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外科处方手册
12328600000003

第3章 体表软组织及骨化脓性疾病(3)

(2)清瘟解毒丸:每次18g,每日2次。适用于初起阶段。(3)玉露膏:外敷患处,每日换药1次。适用于初起阶段。3.虚火上炽证:一侧颐颌肿痛,连及耳后,发热口渴,咽干,大便干结。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治宜滋阴降火。

基本处方知柏地黄汤加减。生地、银花、山药各20g,连翘、生山栀、知母、丹皮各15g,云苓、泽泻、牛蒡子各12g,黄柏10g,柴胡、枣皮各6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成药:知柏地黄丸,每次6g,每日3次,口服。适用于阴虚火炽者。

(2)成药:银黄片,每次4~6片,每日3次,口服。适用于腮腺炎后期辅助治疗。

4.内陷神昏证:患者极度衰弱,颐颌肿痛,肿延咽喉,痰涌气塞,汤水难下,神识昏糊。舌红绛,苔黄,或苔少,脉细弱。治宜清营解毒,化痰泄热,养阴生津。

基本处方清营汤加减。水牛角、金银花各30g,生地、蒲公英各20g,丹参、玄参、连翘各15g,麦冬、黄连各10g,竹叶心6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安宫牛黄丸:每次2粒,分2次化服。适用于内陷神昏者。

(2)犀黄丸:每次3g,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神昏高热者。

(3)穿琥宁注射液4~6ml,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ml中,静脉滴注。适用于神昏热毒重者。

警示

1.热性病及术后体弱患者,注意口腔清洁卫生,经常用漱口方漱口或用等渗盐水漱口。

2.患者宜食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忌食酸、辣等刺激性食品,以及荤腥发物。

§§§第六节丹毒

丹毒是毬溶血性链球菌从皮肤黏膜微小损伤处侵犯皮内网状淋巴管所致的炎症。如果反复发作,淋巴管阻塞可引起淋巴水肿,久则形成象皮肿。常伴附近淋巴结肿大、疼痛。其临床特点为:病起突然,恶寒发热,局部皮肤忽然变赤,色如丹涂脂染,焮热肿胀,迅速扩大,发无定处,一般不化脓,数日内可愈。本病由于发病部位不同而有许多名称:发于头面的称“抱头火丹”;发于胸腹腰胯的称“内发丹毒”;发于下肢的称“流火”;新生儿丹毒则谓“赤游丹”。一般好发于小腿及头面部。

诊断要点

1.多发于小腿及面部。

2.起病急骤,发展迅速。

3.皮损初起为水肿性鲜红色斑片,边界清楚,中间较淡。常伴有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4.白细胞计数多升高。

辨治原则

本病是以病起突然,发展迅速,皮肤鲜红成片,色如涂丹为特征的皮内网状淋巴管炎。发病与风热、火毒、湿热关系密切,而尤以火毒为先,故治疗以清火解毒为大法,结合分部论治,患于头面者疏风清热,中部者泻火解毒,下部者利湿解毒。

丹毒的外治较简单,急性期采用箍毒消肿之法,下肢丹毒可用砭镰法,慢性者可用熏洗法。

处方

1.风温蕴滞证:发生于头面部。鼻、额、目周焮肿灼红,重则双目合缝,不能睁开;或耳之上下前后、头角处、脑后红肿。伴恶寒发热、头痛、口渴引饮,大便干结。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治法疏风清火,解毒化斑。

基本处方普济消毒饮加减。板蓝根、银花各20g,生地、连翘、黄芩、丹皮、牛蒡子各15g,僵蚕、玄参、花粉各10g,升麻、薄荷(后下)各6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经验方:化斑解毒汤加减,生石膏30g,牛蒡子、连翘、知母、生地、赤芍各15g,玄参12g,人中黄、黄连、升麻各10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丹毒初起发热,红斑鲜明者。

(2)银花解毒汤:金银花、生薏苡仁各30g,牡丹皮、野菊花、天花粉、丹参各20g,川柏12g,赤芍15g,苍术5g,生甘草6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丹毒初起热毒盛者。

(3)六神丸:一岁每次1粒,二岁每次2粒,三岁每次3~4粒,四~八岁每次5~6粒,九~十岁每次8~9粒,成年每次10粒,每日3次,口服,温开水吞服。适用于热毒盛者。或六应丸:每次10粒,每日3次,口服。适用于热毒蕴结,火毒较盛者。

(4)用新鲜的蒲公英、紫花地丁、芙蓉叶、马齿苋、丝瓜叶等,选用1~2种捣烂外敷,每日2~3次。适用于初期。

2.肝脾湿火证:发生于腰胯、肋下、脐周。焮赤红肿,向四周蔓延。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治宜清肝泄热,利湿解毒。

基本处方柴胡清肝汤加减。龙胆草20g,黄芩、生山栀子、生地、丹皮、赤芍、银花、连翘各15g,柴胡、车前子(布包)各12g,生甘草6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经验方: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30g,炒黄芩、炒栀子、泽泻、当归、生地各15g,木通、车前子、柴胡各10g,生甘草6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丹毒初起肝经湿热重者。

(2)成药:龙胆泻肝丸,每次4.5g,每日2次,口服。同上。

(3)鲜野菊花30g,鲜蒲公英30g,鲜紫花地丁30g,捣烂外敷,每日1次。适用于初起丹毒。

(4)马齿苋膏:鲜马齿苋300g(洗净),芒硝30g,栀子20g(研末),食醋适量。将马齿苋捣碎,与芒硝、栀子、食醋充分调匀,敷于患处,干后即换。适用于起初丹毒。

3.湿热化火证:发于下肢胫足。红肿焮热,向上蔓延,痛如火燎,表面光滑,胯间肿核,或见红线上行,不能履地。伴胃纳少食,渴不欲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利湿清热解毒。

基本处方五神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银花30g,紫花地丁、白茅根各20g,赤芍、萆薢、汉防己、泽泻、茯苓、车前子各15g,黄柏、苍术、川牛膝各10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经验方:清火利湿汤,生地30g,大青叶、银花各15g,丹皮、赤芍、黄芩、黄连、黄柏、栀子、连翘各10g,甘草6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下肢丹毒初起阶段。

(2)成药:龙胆泻肝丸,每次4.5g,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下肢丹毒湿热重者。

(3)治丹汤:忍冬藤、生薏仁各30g,生地黄、川牛膝、虎杖各12g,金银花、川柏、栀子、大黄、牡丹皮、茯苓、泽泻、萆薢、车前子(包)各9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下肢丹毒。

(4)梅花针加药敷法:局部消毒,取梅花针叩击红肿疼痛处,力量要适中,至微出血。再取青黛15g,石膏30g,冰片6g,雄黄6g,血竭6g,研细混匀,置瓶中备用。视红肿面积取药末,用凡士林加陈醋少量调和外敷,隔日1次,3次为1个疗程。适用于下肢丹毒。

(5)紫苏、葱白、鲜凤仙花各100g,捣烂,煎水,先熏后洗,每日2次。适用于下肢丹毒后期。

4.毒热内攻证:红肿迅速蔓延,势如燎原,心中烦躁,壮热神昏,头痛,恶心呕吐,便秘溲赤。舌红绛,脉洪数。治宜凉血解毒。

基本处方清瘟败毒饮加减。水牛角、生石膏各30g,连翘、知母各20g,生地、丹皮、赤芍、黄芩、生山栀、板蓝根各15g,黄连10g,甘草6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经验方:清热地黄汤加减,水牛角、生地炭、银花炭、绿豆衣各30g,连翘、炒丹皮、紫草、赤芍各15g,炒黄连、蝉衣、甘草各5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丹毒热毒内攻者。

(2)成药:紫雪丹,每次3g,分2次吞服。适用于丹毒热毒内攻、神志不清者。

警示

1.患者注意卧床休息,多饮开水,床边隔离。下肢丹毒,应抬高患肢30~40度。

2.忌食辛辣、鱼腥、荤油、肥腻、发物。

3.如有皮肤破损,及时处理,避免感染。

4.足癣患者必须彻底治疗,以防丹毒复发,有反复发作者,应找出原因加以解决。

§§§第七节浅部急性淋巴管炎

急性淋巴管炎多数由于溶血性链球菌从破损的皮肤或其他感染灶蔓延到邻近淋巴管所引起的一种疾病,属于中医“红丝疔”范畴,亦名“红丝疮”、“红筋胀”。其临床特点为:多继发于手足部之阳证疮疡,于患肢内侧见一红丝上窜,近端臖核肿痛,浅行者鲜红如丝,深在者暗红肿痛可及整个肢体,伴有寒战、高热等全身症状,严重者可致“走黄”之变。

诊断要点

1.患处出现一条或数条“红线”,扪之发硬、压痛。

2.虽无红线,但患肢肿胀、疼痛及触痛。

3.发病前四肢皮肤黏膜有感染病灶或损伤史。

4.常伴有全身发热、恶寒,白细胞计数多升高。

辨治原则

本病是以患处出现一条或数条“红丝”,扪之发硬、压痛为主证的淋巴管及其周围的急性炎症。发病总由火毒,而与气血凝滞有关。故治疗以清热解毒为大法,佐以活血散瘀。

本病外治首先应积极处理原发病灶,以治红丝疔源。红丝细者宜用砭镰法,取效快捷,红丝粗者则可参照“痈”施治。

处方

1.毒窜经脉证:形似小疮,红肿疼痛,继发红丝向上走窜。伴恶寒、微热。舌淡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治宜清热解毒,行气和血。

基本处方五味消毒饮加减。蒲公英、银花各20g,赤芍、连翘、丹皮各15g,紫花地丁、天葵子、野菊花、乳香、没药各10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经验方:三黄五味饮加减,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玉米须、白茅根各30g,茯苓20g,黄芩、地丁、黄柏各15g,泽泻、黄连、牛膝、荆芥各10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急性淋巴管炎初期。

(2)牛黄消炎丸:每次10粒,每日3次,口服。适用于急性淋巴管炎初期。

(3)清解片:每次5片,每日3次,口服。适用于急性淋巴管炎初期。

(4)用新鲜的蒲公英、紫花地丁、芙蓉叶、马齿苋、丝瓜叶等,选用1~2种捣烂外敷,每日2~3次。适用于初期。

(5)用新鲜的野菊花10g捣烂外敷,每日2~3次。适用于急性淋巴管炎初期。

2.毒窜入营证:初起小疮处红肿疼痛,随发红丝,一条或二三条,向上蔓延,长而盈尺,直至腋下,或达到腘窝。或无红丝,肢体肿胀,疼痛较重,高热口干心烦不寐,或神昏谵语,或有恶心呕吐,或见皮肤瘀斑。舌红或红绛,苔黄或无,脉数。治宜清营解毒,佐以凉血祛瘀。

基本处方清营汤加减。水牛角30g,生地、银花各20g,黄芩、山栀、蒲公英、丹参各15g,玄参、麦冬、紫草、乳香、没药各10g,黄连、竹叶心、甘草各6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经验方:清热地黄汤加味,水牛角、生地各30g,蒲公英、金银花各20g,知母、丹皮、赤芍、黄芩各15g,黄连10g,生甘草6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红丝疔走黄者。

(2)成药:龙胆泻肝丸,每次4.5g,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红丝疔发于下肢者。

警示

1.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手足部疮疡、湿疹、足癣、外伤等。

2.忌食辛辣刺激之品。

3.注意休息,抬高患肢。

§§§第八节急性淋巴结炎

急性淋巴结炎多数继发于其他化脓性感染病灶,由化脓菌沿淋巴管侵入淋巴结所引起,常见于颈、腋窝和腹股沟等部。临床表现早期为淋巴结肿大、疼痛和压痛,可推动;后期多个淋巴结粘连成硬块,不易推动,表面皮肤常有发红和水肿,压痛明显。常有畏寒、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如不及时控制其发展,可形成脓肿。

本病属于中医“痈”之范畴,发于不同的部位有不同的名称:生于颈部的称“颈痈”,生于腋下的称“腋痈”,生于脐部的称“脐痈”,生于胯腹部的称“胯腹痈”,生于委中穴的称“委中毒”。其临床特点为:局部红肿热痛,光软无头,发病迅速,易肿、易脓、易溃、易敛,可伴恶寒、发热、口渴等全身症状,一般不致损筋伤骨,也不会造成陷证。

诊断要点

1.起病突然,淋巴结肿大、压痛,皮肤发红,可发展为脓肿。

2.好发于颈、腋、腹股沟等部位。

3.伴有全身症状。

4.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辨治原则

本病是以局部淋巴结肿大,疼痛为主证的急性化脓性疾患。发病与热、火、湿、气血壅滞关系最为密切,故治疗以清热、解毒、利湿、和营、祛瘀为大法,同时根据病程所处阶段及所患部位,分别采用不同的治法。

本病外治初起应用箍毒消肿之品,成脓宜行切开排脓术,脓肿切开或溃破后,宜用提脓祛腐、生肌收口之品。

处方

1.风火痰热证:病发于颌下,痰核肿大,形如鸽卵或鸡卵,继则焮红、疼痛,发热恶寒,咽喉疼痛,头痛头昏,口干、尿黄、便结。舌尖边红,苔白腻或黄腻,脉浮滑数。治宜疏风清热,化痰消肿。

基本处方牛蒡解肌汤加减。生石膏、生山栀、赤芍、丹皮各15g,牛蒡子、荆芥、连翘、玄参、夏枯草各10g,薄荷、甘草各6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经验方:颌下淋巴汤,蒲公英20g,芦根、元参各12g,紫花地丁、丹皮、桔梗、黄药子、夏枯草、青蒿、白芷各10g,尖贝母、甘草各6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颈痈初期。

(2)银花解毒汤:金银花、生薏苡仁各30g,牡丹皮、野菊花、天花粉、丹参各20g,川柏12g,赤芍15g,苍术5g,生甘草6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颈痈初期热毒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