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儿科处方手册
12328400000013

第13章 消化系统疾病(6)

备选处方

(1)小儿消积丸:水泛丸:30粒重1g。每次1~3个月5粒,3~6个月10粒,1~2岁每次30粒,3~6岁50粒,7~12岁80粒,每日2次。口服。用于虫积闭阻证。

(2)小儿康颗粒:每次1岁以内3g,1~4岁5g,4岁以上10g,每日3次。口服。用于虫积闭阻证。

(3)用食盐500g加食醋50~100ml炒热,布包热敷腹部虫团肿块处,渐冷后,复加温,至虫团梗阻松解为止。

2食积闭阻证:腹痛多发生于暴食各种黏腻食物后,患儿坐卧不宁,频吐酸臭物,苔黄厚而腻,脉实。治宜消导通下。

基本处方消导承气汤加减。生大黄5g(后下),芒硝5g(另冲),枳实10g,槟榔10g,鸡内金10g(焙,研细末冲服),神曲10g,莱菔子10g,甘草6g。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保和丸:每服3~6g,每日2次。口服。用于食积闭阻证。

(2)大山楂丸:每服3g,每日3次。口服。用于食积闭阻证。

(3)四磨汤口服液:每次1岁以下3ml,1~3岁5ml,3~10岁10ml,10~14岁15ml,每日2次。口服。用于食积闭阻证。

(4)木香槟榔丸:每次6岁以下2~3g,7~10岁3~4g,11~14岁5~6g,每日2~3次。口服。用于食积闭阻证。

(5)王氏保赤丸:小于6个月每次服5粒,6个月~3岁,每超过1个月加1粒,大于3岁每超过1岁加5粒,8~14岁,每次服60粒。每日1次,重症每日2次。口服。用于食积闭阻证。

3气滞闭阻证:腹胀痛,胀重于痛,叩之如鼓,腹痛部位不定,时痛时止,呕吐频繁,苔白,脉弦。治宜行气通下。

基本处方硝菔通结汤合理气宽肠汤加减。鲜萝卜10g,芒硝5g(另冲),当归10g,桃仁10g,乌药6g,青皮6g,陈皮6g,莪术6g。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炒枳壳10g,炒莱菔子10g,生大黄6g(后下),肉苁蓉10g,桃仁10g。加水煎服,每日1剂,分3~4次温服。用于气滞闭阻证。

(2)木香顺气丸:每次6岁以下2~3g,7~10岁3~4g,11~14岁5~6g,每日2~3次。口服。用于气滞闭阻证。

(3)越鞠丸:每次3~7岁2g,7岁以上3g,每日2次。口服。用于气滞闭阻证。

(4)四磨汤口服液:每次1岁以下3ml,1~3岁5ml,3~10岁10ml,10~14岁15ml,每日2次。口服。用于气滞闭阻证。

4血瘀闭阻证:腹痛如刺,痛有定处,胀无休止,局部拒按,或可触及痛性包块,面色苍白,或呕吐、吐出咖啡样物,舌黯红或有瘀斑,脉涩。治宜化瘀通下。

基本处方桃仁承气汤加减。桃仁10g,大黄5g(后下),芒硝5g(另冲),当归10g,木香6g,白芍10g,莱菔子10g。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元胡止痛片:每次2~3片,每日2~3次。口服。用于血瘀闭阻证。

(2)云南白药:散剂:每瓶4g,保险子1粒。每次6岁以下0.1g,7~9岁0.2g,10~14岁0.25~0.5g,每日4次。胶囊剂:每板16粒,每粒0.25g,另装保险子1粒。每次6岁以下1/2粒,7~9岁1粒,10~14岁1~2粒,每日4次。口服。凡遇较重者可先服保险子1粒,一般轻症不必服用。用于血瘀闭阻证。

5寒凝闭阻证:发病急骤,腹痛剧烈,腹冷喜暖,辗转反侧,面色青晦,舌淡,苔薄白,脉沉迟。治宜温中通下。

基本处方大黄附子细辛汤加减。大黄5g(后下),附子5g,细辛3g,干姜5g,川芎6g,甘草5g。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纯阳正气丸:每次3~6g,每日2次。口服。用于寒凝闭阻证。

(2)藿香正气液:每次5~10ml,每日2~3次。口服。用于寒凝闭阻证。

(3)良附丸:每次3~6g,每日2次。口服。用于寒凝闭阻证。

6实热闭阻证:腹痛拒按,腹胀痞满,身热口臭,口干唇燥,大便闭结,小便黄赤,甚至神昏谵语,舌红绛,苔黄干或干燥起刺,脉数。治宜泻热通下。

基本处方复方大承气汤加减。大黄5g(后下),芒硝5g(另冲),厚朴6g,枳实10g,槟榔10g,桃仁10g,赤芍10g,莱菔子10g。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番泻叶冲剂:每次6岁以下3g,7~10岁6g,11~14岁9g,每日3次。口服。用于实热闭阻证。

(2)黄连上清丸:每次1~3岁1~2g,4~6岁2~3g,7~9岁3~6g,10~14岁6~10g,每日2次。口服。用于实热闭阻证。

警示

1在病程中应禁食。大便通后,方可逐步改为进流质、半流质。

2对呕吐较剧的患儿,可应用胃肠减压,充分抽空上消化道,而后灌注中药,可防止呕吐,有利于中药药效的发挥。

3非手术疗法的期限一般在3天以内,若无好转,应配合手术治疗。

§§§第十节婴儿肝炎综合征

婴儿肝炎综合征简称婴肝征,它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指一组婴儿起病,伴有血清胆红素升高,肝脏肿大(或肝脾肿大)和肝功能损害的临床症候群。临床一般分为两型,即肝炎型和淤胆型。本病与中医古籍记载的“胎黄”、“癥积”、“臌胀”等病证相似。

诊断要点

1凡具备新生儿期或婴儿期发病,出现黄疸、粪便色浅、病理性肝脏体征和丙氨酸转氨酶增高等特点时就可确立婴儿肝炎综合征的诊断。

2肝炎型:胃肠道症状一般较为明显,可有纳差,恶心、呕吐、腹胀、腹泻,大便色泽正常或较黄。黄疸轻至中度,肝脏轻度到中度肿大,质地一般偏硬或中等硬度。随病情好转黄疸逐渐消退,肝脏回缩。少数患儿表现为急性重症或亚急性重症肝炎,黄疸进行性加重,有明显的精神神经症状和出血倾向,以及多系统功能衰竭,预后差。

淤胆型:黄疸较深,持续较久,大便浅黄或呈白陶土色。肝脏进行性肿大,质地中度到重度坚硬。由于胆汁淤积,十二指肠胆汁量减少或缺乏,常伴发脂肪泻、脂溶性维生素吸收障碍、生长停滞及出血。若病情进一步恶化,导致胆汁性肝硬化。

3实验室检查

(1)肝功能检查:血中结合胆红素和非结合胆红素值均升高,常以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升高程度不一,与肝细胞损害程度有关,当病情恢复时逐渐降至正常;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γ-GT)、5′-核苷酸酶(5′-NT)、碱性磷酸酶(AKP)和血清胆汁酸等,在伴有胆汁淤积时明显升高。凝血酶原时间能早期反映肝脏功能,当肝细胞损害时凝血酶原时间显著延长。

(2)病原学检测:栙病毒感染标记物检查:如血清抗HAVIgM检查有无甲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HBsAg、HBVDNA检查有无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抗CMVIgM和血清抗EBVIgM检查有无巨细胞病毒和EB病毒感染。新生儿因为产生IgM抗体的能力较弱,因而会有假阴性存在。此外进行尿液CMV培养,能提高诊断率。栚细菌培养:血培养和中段尿培养以发现有无败血症和泌尿系统感染。栛血抗弓形虫抗体检查以发现弓形虫感染。

(3)代谢病筛查:如测尿液中的还原物质和空腹血糖、半乳糖值以发现半乳糖血症、果糖不耐症或糖原累积病,测血清α111AT值以发现α11AT缺乏症等。

(4)影像学检查:作肝脏超声、CT或MRI检查或经皮胆管显影可发现肝内胆管发育障碍。

辨治原则

本病的病机较为复杂,临床分型应根据黄疸颜色深浅、色泽鲜暗以及伴随症状分为阳黄、阴黄两大类别。一般黄色鲜明,属热属实者多为阳黄;黄色晦暗,属寒属湿者多为阴黄。治疗以解毒利湿退黄为原则。

处方

1湿热熏蒸证:面目皮肤发黄,黄色鲜明,状如橘皮,烦躁啼哭,不欲吮乳,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而厚腻,指纹滞。治宜清热利湿退黄。

基本处方茵陈蒿汤加减。茵陈10g,栀子6g,黄芩6g,虎杖8g,茯苓6g,泽泻6g,大黄1g(后下),甘草3g。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茵陈10g,柴胡6g,黄芩6g,虎杖8g,茯苓6g,郁金6g,莱菔子10g,金钱草10g。加水煎服。用于湿热熏蒸证。

(2)茵陈冲剂:每次2~3g,每日2~4次。口服。用于湿热熏蒸证。

(3)茵陈五苓丸:每次1~3g,每日3次。口服。用于湿热熏蒸证。

2寒湿阻滞证:面目皮肤发黄,颜色晦暗,精神倦怠,不欲吮乳,时时啼哭,腹胀便溏,大便灰白,唇舌偏淡,苔白滑,指纹淡。治宜温中化湿退黄。

基本处方茵陈理中汤加减。茵陈10g,党参10g,炒白术10g,茯苓10g,陈皮6g,泽泻10g,薏苡仁10g,干姜3g。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茵陈10g,炒白术10g,茯苓10g,泽泻10g,薏苡仁10g,附子3g,桂枝5g。加水煎服。用于寒湿阻滞证。

(2)茵陈10g,茯苓10g,炒白术10g,川朴6g,陈皮6g,苍术6g,干姜5g,桂枝5g。加水煎服。用于寒湿阻滞证。

3淤积发黄证:皮肤面目发黄,颜色晦滞无华,日益加重,腹部胀满,右胁痞块质硬,小便短黄,大便秘结或灰白,或见衄血,唇色暗红,舌有瘀点,苔黄,指纹紫。治宜活血化瘀,消积退黄。

基本处方血府逐瘀汤加减。桃仁10g,红花6g,当归10g,赤芍10g,柴胡6g,郁金10g,枳壳6g,莪术6g,穿山甲10g(先煎),山楂10g。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肝泰冲剂:每次2.5g,每日3次。口服。用于淤积发黄证。

(2)护肝宁:每次2~4片,每日3次。口服。用于淤积发黄证。

4胎黄动风证:黄疸急剧加重,气促神萎,阵阵尖声哭叫,口角抽动,或全身抽搐,或前囟隆起,角弓反张。舌红绛苔黄,指纹紫,直射三关。治宜清热解毒,凉血退黄。

基本处方犀角散加味。水牛角20g(先煎),茵陈10g,天麻6g,黄连3g,山栀6g,大黄3g(后下),石菖蒲10g,羚羊角粉0.6g(另冲)。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琥珀镇惊丸:每次1/2丸,每日3次。口服。用于胎黄动风证。

(2)安宫牛黄丸:每次1/2丸,每日3次。口服。用于胎黄动风证。

警示

1如有胆红素血症,应警惕胆红素脑病,注意观察有无惊厥、呕吐、昏迷等症状。

2如肝内胆管发育异常,必要时可手术治疗。

§§§第十一节急性胆囊炎

急性胆囊炎在小儿比较少见,常继发于全身感染后,且以无结石性胆囊炎的发病率较高。好发年龄为8~14岁。发病常较急骤,多于发病1天内就诊。以腹痛、高热寒战为主要症状,炎症若未能控制,可并发胆结石、胆管炎、胆汁性腹膜炎甚至中毒性休克。中医文献中虽无胆囊炎的病名,但根据胆囊炎的证候特征,可归属于“胁痛”、“胆胀”、“黄疸”、“癖黄”、“结胸发黄”、“结胸热实”等门类之中。

诊断要点

1以腹痛、高热寒战为主要临床症状,偶有黄疸。右上腹疼痛呈持续或间断性钝痛、胀痛或剧烈绞痛。常伴有恶心、呕吐。高热可引起惊厥,或精神不振、谵妄、昏迷等。

2急性病容,体温可持续在38.5℃以上,最高可达41℃,右上腹有明显压痛及腹肌紧张,有时可触及肿大的胆囊。个别严重病例以中毒性休克为主要表现。经治疗后始出现腹胀、全腹紧张及压痛等腹膜炎体征。

3外周血象白细胞总数增高,并可有中性粒细胞计数增多,核左移等。B超检查:胆囊增大,囊壁增厚,如有结石,可见结石影像。

辨治原则

临床辨证可根据小儿的证候特点,将其分为湿热和毒热两种证候。治疗以清泄肝胆湿热和通里攻下为主法。

处方

1湿热胆滞证:胁肋部呈持续性绞痛,起病急,阵发性加剧,腹肌紧张、拒按,常伴有心烦喜呕,口苦咽干,或高热寒战,或身热不扬,尿少色黄,大便秘结,或身目发黄,舌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或弦滑。治宜清热利湿,理气通下。

基本处方小柴胡汤加减。柴胡6g,黄芩10g,半夏6g,木香6g,郁金10g,生大黄5g(后下),茵陈10g,虎杖10g。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大黄雪金汤:生大黄5g(后下),郁金10g,积雪草10g,金铃子10g,山楂10g。加水煎服。用于湿热胆滞证。

(2)大黄芍药汤加味:生大黄5g(后下),白芍10g,黄芩10g,厚朴6g,枳壳10g。加水煎服,每日1剂。少量频服,服后排便3~5次,腹痛缓解后再酌情减量。用于湿热胆滞证。

(3)金必汤:救必应15g,金钱草10g,茵陈10g,入地金牛10g,黄芩10g,枳实10g,木香6g。加减法:便秘加生大黄5g;痛甚加玄胡10g,金铃子10g;黄疸甚重加茵陈6g,山栀10g;呕吐加藿香10g,青皮6g。每日1~2剂,用水3碗煎至1碗,温服。用于湿热胆滞证。

(4)大黄牡丹汤加味:生大黄5g(后下),牡丹皮10g,元明粉5g(另冲),川楝子10g,玄胡10g,瓜蒌仁10g,桃仁6g,乌梅5g。加水煎服,每日1剂。用于湿热胆滞证。

(5)肝福冲剂:每袋25g。每次1~3岁1/3袋,4~6岁1/2袋,7~14岁1袋,每日3~4次。口服。用于湿热胆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