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儿科处方手册
12328400000003

第3章 呼吸系统疾病(3)

§§§第五节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是儿童常见的一种慢性鼻黏膜充血的疾病。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大多数患者症状于20岁前出现。主要的临床症状有鼻痒、打喷嚏、流鼻涕、鼻塞,常可合并结膜炎、鼻窦炎和鼻息肉。本病是由特应性患儿吸入了变应原如尘螨、真菌花粉等,诱发了IgE介导的I型超敏反应所导致。发病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过敏性鼻炎是发生哮喘的一个危险因素,因此过敏性鼻炎的及时诊断、预防和治疗有助于哮喘的预防或避免其加重。本病属于中医学“鼻鼽”、“鼽嚏”范畴。

诊断要点

1注意发病有无季节性、有无明显诱因、环境中是否有致敏因素等,以及患儿对以往治疗的反应,常有变态反应家族史。

2喷嚏、鼻痒、流清涕、鼻塞为主要症状。鼻腔内部检查显示鼻甲水肿,常呈苍白或紫色,上盖有一薄层水样黏液。

3鼻黏膜拭子涂片染色如EOS5%有助于诊断,血清总IgE稍升高提示可能有变态反应性,特异性IgE的检测对明确病因有好处,皮肤试验是明确病因的安全而简单的方法。

辨治原则

辨证主要辨肺虚、脾虚和肾虚。治疗以补肺益气固表,健脾温肾为基本法则。

处方

1肺气虚寒证:鼻窍奇痒,喷嚏连连,继则清涕如水,鼻塞不通,嗅觉减退,每遇风冷则易发作,反复不愈,恶风怕冷,易患感冒,面色苍白,倦怠懒言,气短声低,或有自汗,舌淡,苔薄白,脉虚弱。治宜温补肺气,祛散风寒。

基本处方温肺止流丹加减。党参10g,黄芪12g,白术10g,防风6g,辛夷6g,苍耳子10g,细辛3g,甘草3g。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苍耳子6g,辛夷6g,白芷5g,薄荷5g,葱白3根,黄芪10g,细辛3g。上药煎熬后,立即用热的药气熏鼻,熏后温服。用于肺气虚寒证。

(2)黄芪12g,白术10g,诃子3g,防风6g,紫河车3g(另吞),炙甘草3g。加水煎服。用于肺气虚寒证。

(3)黄芪10g,乌梅6g,干地龙10g,诃子3g,防风6g,柴胡3g。加水煎服。用于肺气虚寒证。

(4)玉屏风散颗粒:每次6岁以下1/2袋,7岁以上1袋,每日3次。口服。用于肺气虚寒证。

(5)白芥子2份,延胡索、甘遂、白芷、细辛、制川乌、制草乌各1份。上药共研细末,加生姜汁调稠如1分钱硬币大,分别贴在肺俞、膏肓、肾俞、大椎、膻中穴上,贴2~4小时揭去。若贴后皮肤发红,局部出现小疱疹,可提前揭去。贴药时间为夏季的初伏、中伏、末伏。用于肺气虚寒证。

2脾气虚弱证:鼻塞鼻痒,清涕连连,喷嚏突发,头重头昏,面色萎黄,形瘦纳呆,腹胀便溏,四肢倦怠,乏力少言,舌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弱无力。治宜益气健脾,温运中阳。

基本处方补中益气汤加减。党参10g,黄芪12g,茯苓10g,白术10g,升麻6g,柴胡6g,炙甘草3g,陈皮6克,生薏苡仁10g,五味子6g。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党参10g,白术10g,干姜5g,茯苓10g,桂枝4g,乌梅5g,蝉蜕6g,泽泻10g。加水煎服。用于脾气虚弱证。

(2)山药100g,莲子20g,扁豆10g,大枣10g,糯米粉250g。将山药切块,大枣去核,莲子去芯,以及扁豆一起放入锅内蒸软,扁豆、枣去皮,将山药、莲子、扁豆、枣肉捣成泥状待用。再将糯米粉加水和软面,放入蒸糕模型中,在中间加一层已捣制的枣泥,共同蒸制成糕。视患儿大小,每次1~2块,每日2~3次。口服。用于脾气虚弱证。

(3)山药12g,薏苡仁15g,莲子10g,人参5g,黄芪12g。上药用水浸泡2小时,加白米150g煮粥食。适用于脾气虚弱证。

(4)通窍鼻炎片:每次3岁以下1片,4~6岁2片,7~9岁3片,10~14岁5片,每日2次。口服。用于脾气虚弱证。

(5)参苓白术片:每次1~3岁1片,4~6岁2~3片,7~9岁4~6片,10~14岁7~10片,每日2次。口服。用于脾气虚弱证。

(6)辛夷、白芷、防风、乌梅、五味子、甘草各2份,苍耳子、鹅不食草各1份。上药共研细末,干棉球蘸药粉塞鼻腔。用于脾气虚弱证。

3肾阳亏虚证:鼻痒不适,喷嚏频频,时间较长,清涕难敛,形寒怕冷,甚则枕后、颈项、肩背亦觉寒冷,面色淡白,神疲倦怠,腰膝酸软,小便清长,夜来尿多,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治宜温肾壮阳,益气固表。

基本处方金匮肾气丸加减。附子5g(先煎30分钟),肉桂3g,山茱萸10g,熟地黄10g,淫羊藿10g,怀山药10g,茯苓10g,胡桃肉10g,五味子5g。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猪肾2枚,粳米50g,葱白2根,生姜5片,五香粉、盐适量。猪肾切碎和粳米煮粥,将熟加入葱白、生姜、五香粉和盐,晨起食之。用于肾阳亏虚证。

(2)杜仲10g,补骨脂10g,白术10g,白芷5g,苍耳子5g。加水煎服。用于肾阳亏虚证。

(3)益智仁10g,乌药10g,五味子5g,防风5g,苍耳子5g。加水煎服。用于肾阳亏虚证。

(4)人参5g,麦门冬10g,五味子5g,当归10g,黄芪10g,羊肉120g。上物加适量水及姜炖煮,调味食用。用于肾阳亏虚证。

(5)黄鳝250g,猪肾100g,核桃仁10g,菟丝子10g,枸杞子10g。上物同煲熟,调味食用。用于肾阳亏虚证。

§§§第六节支气管炎

支气管炎是支气管黏膜的炎症,气管常同时受累。多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之后,也常为肺炎、哮喘、麻疹、百日咳、结核等疾病的一种早期临床表现。本病以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是儿科门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冬春季节或气候骤变时多见。3岁以下小儿及体弱儿更易发病。本病病原多为病毒、细菌、支原体,且多发生于病毒感染之后。一般预后良好,但若治疗不及时或方法不得当,咳嗽反复迁延不愈,日久可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本病属于中医学“咳嗽”范畴。

诊断要点

1好发于冬春季节,常因气候变化而发病,多发生于感冒之后。

2起病可急可缓,以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初为刺激性干咳,逐渐有痰,婴幼儿全身症状较重,多数有发热,年长儿可吐黏痰或脓痰,一般不发热。两肺听诊呼吸音粗糙,或闻及干啰音或粗大湿啰音,啰音常在改变体位或咳嗽后减少,甚至消失。

3周围血象检查示病毒感染者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高,合并细菌感染时可明显增高;胸部X线检查正常或有肺纹理增多模糊。

辨治原则

辨证当根据咳嗽的声音是清亮或混浊,喉间有否痰声,痰量的多少,痰色的黄白,痰质的稀稠及病程的长短,来辨别寒热虚实,分辨外感和内伤,分清急性和慢性。治疗以宣通肺气为基本法则。

处方

1风寒咳嗽:咳嗽频作,咽痒声重,咳痰稀白,鼻流清涕,或恶寒无汗,发热头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浮红。治宜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基本处方杏苏散加减。杏仁10g,苏叶10g,前胡6g,荆芥10g,半夏6g,陈皮5g,桔梗5g,枳壳5g。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止嗽散:桔梗6g,荆芥10g,紫菀10g,百部10g,白前6g,甘草3g,陈皮5g。加水煎服。用于风寒咳嗽。

(2)紫苏10g,陈皮5g,麻黄3g,杏仁10g,生姜6g,用水120ml煎成60ml,加白萝卜汁12ml,红糖10g稍煮沸,趁热温服。用于风寒咳嗽。

(3)萝卜1个,白胡椒5粒,生姜10g,陈皮5g,冰糖50g。萝卜切片后放入白胡椒、生姜、陈皮煮汤,然后加入冰糖食用。用于风寒咳嗽。

(4)参苏冲剂:每次6岁以下3g或5g,7~9岁6g或10g,10~14岁9g或15~20g,每日3次。口服。用于风寒咳嗽兼气虚者。

(5)复方半夏片:每次6岁以下1片,7~10岁2片,11~14岁3片,每日4次。口服。用于风寒咳嗽。

(6)儿童清肺口服液:每次6岁以下10ml,7~10岁15ml,11~14岁20ml,每日3次。口服。用于外寒内热咳嗽证。

(7)解肌宁嗽口服液:每次3岁以下2~5ml,4~12岁5~10ml,每日3次。口服。用于风寒咳嗽兼痰湿内阻。

(8)半夏露冲剂:每次7岁以下1/2袋;8~14岁1袋,每日2~3次。口服。用于风寒咳嗽。

(9)杏苏止咳冲剂:每次3~7岁1/2袋,8~14岁1袋,每日3次。口服。用于风寒咳嗽。

(10)通宣理肺丸:每次1~3岁1/2丸,4~6岁1丸,7~9岁1.5丸,10~14岁2丸,每日2~3次。口服。用于风寒咳嗽。

(11)小青龙合剂:每次1~3岁5ml,4~6岁10ml,7~9岁15ml,10~14岁20ml,每日3次。口服。用于风寒咳嗽。

(12)麻黄止嗽丸:每次1~3岁1g,4~6岁2g,7~9岁3~4g,10~14岁5~6g,每日2~3次。口服。用于风寒咳嗽。

(13)生半夏2g,南星2g,淡附片2g,白大川1g,公丁香1g,樟脑0.4g,上药共研细末,用烧酒调成糊状,敷于脐部。用于风寒咳嗽。

2风热咳嗽:咳痰不爽,痰白黏稠或黄,不易咯出,咽红疼痛,鼻流黄涕,或有发热口渴,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指纹浮紫。治宜疏风解热,宣肺止咳。

基本处方桑菊饮加减。桑叶10g,菊花6g,薄荷6g(后下),连翘10g,杏仁10g,桔梗6g,牛蒡子10g,甘草3g。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银柴冲剂:每次1~2岁1/4袋,3~6岁1/3袋,7~9岁1/2袋,10~14岁1袋,每日3~4次。口服。用于风热咳嗽。

(2)返魂草冲剂:每次6岁以内半袋,7岁以上1袋,每日3次。口服。用于风热咳嗽。

(3)清开灵口服液:每次6岁以内10ml,7岁以上20ml。或按小儿0.5ml/kg.次,每日1~2次。口服。用于风热咳嗽。

(4)金莲清热冲剂:每次3岁以内1/2袋,4~6岁2/3袋,7岁以上1袋,每日3次,高热时每4小时1次。口服。用于风热咳嗽。

(5)小儿肺热咳喘冲剂:每次1岁以内4g,1~3岁6g,3~5岁8g,5岁以上12g,每日3次。口服。用于风热咳嗽。

(6)小儿麻甘冲剂:每次1岁以内1g,1~3岁3g,4岁以上5g,每日3次。口服。用于风热咳嗽。

(7)牛黄清肺散:每次2岁以内0.5g,2~5岁1g,6岁以上2g,每日2次。口服。用于风热咳嗽。

(8)小儿清肺化痰口服液:每次1~2岁3~5ml,3~5岁5~10ml,6~14岁10~15ml,每日3次。口服。用于风热咳嗽。

(9)小儿清肺止咳片:每次1岁1~2片,1~3岁2~3片,3岁以上3~5片,每日2次。口服。用于风热咳嗽。

3痰热咳嗽:咳嗽痰多,色黄黏稠难咯,或伴发热口渴,烦躁不安,小便黄少,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青紫。治宜清肺化痰止咳。

基本处方清金化痰汤加减。桑白皮10g,前胡6g,款冬花10g,黄芩6g,栀子6g,鱼腥草10g,桔梗6g,浙贝母6g,莱菔子10g。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全蝎0.8g(冲服),鱼腥草9g,全瓜蒌8g,浙贝母5g,虎杖10g,紫菀5g。加水煎服。用于痰热咳嗽。

(2)清气化痰丸:瓜蒌仁10g,陈皮5g,杏仁10g,黄芩6g,枳实5g,茯苓10g,胆南星10g,半夏6g。加水煎服。用于痰热咳嗽。

(3)贝母瓜蒌散:川贝母6g,瓜蒌皮10g,天花粉10g,橘红5g,桔梗3g。加水煎服。用于痰热咳嗽。

(4)桑白皮10g,枇杷叶10g,桔梗6g,白前6g,百部10g。加水煎服。用于痰热咳嗽。

(5)法半夏15g,葶苈子8g,川贝8g,熟大黄6g,竹沥汁6g。取前4味药烘干研末,竹沥混入药中,此为1包剂量。6月~1岁每次1/4包,1~3岁每次1/2包,3~5岁每次2/3包。用少许水将药面用纱布包煎5~10分钟,将药包内汁挤净,加白糖少许,分数次服完。用于痰热咳嗽。

(6)黛蛤散:每次3岁以内3g,4岁以上6g,每日1次,布包加水煎服,或温开水调服。用于痰热咳嗽。

(7)牛黄蛇胆川贝液:每次6岁以下5ml,7岁以上10ml,每日3次。口服。用于痰热咳嗽。

(8)鲜竹沥口服液:每次6岁以下5~10ml,7~10岁10~15ml,11~14岁20ml,每日3次。口服。用于痰热咳嗽。

(9)礞石滚痰丸:每次6岁以下3g,7~10岁4~6g,11~14岁6~9g,每日1~2次。口服。用于痰热咳嗽。

(10)蛇胆川贝散:每次6岁以下0.15g,7~10岁0.3g,11~14岁0.6g,每日2~3次。口服。用于痰热咳嗽。

(11)三蛇胆川贝末:每次3岁以内0.15g,4~8岁0.3g,9~14岁0.6g,每日2~3次。口服。用于痰热咳嗽。

(12)小儿清肺散:每次0.25g,每日2次。口服。用于痰热咳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