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古寺之谜
12332600000007

第7章 “云阁虹桥”失踪之谜(4)

国清寺大雄宝殿右侧有一株隋梅,为什么被称作隋梅呢?隋梅是智者大师弟子灌顶法师手植,因为种植于隋代而得名,它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梅树之一。笼罩在隋梅枝头上的奥秘与一个传说故事分不开。相传一千多年前,临海白水洋地方,有一对杨姓夫妻喜栽梅花。他们生有一女,取名梅女。梅女长到18岁,聪明非凡,尤其是一手刺绣更是出色。这年春天,杨家院中梅花又盛放,乡邻们都来赏梅。消息传到城里,一个不学无术的刁少爷也带着家丁赶来赏梅。他见梅女貌美,就动手去拉,梅女惊怒之下,拿起扫帚将他赶走,一时忙乱,头上银钗掉落地上。刁少爷随手拾起,藏入怀中。两日后,刁少爷请师父出面,带着彩礼来杨家求亲。师父对梅女的父亲说:“日前少爷来你家赏梅,已蒙梅女当面相许,并以银钗为凭。”梅父心知有异,唤出梅女相问,知道是刁少爷仗势要挟,遂断然拒绝。师爷一听,留下彩礼,扬言三日后来娶,便顾自走了。梅家父女心急如焚,与乡邻们商量,让梅女改扮男装到国清寺暂避。临行,梅父将一包梅核交给梅女,要他种植寺中,留芳异地。梅女到国清寺,灌顶法师见她聪慧,就让其协助整理经典著作。梅女私下用姜黄色的丝线,将《法华经》绣在白色缎子上,积年累月,共绣了69777个字。三年后,刁少爷暴病死亡,梅父来国清寺接女儿回家。梅女向灌顶献上白缎经卷和一包梅核。灌顶打开经卷一看,惊喜万分,感动得说不出话来。灌顶法师把梅女留下的梅核埋在寺右的花坛里,不几年,梅树越长越茂盛,每到早春,疏枝横斜,香满古刹。

·寒拾亭与丰干桥的得名

从隋塔下方过七佛塔进国清寺,必经一亭一桥,亭子名字叫寒拾亭,桥被称作丰干桥。这座亭子为什么叫做寒拾亭呢?要论亭子名字的来历,肯定离不开国清寺内的两个高僧的事迹,他们就是寒山、拾得。相传唐代时,隐居在天台寒岩的诗人寒山(也称寒山子),一天离寒岩到国清寺,半路上听到婴儿的啼哭声,闻声寻去,只见路旁草丛中遗弃着一个婴儿。寒山将他抱在怀中,说来也怪,这个婴儿见风就长,一条岭还没有走完,婴儿已长成了小孩。寒山问他为何被弃路旁,小孩说等候诗仙。问他的名字,他说没有名字。寒山因其拾自路旁,就给他取名为拾得。以后,这条小岭也叫做拾得岭。寒山和拾得来到国清寺,只见古刹庄严,香客如云,一派鼎盛兴旺之象,就舍不得离去,要求方丈让他们留在寺里烧火做饭。

寒山与拾得在寺中形影不离,情同手足。一年,有位越州汪氏,由女儿芙蓉陪同来寺进香,不料在寺中一病不起,临终前叫芙蓉请来寒山、拾得两人,对他们说:“眼看病已难愈,我把芙蓉托付两位,望你们今后以手足相待,希望你们中的一个能与她结为夫妻……”从此以后,两人待芙蓉更是情同手足,拾得与芙蓉年龄相仿,后渐生爱慕之情,而有的人见寒山年长无妻,却希望寒山与芙蓉结成夫妻。

一天清早,寒山砍柴回来,见芙蓉的房里点着灯,感到有些奇怪,走近窗边一听,原来芙蓉在伤心地哭,拾得正在旁劝说。寒山正准备进去问个究竟,只听拾得对芙蓉说:“芙蓉,不要哭了,我们暗暗相好,寒山并不知道,他如果知道了,一定会成全我们的。我和你虽然不能结为夫妻,但你永远是我的好妹妹。”寒山一听,才知拾得与芙蓉早已相爱,当即打定主意,离寺远走,以成全他们两人。寒山走出小院一想,自己不明不白地离去,一定要把拾得、芙蓉急坏,又转身回到院里,拿起一块石头,在墙上画了一个光头和尚,旁边留了一首五言诗:“相唤采芙蓉,可怜清江里。……此时居舟楫,浩荡情无已。”写完后,就悄悄地出走了。

拾得、芙蓉不见寒山回来,好生奇怪,后来看见墙上的诗和画,才知道他出家做和尚去了。拾得说:“我一定要把他找回来,哪怕找到天涯海角。如果找到了,我与他一起出家,如果找不到,我也不回来了。”芙蓉听罢,知道寒山拾得的真情厚谊,只好哭着与拾得分别。拾得为了寻找寒山,不管山高路远,最终找到了寒山。

国清寺僧人为了纪念这两位情同手足的高僧,特意建造了一座亭子,并将寒山、拾得两人的姓合而为一作为亭子的名字。此外,在我国民间寒山和拾得被称作“和合二仙”,是相亲相爱、情深义重的象征。

丰干桥离寒拾亭不远,桥下清流潺潺,桥头有石狮守护,显得古朴庄严。丰干桥又是如何得此名的呢?这里也有典故。丰干出身唐代官家,父亲做过尚书,他虽是官宦子弟,却出家做了和尚。他穿着破烂衣衫,在国清寺里当舂火僧,与寒山、拾得相亲,后人称他们三人为“三贤”。

当时有个叫闾丘的对上吹牛拍马、对下心狠手毒的贪官,他患了一种恶疾,浑身作痛,到处求医都没有医好。这一年,他出任赤城郡(今台州)刺史,上任途中遇见丰干,丰干用一碗水消除他的病痛,闾丘又惊又喜,知道丰干不是一般的和尚,赶忙相问:“本官前去上任,未知仕途如何?”丰干说:“此去赤城,你定要拜谒文殊、普贤两位仙人。”闾丘又问:“不知文殊、普贤住在何处?是何模样?”丰干说:“在天台山国清寺,只怕你到了那里见之不识,识之不得。”说罢就扬长而去。

闾丘到赤城后,即去国清寺,在桥上碰见寺僧道翘,便问:“请问文殊、普贤两位仙人可在寺中?”道翘不解其意,回答说:“寺里并无仙人。”闾丘又讲了两个人的容貌,道翘想了一想说:“噢!你要找这两个人吗?正在伙房里烧火。”

闾丘赶到伙房,只见有两人在灶下谈笑,相貌与丰干说的一模一样,便恭恭敬敬地拱手道:“两位可是文殊、普贤仙人?”寒山、拾得听了哈哈大笑,连声说:“丰干饶舌,丰干饶舌,我等贫贱,非神非仙,与官人无缘,请出,请出。”说罢,两人拍着双手,不别而去。闾丘被弄得目瞪口呆,霎时间身上的病痛又发作起来。这就是流传在这里的“丰干戏闾丘”的故事。国清寺的僧众们为了纪念丰干不畏权贵的高僧品性,便将进出国清寺的这座重要的桥称作“丰干桥”,以提醒所有修行的僧人,不要有趋炎附势的世俗之举,一旦有了这样的念头就应该马上到这座桥上去反思,以便能修成正果。

·诡谲的“鱼乐国”石刻字和独笔鹅字碑

国清寺内著名的庭院——鱼乐国在寺的西南角,这里保存一块明朝大书法家董其昌手书的“鱼乐国”的石刻字,可是董其昌为什么要写“鱼乐国”三个字?谜底中间隐藏着一个神奇的传说。那是明朝万历八年的夏天,董其昌来到天台国清寺避暑。老方丈知道他是海内闻名的大书法家,几次请他题个碑额,使寺院生辉。可是董其昌推说初到一地,对寺里景物感触不深,不肯下笔。

这天晚上,月明如水,董其昌来到寺西的放生池纳凉。阵阵南风,吹得他浑身舒适,颇有睡意。恍惚间,他瞥见池底现出一幢幢彩色的高楼大厦,云蒸霞蔚,真像海市蜃楼。他定睛再看,又见大厦前面,有无数红男绿女在翩翩起舞,还隐隐听见阵阵的笙歌声……董其昌正奇怪,又听得一阵清脆的笑声,看见一个美丽的少女从水中探出半截身子来。那少女约十五六岁,乌黑的云鬟,白里透红的面皮,两颊露着笑窝,向董其昌招手道:“您是董先生么?我们二姐有请呢!”董其昌目瞪口呆,不知如何回答是好。那少女笑着抛过彩色的长袖,立刻变成一道彩桥。她再三含笑招手,董其昌只得踏上彩桥来到池心。那少女再次挥动双袖,池水便向两边分开,让出一条路来。那少女在前边引路,董其昌紧紧跟着。走不多远,便见一座广阔的城池,城门上写着四个金色大字:“极乐世界”。城中街道纵横,高楼林立。董其昌细看路上行人,不论男女,穿的都是彩色的鱼鳞般的衣服,三三两两地边走边谈笑着,说是去观赏百戏的。

那少女领着董其昌来到一座雕梁画栋的宫殿门口,这里非常寂静。少女用银铃般的声音高喊:“大姐呀,快快告诉二姐,她的董郎来啦”眨眼间,一个二十多岁的美丽女子,笑容可掬地迎出门来,说道:“哦,董先生到了,快请坐!”转身对那少女说:“三妹,别董郎董郎的,让人家听了笑话呢!”三妹笑着说:“大姐,你哪里知道,昨夜我陪二姐睡,半夜里听她梦中喊道:‘董郎!董郎!’”大姐姐听了哈哈大笑说:“董先生,不瞒您说,我有一个二妹,酷爱书法,听说您光临国清寺,希望见到您,因此我和三妹商量了一下,趁今夜月色明亮,家父家母去游乐场观赏鱼龙百戏的辰光,请您光临指教她一番!”三妹妹早已飞快地跑进书厅去告诉她二姐。不一会儿,但见珠帘掀起,里边走出一个十七八岁花朵一般的姑娘。她穿着红的衣,绿的裙,两肩披着雪白的纱巾,体态显得非常轻盈苗条,含笑的大眼睛闪闪发亮。她轻步走到董其昌面前问好,董其昌赶忙回了礼。大姐姐笑着说:“二妹,还是请董先生进书厅看看你写的字,细加指点吧这样才满足你一生的意愿呢!”二妹妹含笑点点头。董其昌便跟着三姐妹走进书厅。但见里边摆设着花架、书柜、瑶琴、玉笛,一切都金光闪亮,真使他眼花缭乱呢!仔细一看,二妹妹的案头还摆着他董其昌的书帖,大概刚临摹过,白纸上的墨汁未干,模拟得非常逼真,董其昌看了暗暗赞赏。二妹妹笑着说:“董先生,我最喜爱您的字体,可学得不像,您别见笑哪!您的起笔、运笔,我没入行,先生能教教我吗?”

董其昌点点头,拿起笔来给她反复做了示范。碰到疑难的地方,还挽起衣袖,给她把着腕儿教。这样一笔一笔,二妹妹终于学会了。三妹妹于是笑着说:“我说呀,董先生今夜不辞辛劳,亲临给二姐指教,二姐应该跳个舞表示欢迎呀!”大姐姐也在一旁催促道:“二妹,我看这样吧,三妹声音清脆,她来唱舞曲,我拿笛子伴奏,我们三姐妹一道欢迎嘉宾好了。”就这样,大姐姐吹起玉笛,三妹妹唱起舞曲,二妹妹就摆动长袖,跳起舞来。一时书厅就像花园里春天的早晨,百鸟争鸣,煞是好听。董其昌看得发了呆,只觉得自己的身体飘飘荡荡,如临仙境。等歌舞完毕,董其昌问了三姐妹的名字,原来三妹妹叫鱼殊,二妹妹叫乐珍,大姐姐叫国玲。

这时忽听远处笙鼓声愈来愈近,丫环急忙赶来报告:“龙父龙母观罢百戏就要回府,请公主们急速出外迎接”三姐妹听了一惊,二妹妹乐珍特别慌张,大姐姐国玲忙说:“这样吧,二妹快送董先生从旁门回去,我和三妹去迎接父母,就说二妹有病睡着了。”二妹妹乐珍点点头,便领着董其昌匆匆走出旁门,彩袖一挥,池水又向两边分开,她把董其昌送出水面,泪珠盈眶,哽咽着说:“董郎,我从实相告吧,我们姐妹都是龙宫公主。水府人间,天各一方,只怕是后会无期了”说着,又握住董其昌的手,“呜呜”地哭了起来……忽然一阵凉风把董其昌吹醒,眼前什么都没有了。董其昌若有所失,想起了梦中的情景,不禁吟出一首诗道:“鱼殊妙歌喉,乐珍柳条腰,国玲金玉笛,游梦自逍遥!”

这时,老方丈刚刚来到他的身边,听了他的诗,笑吟吟说:“董先生,您的诗真好您看把这首诗每句的第一个字凑起来,不就是‘鱼乐国游’四字么?”在老方丈的怂恿下,董其昌难以推却,终于按照他的意思,摒弃了诗中的“游梦”句,写下了“鱼乐国”三个大字。同时,为了提醒自己今后不该在梦中再出现这种奇思异情,董其昌后来在池边建起一个亭子,取名为“清心亭”。

独笔鹅字碑指的是国清寺内有一块只写着一个“鹅”字的碑,现存的鹅字右半边是王羲之的真迹,左半边是天台山人曹抡选补写的,两边浑然一体,达到了乱真的程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呢?有一天曹抡选夜宿华顶山华顶寺,正在灯下练习书法,突然听见窗外“扑”的一声,接着闪起一道亮光,他疑是妖魔作祟,随手拿起桌上的方砚向窗外掷去,但不见动静。过了一会他掌灯出门观看,只见石砚深陷地下,俯身拾起石砚,这块石砚竟变得晶莹如玉。他想莫非是地下的宝物显异,便请人连夜挖掘,挖不多久,忽然挖到了一块石板。曹抡选要僧人把石板抬到室内,洗净一看,原来是一块上面刻着半个“鹅”字的残碑。曹抡选书法造诣很深,认得这半个“鹅”字是王羲之的手迹,决心把它补全。他就日夜临摹王羲之的碑帖,整整练了七年,终于将“鹅”字残缺的半壁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