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儿科处方手册
12328400000007

第7章 呼吸系统疾病(7)

2热毒壅肺证:高热寒战,继则壮热不寒,汗出烦渴,咳嗽气急,胸闷作痛,转侧不利,咯痰量多,黄浊腥臭,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有力。治宜清热解毒,化痰消痈。

基本处方如金解毒散加减。桔梗6g,甘草5g,黄芩10g,鱼腥草15g,银花10g,红藤15g,丹皮10g,浙贝母10g,薏苡仁10g。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鱼腥草15g,半枝莲15g,生石膏20g(先煎),桔梗8g,薏苡仁20g,蒲公英15g,杏仁10g,大青叶10g。加水煎服。用于热毒壅肺证。

(2)葶苈子10g,大枣10g,冬瓜仁10g,桔梗8g,山栀6g,鲜芦根20g,黄芩10g,甘草6g。加水煎服。用于热毒壅肺证。

(3)桃仁10g,银花10g,薏苡仁20g,冬瓜仁20g,大米50g。油、盐少量。先煎银花、冬瓜仁取汁。桃仁、薏苡仁打烂成泥。将薏苡仁、桃仁泥、大米煮粥,将成时加银花冬瓜仁汁,调味食用。用于热毒壅肺证。

(4)五味消毒饮:银花10g,野菊花15g,蒲公英15g,紫花地丁10g,紫背天葵子10g。加水煎服。用于热毒壅肺证。

(5)赛金化毒散:每次1~3岁0.5g,每日2次;1岁以下酌减。口服。用于热毒壅肺证。

(6)清开灵口服液:每次6岁以内10ml,7岁以上20ml。或按小儿每次0.5ml/kg,每日1~2次。口服。用于热毒壅肺证。

3血败肉腐证:咳吐脓血,状如米粥,腥臭异常,有时咯血,胸中烦满而痛,喘不能卧,身热面赤,烦渴喜饮,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解毒排脓。

基本处方苇茎汤合加味桔梗汤加减。芦根30g,薏苡仁15g,冬瓜仁10g,桃仁10g,桔梗6g,甘草5g,鱼腥草15g,金荞麦20g,败酱草15g。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鱼腥草15g,丹参10g,山慈姑6g,制半夏6g,胆南星6g,桃仁12g,冬瓜仁10g,鲜芦根20g。加水煎服。用于血败肉腐证。

(2)野荞麦根15g,芦根15g,鱼腥草15g,金银花10g,红藤9g,黄芩6g,桔梗6g,丹参9g。加水煎服。用于血败肉腐证。

(3)紫花地丁10g,蒲公英15g,桔梗6g,芦根10g,苡仁15g,鱼腥草15g,浙贝10g。加水煎服。用于血败肉腐证。

(4)桔梗10g,冬瓜仁15g,薏苡仁20g,鲜藕节1段,黑木耳5g,冰糖适量。上述各药共煎取汁,加入冰糖,稍煮至冰糖溶化。分次饮用,1日服完。用于血败肉腐证。

(5)小儿化毒胶囊:每次2粒,每日2次,3岁以内小儿酌减。口服。用于血败肉腐证。

(6)犀角地黄丸:每次1~3岁1/2丸,4~6岁1丸,7~9岁1.5丸,10~14岁2丸,每日2次。口服。用于血败肉腐证。

4气阴两伤证:身热渐退,微热不净,咳唾脓血痰减少,痰液转为清稀,胸胁隐痛,面色无华,气短神疲,自汗盗汗,心烦口干,形体消瘦,舌质红或淡红,苔薄,脉细数无力。治宜益气养阴,清其余邪。

基本处方沙参清肺汤加减。北沙参10g,麦冬10g,生黄芪10g,太子参10g,白及10g,桔梗6g,薏苡仁10g,冬瓜仁10g,甘草5g。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沙参麦冬汤:沙参9g,麦冬9g,玉竹6g,生甘草3g,冬桑叶5g,生扁豆5g,天花粉5g。加水煎服。用于气阴两伤证。

(2)生脉散加味:党参9g,太子参9g,麦门冬9g,玄参9g,五味子6g,焦山楂9g。加水煎服。用于气阴两伤证。

(3)一贯煎:北沙参10g,麦冬10g,当归身10g,生地黄10g,枸杞子10g,川楝子5g。加水煎服。用于气阴两伤证。

(4)黄芪生脉饮:每次6岁以下5ml,7岁以上10ml,每日3次。口服。用于气阴两伤证。

(5)养阴清肺丸:每次6岁以下1/2丸,7~10岁1丸,11~14岁2丸,每日2次。口服。用于气阴两伤证。

警示

慢性肺脓肿,纤维组织大量增生,并发支气管扩张,或有反复感染,大量咯血,应考虑外科手术。

§§§第十一节反复呼吸道感染

小儿1年内上呼吸道感染或下呼吸道感染次数频繁,超过了一定范围,也即在一段时间内反复患感冒、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等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即称为反复呼吸道感染。本病多见于6个月~6岁的小儿,尤其是1~3岁的幼儿更为常见。以冬春气候多变时尤易反复不已,一般到学龄期前后明显好转。本病特点是感染反复发作,不仅严重影响小儿的身心健康和智力发育,也给家庭、社会造成较大的负担,如得到及时调治,预后较好;若治疗不当,容易引发哮喘等疾病。诊断要点据2007年9月,《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学组联合制定反复呼吸道感染判断条件。

辨治原则

反复呼吸道感染可分为急性感染期、迁延期、感染间歇期。其辨证重在明察邪正的消长变化,感染期以邪实为主,迁延期正虚邪恋,感染间歇期则以正虚为主。本节所述,为感染间歇期的辨证论治,此时治疗以扶正固本为基本法则。

处方

1肺脾气虚证:屡受外邪,面色萎黄或少华,形体消瘦或肌肉松软,少气懒言,或咳喘迁延,自汗多汗,食少纳呆,大便不调,舌质淡,苔薄白,脉弱无力或指纹淡。治宜健脾益气,补肺固表。

基本处方四君子汤合玉屏风散加减。炙黄芪12g,白术10g,防风3g,党参10g,茯苓10g,陈皮5g,甘草3g。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炙黄芪10g,茯苓10g,煅牡蛎15g(先煎),鸡内金6g,仙灵脾6g,防风6g,五味子3g,青黛3g(包煎)。加水煎服。用于肺脾气虚证。

(2)党参10g,白术10g,茯苓10g,山药10g,莲子肉10g,薏苡仁15g,白扁豆10g,炙甘草3g。加水煎服。用于肺脾气虚证。

(3)人参健脾丸:每次1~3岁1片,4~6岁2片,7~14岁3~4片,每日3次。口服。用于肺脾气虚证。

(4)槐杞黄颗粒:每次1~3岁半袋,3~12岁1袋,每日2次。口服。用于肺脾气虚证。

(5)龙牡壮骨颗粒:每次2岁以下5g,2~7岁7g,7岁以上10g,每日3次。口服。用于肺脾气虚证。

(6)炙黄芪30g,防风10g,白术10g,苍术10g,茯苓10g。上药共研细末,过筛后贮藏备用。治疗时2岁以下2g,3~6岁3~5g,用温水调匀后将药糊敷于脐部。每晚敷1次,5天为1疗程,间隔5天,继用第2个疗程,连用4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5天。用于肺脾气虚证。

2气阴两虚证:反复外感,面黄少华,形体消瘦,食少口渴,盗汗多汗,手足心热,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苔花剥,脉细数或指纹淡紫。治宜益气养阴,扶正固表。

基本处方生脉散合玉屏风散加减。太子参10g,麦冬10g,五味子4g,炙黄芪12g,白术10g,防风3g,山药10g,煅牡蛎20g(先煎),焦山楂10g。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神力补:每次6岁以下5ml,7岁以上10ml,每日3次。口服。用于气阴两虚证。

(2)八珍冲剂:每次6岁以下1/2袋,7岁以上1袋,每日2~3次。口服。用于气阴两虚证。

(3)胚宝胶囊:每次6岁以下1粒,7~10岁2粒,11~14岁3粒,每日3次。口服。用于气阴两虚证。

(4)复方胎盘片:每次3~7岁1~2片,7岁以上2~3片,每日2次。口服。用于气阴两虚证。

(5)人参养荣丸:每次6岁以下3g,7~9岁5g,10~14岁10g,每日2次。口服。用于气阴两虚证。

3营卫失调证:反复感冒,恶寒怕热,不耐寒凉,汗多不温,肌肉松弛,或伴有低热,咽红乳蛾不消,或肺炎喘嗽后久不康复,舌淡红,苔薄白,或花剥,脉浮数无力或指纹紫。治宜调和营卫,扶正固表。

基本处方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炙黄芪12g,桂枝3g,白芍10g,白术10g,炙甘草3g,大枣10g。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味:桂枝3g,炙甘草6g,煅牡蛎20g(先煎),煅龙骨20g(先煎),白芍10g,山药10g。加水煎服。用于营卫失调证。

(2)桂枝加黄芪汤:桂枝5g,芍药9g,甘草6g,生姜9g,大枣7枚,炙黄芪12g。加水煎服。用于营卫失调证。

(3)太子参9g,茯苓12g,炒白术9g,山药10g,五味子9g,炙甘草6g,麦门冬12g。加水煎服。用于营卫失调证。

(4)黑豆10g,扁豆10g,白术10g,芍药10g,山药10g,甘草6g。加水煎服。用于营卫失调证。

(5)茯苓10g,薏苡仁15g,山药10g,生姜10g,大枣10g。加水煎服。用于营卫失调证。

警示

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患儿在急性感染期,应根据不同病证的特点抓紧治疗,防止出现迁延期。感染间歇期也应积极治疗,以扶正固本,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