(3)丙型病毒性肝炎

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简称丙肝,过去称为非甲非乙型肝炎。丙肝呈世界性分布,全球估计有1亿受感染者。其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的比率较高。丙肝的传染源是病人和无症状丙肝病毒携带者。携带HCV的献血者是尤为重要的传染源。HCV携带者可持续携带病毒12年以上。粪便一般无传染性。

(4)丁型病毒性肝炎

由丁型肝炎病毒(HDV)引起,简称丁肝。其传染源是急慢性丁肝患者和HDV携带者,因丁肝病毒的复制必须依据乙肝病毒的帮助,才能组成完整的丁肝病毒颗粒,因此,丁肝病毒常表现为与乙肝病毒联合感染或重叠感染,导致乙肝病情加重。在乙肝暴发型中50%的病人是联合感染。因此,HBsAg携带者和乙肝患者既可是丁肝病毒的保毒宿主和传染源,又可成为丁肝病毒易感者。

(5)戊型病毒性肝炎

由戊型肝炎病毒(HEV)引起,简称戊肝。戊型肝炎主要见于发展中国家。绝大多数为水型流行,多发生于雨季及洪水季节后,也可经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或形成流行,污染食物可造成小范围暴发,主要侵犯青壮年,儿童老人发病较少,男性发病高于女性,孕妇病死率高。潜伏期末期和急性期病人,以及亚临床型、隐性感染病人均为传染源。尤以潜伏期末和急性期早期传染性最强。

病毒性肝炎传播途径有哪些

(1)甲型肝炎

主要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具体表现为:

①经食物传播,由食物赢接或间接粪便污染造成甲肝传播,特别是水产品,如蛤类、牡蛎、蟹、泥蚶等在甲肝食物传播中起重要作用。

②经水传播,多由粪便污染水源引起,水源包括自来水、河水、井水、游泳池水、旅游携带的饮水等。经水传播常引起甲肝的暴发流行。

③日常生活接触传播,主要通过污染的手、用具、食具、玩具、床上用品、衣物、乘车时车内扶手、电梯扶手、人民币等,直接或间接经口传入。常发生在学校、幼儿园、部队等集体单位和家庭。可以散发,也可引起流行。

④其他,如苍蝇、蟑螂可机械地携带甲肝病毒污染食品,或同性恋者通过口——肛接触以及输血与注射也可传播甲肝病毒。

(2)乙型肝炎

传播途径广而复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①医源性传播,医源性传播是乙肝的重要传播途径之一,它主要通过输血或血制品,或被病人的血液污染的器械及物品,或意外摄入污染的血液和体液等,使乙肝病毒经皮肤或粘膜进入人体而感染。医务工作者与患者之间,患者与患者之间,均可存在直接或间接地传播。

②母婴传播,主要为在子宫内母血通过胎盘渗入胎儿,以及在分娩过程中母血或母亲其他体液感染婴儿表面创伤或眼结膜,婴儿在分娩过程中经口吞下母血、羊水或阴道分泌物。

③性接触传播,在乙肝发生中占非常重要地位。乙肝或HBsAg携带者的唾液、精液和阴道分泌物中均可检测到HBV,因此,可通过接吻、性交将HBV传给对方。

④非肠道途径传播,粪便污染严重的地区,乙肝发病率较高,且有乙肝经水传播和日常生活接触暴发的报道。在抢救患乙肝大出血的病人、外科医师、病理医师、护土等中乙肝发病率较高,除了病人的粪尿和其他体液因素外,血——口传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吸血昆虫如蚊、虱、臭虫等也具有机械地传播HBV的作用。

(3)丙型肝炎

其传播途径以医源性为主,其次为垂直传播、日常生活传播、性接触传播等。医源性传播通过输血与注射血液制品、血液透析、肾移植以及不洁的注射医疗器械造成传播。垂直传播一般指胎内传播,母婴传播常指子女出生后被母亲感染。国内外不少资料证明,母亲患有丙肝及病毒携带,出生后的婴儿丙肝感染较高。丙肝的性接触传播,国内外报道的传播率高低不一,与性伙伴数的多少、性接触的次数多少有关。

国内外资料报道,通过共同使用用具、餐具、牙具、剃须刀等均可导致丙肝传播。

(4)丁型肝炎

其传播途径与乙肝传播相似,主要经血或血制品传播,常见于多次输血者或经常接受血制品的血友病患者、血液透析患者和有明显注射史的病人。在日常生活接触中可通过皮肤粘膜的轻微损伤接触患者的体液、唾液、精液及分泌物导致丁肝病毒感染。丁肝病毒可在家庭中水平传播(家庭成员之间的传播),在HBsAg阳性亲友中,丁肝呈家庭聚集现象。丁肝病毒在围产期也可引起传播,并可因从国外或外地输入形成输入性传播。丁肝病毒只有在和乙肝病毒同时感染,或者在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基础上重叠感染丁肝病毒,才能形成丁肝病毒感染。

(5)戊型肝炎

一般是戊肝病毒污染食品和餐具,食用被戊肝病毒污染的贝壳类,均可导致戊肝病毒的传播。

(6)庚型肝炎

病毒经血液和血液制品传播,其传播途径与丙型肝炎相似,从母体垂直传播给婴儿似也有可能。有证据提示也可能存在性传播。

如何治疗急性肝炎

急性肝炎早期症状明显,肝功能损害严重时以支持疗法为主。急性丙型肝炎有条件者,早期运用干扰素可以取得较高的疗效。用药不要过多,用2~3种即可,用药过多,不仅无益,反而会增加肝脏的负担。

(1)维生素: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在早期应该给予补充,能正常饮食后减量或停用。严重黄疸,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或有出血倾向者应注射维生素K(或其他止血药)。

(2)护肝药:为急性肝炎的常规用药,常用的有肌苷、肝泰乐(葡醛内酯)、益肝灵片、肝安等。

(3)降酶药:对出现转氨酶升高者可使用降酶药如肝利欣、齐墩果酸、联苯双酯等。

(4)退黄药:对出现黄疸者要及时使用门冬氨酸钾镁、茵栀黄注射液、苦黄注射液等退黄药物。

(5)中医辨证论治:可按湿热兼表、湿热熏蒸、寒湿阻遏等分型治疗。

怎样预防甲型肝炎

大家都知道,甲型病毒肝炎的主要感染途径就是经口感染,只要食用沾有病毒的食物或饮料,就会受到感染,那么我们应如何预防呢?

由于甲型病毒最常见于粪便之中,为了避免病毒由口进入体内,如厕后以及就食前应牢记洗净双手,因为双手正是感染的中间媒介。

此外,家中若有人是甲型病毒肝炎患者,则应时常以煮沸的开水消毒餐具以及患者内衣裤,因为煮沸5分钟以上的100℃沸水足以完全消灭甲型病毒。

甲型肝炎病毒传播特点是藉由人与人的接触、饮食、粪便及其他接触方式而传染的。根据这一传播特点,对甲型肝炎预防可分下面几种情况:

(1)隔离病人

对于甲型肝炎病人,一经发现,立即采取隔离治疗措施。对病人住院隔离期限不得少于一个月;对幼托机构和饮食服务行业的病人应不少于45天;对密切接触者或疑似病人需进行4—6周的医学观察。发现甲型肝炎病人后必须立即住院治疗,这是因为传染病医院及综合医院的传染科病房都有相应的隔离条件及预防手段,尤其对病人的排泄物可以进行有效的消毒和无害化处理。另外尚可以防止甲型肝炎病人在社会上各处活动而继续排放病毒,污染环境,危及他人而引起更大范围的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