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古寺之谜
12332600000003

第3章 悬空寺为何悬空而建

民间传诵着这样一句顺口溜说:“悬空寺,寺悬空,神奇妙绝在天空,神仙指点蜘蛛网,金龙口中现神宫。”于是人们便急于想知道这座拥有两个相当于三层楼高的飞檐楼阁及其余四十多间房屋的寺院,为什么偏要凌空建在这悬崖陡壁之上呢?要论其中的玄机,还有一段奇闻轶事呢!

北魏年间,拓跋氏建都平城,统治了大半个中国。一方面借助北岳恒山的自然天堑,凿崖劈石以充实其军事要地;一方面大建北岳寺庙,利用神权以巩固其统治地位。

相传北魏皇帝,在恒山顶上建筑成许多寺庙后,忽然异想天开地说:“神仙自然住在空中,怎会长期住在地上,必须建筑一座空中天宫,以示孤家的虔诚。”于是下一道旨,着令要在北岳恒山上建造一座上不连天、下不接地的“悬空寺”。建筑官接旨后,跪拜叩头道:“启奏我主,庙有基,寺有础,若无基础怎能建成寺庙?”皇帝大怒道:“蠢材,天下能人千千万万,可去黎民百姓中找,若找不出建寺能人,提着你的脑袋来见我。”吓得建筑官连连叩头,下殿而去。建筑官回到家中,愁容满面,叹气不绝。其妻见丈夫闷闷不乐,上前问道:“老爷下得朝来为何唉声叹气?”建筑官把皇帝要他寻找能人建筑悬空寺的事述说一遍,其妻听罢哈哈大笑道:“老爷你太缺乏心机了,你在招能榜示中,把‘悬空寺’的‘悬’字改为‘玄’字,然后声明将赏以重金。只要有人揭榜,不就推卸了责任吗?”建筑官听罢觉得果然是条解脱自己的妙计。于是张贴皇榜道:“维我圣帝,敬天利民,若有能建玄空寺者,赏银万两……”榜示一出,惊动了全国各地,其实,在恒山脚下,就住着一个能工巧匠,这人闯四海,走八方,心灵手巧,建成了许多名寺壮观,是当时有名的营造能人。一天他带着得意的徒弟,在平城都市中游逛,正好看见皇榜,他把皇榜细细地读了一遍,微微一笑,吩咐徒儿:“快给我把皇榜揭下来。”建筑官看见有人揭了皇榜十分高兴,赶紧带着这位能工巧匠回朝复旨去了。

数月后,只见恒山脚下车水马龙,熙熙攘攘,运砖载木,长达数十余里。金龙口内,民工似潮,人喊马嘶,架木砌砖,奔走在工地之中。不到一年的工夫,一座巍巍峨峨的“玄空寺”屹立在金龙口内。这位能工巧匠看见大功告成了,兴致冲冲地奔赴京城,上殿复旨,请求领赏。皇帝闻奏后,立即吩咐御林军摆设銮舆,要亲临北岳恒山验收悬空寺。

皇帝到了金龙口内仰首观望了一阵,丝毫看不见悬空寺的影子,回头问道:“能工巧匠,这悬空寺建在哪里?”能工巧匠连忙跪下启奏道:“陛下站立的这不是‘玄空寺’山门吗?”皇帝听罢,勃然大怒道:“你这刁民,孤家皇榜招能,要的是上不连天、下不接地的空中‘悬空寺’,你怎能把寺建在地上戏弄孤家?御林军将他拉下去斩首。”一声令下,几十个御林军把这位能工巧匠五花大绑拥出了“玄空寺”。临刑,只见一个二十多岁的后生,从人丛中走出来高声喊叫道:“刀下留人!要建一座上不连天、下不接地的悬空寺,这有何难?请陛下赦免了我师父,让我们师徒重建就是了。陛下若杀了他,恐怕世界上再没有能人敢完成陛下的心愿了。”皇帝看了看问道:“你这后生有甚本领,竟敢出此大言?”这后生跪下回禀道:“俺跟随师傅学艺十余年,闯南逛北,建造了许多名寺,若建不成这座上不连天、下不接地的‘悬空寺’,情愿同师傅一并斩首伏法。”皇帝听完,暗暗地思忖道:既出大言,必有真学。遂高声道:“后生这次你听清楚了吧?倘若一年后再建不成‘悬空寺’,—定要你师徒的脑袋。”说罢,吩咐御林军,赦免了能工巧匠,摆驾回京去了。

皇帝走后,能工巧匠领着徒弟回到了家,双眼含泪道:“徒儿呀,世界上哪有在半空中建起寺院的道理呢?你怎敢出此大话。难道死我一人还不够,必须死两个吗?”徒弟笑了笑说:“师傅不必担心,我们慢慢地想想或者能想出个办法来。”从此这后生走着也想,坐着也想,他用手比划,用眼观望,用柴棒支搭,痴痴呆呆好像着了邪魔。一天他正在屋檐下绞尽脑汁,苦苦思索。抬起头来忽然看见一只蜘蛛抱着丝在屋檐下晃来晃去,结成了一幅凌空悬挂的八卦蜘蛛网。他心里一动,“唔!这难道不是空中建筑吗?”他想着想着,发狂似地跑到了师傅面前说:“师傅有办法了。我们在悬崖峭壁间,把绳索一端系在山峰上,另一端系在人腰中,敲石凿孔,插木为梁,梁端支柱,柱上搭板,板上建楼,还发愁建不成空中楼阁吗?”师傅闭着眼想了想说:“唔!有道理!有道理!”于是师徒二人匆匆地到了恒山,奔上了天峰岭,登上了步云路,爬上了姑嫂崖,进入了唐峪口……他们找来找去,终于找准了翠屏山下一处壁立万仞的峭壁。就在这峭壁的半腰中,按照自己的构思,结绳凿壁,插木为梁,利用支柱和铺板的巧妙设计,建成了今日的“悬空寺”。

事实是不是如此呢?从文献的记载看,上述属实。原来,悬空寺所在的地方是南去五台、北往大同的交通要道,悬空寺建在这里,可以方便来往的信徒进香。

悬空寺为什么历经千年而不朽坏崩塌呢?悬空寺“悬”于高空中,按理正应了“高处不胜寒”那句话,地理上的位置应该不宜于悬空寺防风避雨,然而,事实恰恰与此相反,正因为它独特地处于山体凹处的地理位置,才阻挡了寒风和烈日的侵袭,得以千年不朽。

· 悬空寺的井水为何有苦有甜

悬空寺的东南角有两口井,从远处看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只要你舀它们里面的井水喝时,你就会发现从东到西两口井分别是苦涩和甘甜的味道,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出现呢?这与悬空寺早期的两个和尚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两个和尚,一个叫了明,是师兄,一个叫了静,是师弟。他们在悬空寺当和尚的时候,正好是悬空寺草创时期,整个寺庙的日常用水都是由专人从恒山山脚抬上来。这一天轮到了明和了静师兄弟去担水。山路崎岖,曲曲折折的羊肠小道实在难走。两人刚刚担到半山腰,汗水就挂满了脸,喘得上气不接下气。了明不满地叨咕:“这种累死人的苦营生,啥时候才能受到头?”了静想了想说:“我看咱们在山上挖口井吧要是挖成了就不会再受这种罪了。”“你说的倒轻巧!要是能挖成,上几代的方丈们早挖了。”“我就不信有挖不出水来的土地!”了明听了静这样说,觉得也有些道理。于是两人悄悄商量好,决心挖井。他们在山上找了个低洼潮湿的角落真的挖起水井来。山上的石头很坚硬,一镐下去,冒出一丛火星儿,才能刨下碗大一块石片。两人刨啊刨,整整苦干了七七四十九天,挖到一丈深的时候,从窄窄的石缝中,终于冒出水花儿来了。两个和尚高兴地蹦着脚儿喊:“神仙赐福,石井出水!”

两人欣喜地笑着,双手捧起清冽的泉水就喝。谁知刚进口,一股苦涩味儿直呛嗓子。原来挖出来的这口井里是不能喝的苦水。两个和尚不服气,在这口井的旁边又开挖了一口新井。两人心里都憋着一股劲:我们再挖它一口,看它还苦不苦!两个和尚挖呀刨呀,一连气又干了七七四十九天,挖到一丈深的时候,从石缝里又冒出水来,清亮的水翻涌着白花儿。两个和尚兴冲冲地棒起来又尝。唉,这口井里的水更苦,刚一沾舌头,苦涩得就让人恶心。连着干了这么多天,两个和尚都累得够呛,两人心里都有些懊丧。了明叹口气说:“我看算了吧,挖也是白挖,挖出这些苦水顶啥用?还是道长师父说得对,要能行,先人们不是早就挖了!”了静虽说也很懊丧,但还是不服气:“普天下水有苦也有甜,我就不信我们这里山上都是苦水!”了明说:“挖一口是苦的,又挖一口还是苦的,这再一再二还能再三啊?反正我是不挖了,要挖你自己挖吧!”

两个和尚坐在井旁,边歇息边争辩着。忽然,旁边小道上走过一个人来。这人凝神静气,目不旁视,径直朝山上走着,边走嘴里边嘟嘟囔囔还叨念着什么。了明说:“你看,这个朝山的人多怪!直眉瞪眼的,八成是疯子。”了静还在思谋挖井的事,顺口说:“管他呢!他朝他的山,咱们挖咱们的井。大路朝天,各走一边么!”了明不耐烦了:“你还是想挖井呀?刚才我不是说了,反正我是不挖了。”正在这时候,那个朝山的人已经走到他们跟前了,他嘴里不断叨咕的话这时也听清了:“不是不报,工夫未到。”眼下已近晌午,热辣辣的太阳当头照着。了明擦了把汗水,扛起镐头,说了声:“你自己挖吧!”便扬长而去了。

了静这时却愣了神,两眼直直的,一直瞅着朝山之人那目不斜视一往无前的身影,好像悟出了一点什么。他拿起镐头,立即下到井中,又继续猛刨起来。下边,石头更坚硬了,一镐下去只能刨下星星点点的石头渣儿,了静自个儿整整又干了七七四十九天,才往下挖了四尺五寸。奇怪的是越往下挖,不仅水不旺,连苦水都没有了,干得见了石头底。了静不管这些,从太阳出山一直干到日落西山。就在天上星星对大地眨眼的时刻,他又一镐猛刨下去,只听“咕咚”一声响,从石缝中竟又冒出一股白亮的水花儿。了静再一镐下去,又刨出一股清泉。他鼓足了劲,连刨了七镐,溢出来的水都能没过他的膝盖了。了静手颤颤着捧起一捧水,慢慢送入口中,一品尝,喜欢得他泪水盈眶。原来这次水不仅不苦,甜滋滋的如同放了蜜。从此,恒山上才有了甜水。

《恒山志》上有这样的记载:“不三尺地,获双穴,甘苦殊”,便是指的这两口奇异的苦甜井,如今到北岳游览观光的人走到苦甜井旁,都会情不自禁地喝几口甜井里的水,而对那口苦井呢,只是不屑地看上一眼而已。奇怪的是,尽管那么多人喝这口甜井里的水,井里的水还是那样多,从没有干过。

·悬空寺木柱与顺治皇帝的感应迷云

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悬空寺的木柱都是通人性的,如果你是坏人,那么木柱就会摇摇晃晃将你抛下悬崖;如果你是好人,木柱则会保佑你的平安。这样的说法都是从何而来,其中又有怎样的秘密呢?民间的这种说法是与大清朝顺治皇帝有关的。据说,顺治皇帝自爱妃董小宛死后,觉得人生无常,对荣华富贵心灰意冷,一气之下,落发出家,到五台山当了和尚。

董妃过去曾有个情人名冒襄,他耳闻小宛死在顺治帝宫中,便把小宛的死归罪于顺治帝。他和弟子们整天打听顺治帝下落,一心想杀他,为小宛报仇。顺治帝出家后,冒襄的一个姓李的朋友闻讯追上五台山。无奈顺治帝出家后每天在庙里除了念佛经,吃斋饭外,大门不出,二门不迈,那姓李的一直没有下手的机会。

有一天,阳光灿烂,暖风送春。顺治帝为了散散心,就扛起一把锄头到寺后面的菜园中去锄田浇园。他刚进菜园,忽然听到一声怒喝:“呔,有道是冤家路窄,快给小宛偿命来。”顺治帝抬头一看,此人怒目圆睁,杀气腾腾,手握钢刀,步步逼来。他惊叫一声,扔下锄头,扭头就跑。那人怒气冲冲,一直追到寺门。顺治帝左思右想,觉得还是躲躲为好,于是,乘夜一口气跑下五台山。一路来到恒山脚下的金龙口。此时,天色已晚,他一天没吃饭,已精疲力竭,正在山穷水尽时,忽听得一阵木鱼声响,抬头一看,见一座寺庙半空而悬,忙顺阶而上,逃进山门。

不到一会儿工夫,追赶顺治的人也上了悬空寺,他四下寻找,见顺治帝正沿着连接三官殿和雷音殿的栈道向上爬去,便一步抢前,从后面抢近路挡在顺治帝前面,仇人相见分外眼红,那人看到顺治帝,气的火冒三丈,一拳朝顺治门面打去,顺治帝此刻已知难逃活命,身子一软,瘫在地上,那人的拳头没击中顺治帝,正好打在悬空寺前面的一根明柱上。这一下不要紧,只见那根柱子的柱脚离开下面的岩石,在空中悠悠悬起来,栈道亦随之剧烈颤动,像要倒塌一般。

那人一见这般情景,以为整座寺庙马上就要从空中坠塌,忙挺身一跃,落在寺院之中,再用力一蹿,穿过山门到了寺外,然后下到峡谷,一心一意等着寺庙塌后,在涧底给顺治帝收尸。哪知等了半天,悬空寺仍在半壁南悬,巍然屹立,那人连呼上当,忙又进寺寻找,哪里还有顺治帝的影子。原来顺治帝早在寺内僧人的帮助下,身绑绳索,从悬空寺另一边沿着支柱而下,连夜逃回了五台山。听五台山僧人讲,以后一提这件事,顺治帝便会合掌感慨道:“悬空寺支柱救我一命,幸甚!幸甚!”

悬空寺的支柱有时候确实会晃晃悠悠的,走在上面,让人心惊魂散、时刻有坠落之感。根据现代科学技术的调查才真正解决了这个谜团:原来这是悬空寺的建造者为了减轻悬空寺所承受的重量而特意设计的减压装置,也正是这种装置才确保了悬空寺历千年而依然完好无损地矗立在恒山山腰上,可见古人建筑艺术之高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