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州县以省统筹城乡党建一体化试点县和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从解决党员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内部驱动力问题入手,积极探索建立农民党员增收致富考评体系,制定了《瓜州县农民党员致富能力考核评价办法》,健全完善了以“三定三评一分析”为主要内容的创先争优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党员综合素质,真正使农民党员成为了新农村建设的“领头雁”和“排头兵”。
设计载体的目的和考虑
近几年来,瓜州县先后组织开展了“举旗帜、亮明灯”、“五好班子”创建、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等一系列党性实践活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党组织热、党员冷,只强调党员尽义务、作贡献,党员自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积极性不够高,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与农村经济发展和自身利益结合不紧密,党组织活动形式单一等问题,没有形成长效的激励机制。基于这样的认识和考虑,为切实提高农民党员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充分发挥农民党员在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在深入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以“三定三评一分析”为主要内容的农民党员创先争优长效机制,目的就在于对农民党员致富带富能力、作用发挥情况定期进行党性分析,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党员综合素质,引导农村党员在新农村建设和移民扶贫开发上创先争优。
载体主要内容和实施效果
1.突出“三定”,理清增收致富思路。坚持把教育引导牢牢抓在手上,大力宣传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县乡产业发展规划,使农民党员早知市场行情、早谋发展方向。同时,实行党员向党组织和群众双向承诺制,在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上,由党员作出承诺,明确“三定”内容,即定致富目标,党员以家庭人均纯收入不低于县乡下达增收幅度指标和当年家庭收入水平为标准,对下年度增收目标进行承诺;定增收措施,根据全县新农村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等扶持政策,对增收项目和增收措施作出承诺;定帮带计划,致富能力强的农民党员每人结对帮带至少两名困难群众,所帮带的困难群众年底实现的家庭人均纯收入不低于县乡下达的增收幅度,并对帮带的具体措施作出承诺。通过“三定”,使农民党员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积极落实新产业、尝试新品种、探索种植新模式。一部分有基础、有想法、有能力的农民党员先干起来、先富起来,影响和带动一大批农民积极投入到蜜瓜、枸杞等特色产业发展中,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2.注重“三评”,激发自富带富动力。为激发农民党员创先争优的内驱力,在“三定”的基础上,县上采取党员自评、互评和党组织点评的“三评”方式,对党员承诺的增收目标、增收措施和帮带计划进行评议。年初在党员大会上,对党员个人根据考评指标制定的增收目标、措施和帮带困难群众计划进行党员自评、互评和村党组织点评;年中,村党组织召开党员大会,对农民党员承诺的事项进行互评和点评,看增收目标、措施是否落实,跟踪督促指导,确保承诺的事项如期完成;年底,对照党员年初承诺事项进行自评、党员互评,村党组织根据工作记载和互评结果进行点评,看承诺的事项是否完成。通过“三评”,使农民党员的致富目标和措施更加科学合理,进一步提高了党员带领广大群众学习运用先进技术、传递市场信息、调整种养殖结构、共同发家致富的能力,增强了带领群众共同富裕的责任意识。布隆吉乡布隆吉村党员田建军,由于耕地面积较少,几年来收入一直排在众人后面。通过大家帮助制定增收致富计划,他经营起小卖部,并逐步将业务扩展到货品批发,年收入达到了12万元。
3.强化“分析”,发挥先锋带头作用。从党性定期分析入手,按照半年专题分析、一年常规分析、两年重点分析、三年全面分析的原则,抓住征求意见、专题民主生活会、党员民主评议、整改落实等重点环节,对农民党员致富带富能力、作用发挥情况定期进行分析,并由村党组织按照农民党员当年实现的家庭人均纯收入由高到低进行排序、评定等次,评定结果作为党性分析评议的重要依据。在工作推进中,建立“三跟踪”机制,由县级党员领导干部跟踪指导、乡镇党委委员跟踪检查、村“两委”委员跟踪落实;建立“三公示”机制,村级党组织对党员年终评议的结果和增收致富排名情况在党务公开栏进行公布,乡镇党委对前50名的党员张榜公布,县上设立“全县农民党员增收致富百强榜”在电视等媒体上进行公示;建立“三激励”机制,坚持党性分析评议结果运用与党员民主评议等次确定、评优树模、村干部推荐选拔等相挂钩,设立党员家庭致富标兵、致富能手评选等奖项,并通过表彰命名、外出考察、给予优惠政策等激励方式,对致富在先、发展在前、帮带作用突出的党员给予鼓励,全县涌现出蜜瓜种植大户马玲、蔬菜大棚种植带头人孔希军等一大批党员致富带头人,有效激发了党员争当模范、争先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积极性。同时,农村党支部的各项工作也得到了党员的大力支持,瓜州乡瓜州村、西湖乡北沟村、三道沟镇东湖村等村的特色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有力推动了特色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进程。2010年,全县85%以上有致富能力的党员带头发展蜜瓜、葡萄、番茄、酒花、枸杞、草食畜牧六大特色产业,发挥了积极的示范引领作用,特色产业种植面积达到26.1万亩,培育设施养殖示范户1350户,特色产业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2.17%;党员带动落实小康住宅1000户,农村危旧房改造6000户,输转劳动力1.72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3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