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儿科处方手册
12328400000002

第2章 呼吸系统疾病(2)

(3)清咽片:每次1~2岁1片,3~6岁2~3片,7~9岁4片,10~14岁5片,每日2~3次。口服。用于风热袭喉证。

(4)复方草珊瑚含片:1次1~2片,2小时1次,含服。用于风热袭喉证。

(5)复方瓜子金含片:1次1~2片,2~4小时1次,含服。用于风热袭喉证。

(6)清咽滴丸:每次1~3粒,每日3次。含服。用于风热袭喉证。

(7)银黄颗粒:每次1~2袋,每日2次。口服。用于风热袭喉证。

(8)小儿咽扁颗粒:每次1~2岁4g,每日2次;3~5岁4g,每日3次;6~14岁8g,每日2~3次。口服。用于风热袭喉证。

(9)薄荷6g(后下),藿香6g,佩兰6g,银花6g,连翘6g。煎水,乘热吸入带有药味的蒸气,每日3~4次。用于风热袭喉证。

3痰火壅喉证:高热咳剧,如犬吠,咽喉红肿疼痛,喉中痰鸣,呼吸困难,胸肋凹陷,口周紫绀,甚至烦躁不安,口渴,语声不能,水饮不下,便干尿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指纹紫滞。治宜泻火解毒,涤痰利咽。

基本处方黄连解毒汤合导痰汤加减。黄连3g,黄芩6g,栀子6g,射干10g,枳实10g,制南星10g,陈皮6g,半夏6g,郁金10g,赤芍10g。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加味甘桔汤:甘草6g,炒牛蒡子6g,桔梗6g,荆芥6g,贝母6g,薄荷6g(后下)。加水煎服。用于痰火壅喉证。

(2)青果丸(小粒丸或大蜜丸):每次6岁以下40粒或1丸,7岁以上80粒或2丸,每日2次。口服。用于痰火壅喉证。

(3)黄氏响声丸:每次1~3岁2丸或5粒,4~6岁4丸或10粒,7~9岁6丸或15粒,10~14岁8丸或20粒,每日3次,饭后服用。用于痰火壅喉证。

(4)喉疾宁胶囊:每次1岁以内1粒,1~3岁2粒,4~6岁3粒,7~10岁4粒,每日3次。用于痰火壅喉证。

(5)双料喉风散:每次用少许药粉喷撒患处。用于痰火壅喉证。

(6)桂林西瓜霜:每次适量喷于患处,1日数次。重症兼口服。每次1~3岁0.5g,4~6岁1g,7~9岁1.5g,10~14岁2g,每日3次。用于痰火壅喉证。

警示

1体温高者可给予物理或药物降温,呼吸困难缺氧者吸氧,烦躁不安者宜用镇静剂。

2凡二度以上呼吸困难者均需用激素治疗。凡三度呼吸困难经治疗无效者应考虑气管切开,四度呼吸困难者应立即行气管切开术抢救。

§§§第三节扁桃体炎

扁桃体炎是腭扁桃体的非特异性炎症。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以咽喉肿痛、吞咽困难、扁桃体肿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与病毒和细菌的入侵密切相关。慢性扁桃体炎以扁桃体长期肿大不消、炎症反复发作为主要临床表现,多与急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隐窝积脓引流不畅,机体抵抗力下降及变态反应有关,常因受凉、疲劳而急性发作。本病多见于3~10岁儿童,多发于气温变化较大的冬春季节。若不及时治疗,容易出现并发症,局部并发症为扁桃体周围脓肿、急性中耳炎、急性淋巴结炎、咽旁脓肿等,全身并发症为风湿热、心肌炎、急性肾炎等。本病属于中医学“乳蛾”范畴。

诊断要点

1多数患儿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史。

2急性扁桃体炎起病较急,咽喉疼痛,吞咽时加重,甚者可致吞咽困难、耳痛,常伴有畏寒、发热。慢性扁桃体炎见咽喉干燥,微痛微痒,有阻塞感,或有痰阻感。局部检查:急性扁桃体炎见咽部黏膜充血,扁桃体肿大、充血,表面可有黄白色分泌物,严重者有小脓肿;慢性扁桃体炎见扁桃体肿大、充血呈暗红色,或不充血,表面有脓性分泌物,或挤压扁桃体时有脓性分泌物溢出。

3急性扁桃体炎及部分慢性扁桃体炎者可见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局部脓性分泌物作细菌培养可明确致病细菌。

辨治原则

辨证主要根据喉核局部表现及伴随症状进行辨证,凡起病急,咽痛、喉核红肿,伴风热证者多为风热搏结;喉核红肿疼痛化脓,伴里热证者多为热毒炽盛。凡起病较缓,咽痛不甚,喉核暗红,伴阴虚证者多为肺胃阴虚;咽痒不适,喉核不红或稍红,伴气虚证者多为脾气虚弱。治疗以清热解毒,利咽消肿为基本法则。

处方

1风热搏结证:喉核赤肿,咽喉疼痛,或咽痒不适,吞咽不利,发热重,恶寒轻,鼻塞流涕,头痛身痛,舌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或指纹浮紫。治宜疏风清热,利咽消肿。

基本处方银翘散加减。银花10g,连翘10g,荆芥10g,牛蒡子10g,桔梗5g,黄芩6g,天花粉10g,玄参10g。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银花10g,连翘10g,黄芩10g,鱼腥草15g,蒲公英10g。加水煎服。用于风热搏结证。

(2)葱豉桔梗汤:鲜葱白3枚,桔梗6g,焦山栀10g,淡豆豉10g,薄荷6g(后下),连翘10g,生甘草3g,淡竹叶10g。加水煎服。用于风热搏结证。

(3)加味甘桔汤:桔梗6g,牛蒡子6g,射干6g,防风6g,玄参6g,甘草3g。加水煎服。用于风热搏结证。

(4)小儿咽扁颗粒:每次1~2岁4g,每日2次;每次3~5岁4g,每日3次;每次6~14岁8g,每日2~3次。口服。用于风热搏结证。

(5)双黄连口服液:每次3岁以内5ml,4岁以上10ml,每日3次。口服。用于风热搏结证。

2热毒炽盛证:喉核赤肿明显,甚至溃烂化脓,吞咽困难,壮热不退,口干口臭,大便干结,小便黄少,舌红,苔黄,脉数或指纹青紫。治宜清热解毒,利咽消肿。

基本处方牛蒡甘桔汤加减。牛蒡子10g,射干6g,桔梗6g,玄参10g,连翘10g,黄芩6g,黄连2g,栀子6g,生甘草3g。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竹叶6g,石膏20g(先煎),半夏6g,麦冬10g,炙甘草6g,粳米10g。加水煎服。用于热毒炽盛证。

(2)金银花10g,野菊花10g,蒲公英15g,紫花地丁10g,马勃5g(包煎),丹皮10g,桔梗6g,甘草6g。加水煎服。用于热毒炽盛证。

(3)凉膈散:薄荷6g(后下),连翘10g,焦山栀6g,黄芩6g,竹叶3g,大黄6g(后下),芒硝5g(冲服),甘草3g。加水煎服。用于热毒炽盛证。

(4)牛黄上清丸:每次1~3岁1/3粒,4~9岁1/2粒,10~14岁1粒,每日2次。口服。用于热毒炽盛证。

(5)清热消炎灵胶囊:每次1~3岁1粒,4~9岁2粒,10~14岁2~3粒,每日3次。口服。用于热毒炽盛证。

(6)喉疾宁胶囊:每次1岁以内1粒,1~3岁2粒,4~6岁3粒,7~10岁4粒,每日3次。口服。用于热毒炽盛证。

(7)西瓜霜润喉片:每次1片,每日6次。含化。用于热毒炽盛证。

(8)喉药散:适量吹喷患处,每日2~3次。用于热毒炽盛证。

3肺胃阴虚证:喉核肿大暗红,咽干咽痒,日久不愈,干咳少痰,大便干结,小便黄少,舌质红,苔少,脉细数或指纹淡紫。治宜养阴润肺,软坚利咽。

基本处方养阴清肺汤加减。生地10g,麦冬10g,玄参10g,丹皮10g,赤芍10g,贝母6g,海蛤壳10g(先煎),甘草3g。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当归10g,川芎5g,白芍10g,黄柏5g,天花粉10g,生甘草3g,熟地10g,玄参6g。加水煎服。用于肺胃阴虚证。

(2)玄麦甘桔冲剂:每次6岁以下1/3袋,7岁以上1/2袋,每日3次。口服。用于肺胃阴虚证。

(3)参麦止嗽糖浆:每次6岁以下5ml,7~10岁10ml,11~14岁15ml,每日2~3次。口服。用于肺胃阴虚证。

(4)罗汉果玉竹冲剂:每次3岁以下1/3块,4~9岁1/2块,10~14岁1块,每日3次。口服。用于肺胃阴虚证。

(5)金果饮:每次1~3岁5ml,4~6岁10ml,7岁以上15ml,每日3次。口服。用于肺胃阴虚证。

4脾气虚弱证:喉核肿大,不红或稍红,挤压时有少许脓液,咽部不适,微痒或干燥,或有异物感,咯痰色白,面色少华,声音低怯,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舌质淡胖,苔白润,脉细弱或指纹淡。治宜健脾益气,利咽消肿。

基本处方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10g,白术10g,茯苓10g,陈皮6g,山药10g,白扁豆10g,苡仁15g,桔梗6g,甘草3g。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异功散加味:党参10g,白术10g,茯苓10g,生甘草3g,陈皮5g,桔梗5g,木蝴蝶1g。加水煎服。用于脾气虚弱证。

(2)健脾丸加减:党参10g,白术6g,枳实5g,陈皮5g,麦芽10g,山楂10g,升麻6g,玄参10g。加水煎服。用于脾气虚弱证。

(3)升气养元糖浆:每次1~3岁5ml,4~6岁10ml,7~9岁15ml,10~14岁20ml,每日2次。口服。用于脾气虚弱证。

(4)参芪膏:每次6岁以下5g,7~9岁10g,10~14岁15g,每日3次。口服。用于脾气虚弱证。

(5)乐儿康糖浆:1~2岁1次5ml,2岁以上1次10ml,每日2~3次。口服。用于脾气虚弱证。

(6)健脾康儿片:每次1岁以内1~2片,1~3岁2~4片,3岁以上5~6片,每日2次。口服。用于脾气虚弱证。

警示

对细菌所致的热毒炽盛,喉核赤肿明显,或溃烂化脓,壮热不退者,酌情合理使用敏感抗生素,常选用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

§§§第四节疱疹性咽峡炎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是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一种特殊类型,以突起高热、咽痛为主要表现,典型体征为咽部充血,有疱疹,疱疹破溃形成小溃疡。本病由柯萨奇病毒A组引起,夏秋季发病率高,传染性强,流行很快。主要侵犯1~7岁小儿。全身症状及咽部体征一般均在4~6日后自愈,偶有延至2周者,很少有并发症。本病属于中医学“感冒”范畴。

诊断要点

1常见于气候骤变、冷暖失调时,或与疱疹性咽峡炎病人有接触史。

2急起高热,咽痛明显以致影响吞咽,流涎,有时呕吐、腹痛或肌痛。主要体征为咽部充血,在咽腭弓、软腭、悬雍垂的黏膜上可见数个至十数个灰白色小疱疹,直径1~3毫米,周围有红晕,1~2日破溃形成黄色溃疡。

3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略偏低。

辨治原则

辨证重在辨风、热、毒,风热甚者发热恶寒,咽部红肿痛有疱疹,热毒甚者高热口渴,咽部红肿疼痛糜烂。治疗以疏风清热利咽为基本法则。

处方

1风热袭咽证:发热恶寒,鼻塞流浊涕,喷嚏咳嗽,咽部红肿痛,吞咽不适,咽腭弓、悬雍垂、软腭或扁桃体上有疱疹,疱疹周围红晕不显,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指纹浮紫。治宜疏风清热,解毒利咽。

基本处方银翘散加减。银花10g,连翘10g,牛蒡子10g,荆芥6g,薄荷6g(后下),桔梗5g,蝉衣5g,竹叶6g,甘草5g。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柴胡6g,葛根10g,黄芩6g,金银花10g,芦根15g,薄荷6g(后下)。加水煎服。用于风热袭咽证。

(2)牛蒡子10g,夏枯草10g,薄荷6g(后下),荆芥6g,丹皮10g,栀子6g,连翘10g,玄参10g。加水煎服。用于风热袭咽证。

(3)蓝芩口服液:每次1~2岁5ml,3~6岁10ml,7~9岁15ml,10~14岁20ml,每日2~3次。口服。用于风热袭咽证。

(4)风热感冒冲剂:每次1~2岁1/4袋,3~6岁1/3袋,7~9岁1/2袋,10~14岁1袋,每日3次。口服。用于风热袭咽证。

(5)小儿清咽颗粒:每次1岁以内3g,1~5岁6g,5岁以上9~12g,每日2~3次。口服。用于风热袭咽证。

2热毒内蕴证:高热,咽部红肿,咽痛拒食,咽腭弓、悬雍垂、软腭或扁桃体上可见溃疡,溃疡周围红晕明显,心烦口渴,流涎较多,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滑数或指纹紫滞。治宜清热解毒,泻火利咽。

基本处方凉膈散加减。薄荷6g(后下),连翘10g,豆豉10g,炒栀子6g,黄芩6g,板蓝根10g,竹叶5g,大黄5g(后下)。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牛蒡子10g,夏枯草10g,石膏20g(先煎),石斛10g,丹皮10g,栀子6g,连翘10g,玄参10g。加水煎服。用于热毒内蕴证。

(2)生地黄6g,淡竹叶6g,金银花10g,生甘草3g,黄连2g,栀子5g。加水煎服。用于热毒内蕴证。

(3)六神丸:每次1岁1粒,2岁2粒,3岁3~4粒,4~8岁5~6粒,9~14岁8~9粒,每日1~2次。口服。用于热毒内蕴证。

(4)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每次;3岁2.5ml,3~7岁5ml,>7岁10ml,每日3次。口服。用于热毒内蕴证。

(5)复方瓜子金冲剂:每次6岁以下1/2袋,7岁以上1袋,每日3次。口服。用于热毒内蕴证。

(6)西瓜霜喷剂:适量吹喷患处,每日2~3次。用于热毒内蕴证。

警示

1发热可给予物理降温,如头部冷敷、温湿敷,或温水擦浴,若体温不降可服解热镇痛药。

2有热性惊厥者应立即控制惊厥发作、解除高热,必须配合西医治疗措施积极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