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必争之地
12327300000007

第7章 通往胜利的必经之路(1)

1.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剑门关

俗话说:“打蛇要打七寸。”相对于军事而言,咽喉要道就是兵家的七寸。咽喉要道有时不仅仅关系到一场战争的胜负,还关系到一个集团或者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官渡守住了,曹操赢了,袁绍灭了。襄阳失陷,南宋亡了,元朝胜了。一死一生之间就是风云变幻,就是千秋兴亡。凡是咽喉要地,需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地处交通汇集之地,可以控制全局;第二,无论对敌还是对我,都处在要害地区,必须全力争夺。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诗中所写的“剑门”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城北30千米处。它居于大剑山中断处,两旁断崖峭壁,直入云霄,峰峦倚天似剑;绝崖断离,两壁相对,其状似门,故称“剑门”。这里群峰突兀,山涛云海。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面略呈椭圆形,以低山地貌为主。剑门山北侧有白卫岭、云台山、毛家寨、摩天岭、土地关。南侧有东山寨、剑门关、苦竹寨、小吊岩、研石寨、青强岭,构成古蜀道的著名险隘。所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畏途巉岩不可攀”即指此地。因此,此地自古就有“剑门天下险”之誉。

山险水急的天然堡垒

巍峨剑门,扼入蜀咽喉,由大、小剑山组成,为剑门山脉西南段,其山峻岭横空,危崖高耸,从东北向西南蜿蜒伸展,长达百余里,气势磅礴。主峰大剑山,峰如剑锋,石壁横亘,森若城郭,峭壁中断,两崖对峙,一线中通,形似大门,故称“剑门”。剑门关山水相依,地势险要,凭城固守,难以撼动,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剑门山的形成,是在漫长的地质构造运动中,四川盆地北部边缘龙门山麓的剑门洪积堆形成巨厚砾岩,出露地表,称为城墙岩群剑门关组,亦称剑门关砾岩。剑门岩由上至下,砾岩层次由多变少,砾径由大变小,砾泥岩逐渐增多。岩层向东南呈不均匀倾斜的单斜构造,北坡陡峭,南坡渐缓,这些地质特点,形成了剑门山的奇险。剑门山脉积石阻云,沟壑纵横,下自成蹊。剑门山汇集的雨水,都是顺着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由涓涓细流聚成条条河流,流经溪涧沟壑,注入清水江水系,汇入嘉陵江。发源于剑门山的河流有西河、闻溪河、大小剑溪。

西河源于五子山分水岭西南,其流经剑阁县境内东宝、武连、正兴、开封、迎水、柘坝、长岭等地,流经南部县、阆中市汇入嘉陵江。闻溪河源于五子山分水岭东南,流经盐店、北庙、普安、闻溪至江口注入嘉陵江。大小剑溪,分别源于剑门镇黑山观,汉阳镇北蒲家沟,两溪在剑门隘口至大石沟汇合流入清水江,清水江在曲回乡张家注入白龙江后汇入嘉陵江。在山水环绕之间,剑门关不仅具备山的险峻,又有了水的雄浑。于是,一座天然的人间堡垒就这样形成了!

自古以来,人们对于剑门的雄奇壮美赞不绝口,而一幕幕以剑门为舞台的历史悲喜剧,更是惊心动魄。相传战国时期,秦惠王欲吞蜀,但苦于无路进蜀,谎称赠五金牛、

五美女给蜀王。蜀王信以为真,派身边的五个大力士,劈山开道,入秦迎美女,运金牛,才开通了这条蜀道,称为“金牛道”,又称剑门蜀道。三国时期,蜀丞相诸葛亮率军伐魏,路经大剑山,见群峰雄伟,山势险峻,便令军士凿山岩,架飞梁,搭栈道。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魏,曾在此屯粮、驻军、练兵;又在大剑山断崖之间的峡谷隘口砌石为门,修筑关门,派兵把守。当年魏军镇西将军钟会率领十万精兵进取汉中,直逼剑门关欲夺取蜀国,蜀军大将姜维领三万兵马退守剑门关,抵挡钟会十万大军于剑门关外。真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剑门关的历史传说绝大多数与三国有关,而1700余年后,同样是在剑门关,历史又见证了一支军队在此奇迹般绝处逢生。

红军血战剑门关

1935年3月28日深夜,嘉陵江江岸一片宁静,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的主力部队隐蔽在山沟里和松林间,望着滚滚奔流的江水,等待着渡江命令。

嘉陵江是四川省的四大河流之一,江阔水深,奔流湍急。红军一旦过了嘉陵江,碰到的最大障碍就是剑门关。根据徐向前总指挥提出的作战方案,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一军要从南面攻打剑门关,渡江地点也必须选在剑门关以南。第一次渡江是在三月初。第三十一军二七四团二营四连是先头部队,在副营长的带领下,战士们乘着自制的木筏和小船,从水流湍急的江面上向西岸冲去。但冲到江心的船只被敌人发现了,轻重机枪一齐扫来,船上的艄公多被打死打伤,船在旋涡中打了几个转,就顺水漂走了。

这次渡江失利,让敌人发觉了红军要从剑门关以南渡江往北攻的作战意图,敌人迅即增调川军主力刘汉雄部,于剑阁沿线抢修工事,加强设防,这给红军再次从南面渡江带来了新的困难。但这一点没有动摇徐向前元帅的决心。他重新察看地形,赶造船只,操练水兵,并由王树声副总指挥亲自率领先头部队,从苍溪的鸳溪口二次渡江。29日拂晓,终于传来了王树声副总指挥的渡江命令。红军先头部队乘坐的竹筏和小船,像离了弦的箭,在炮火的掩护下,直发对岸,过了嘉陵江,迅即全歼火烧寺(现剑阁鹤龄镇)守敌,而后火速直插剑门,斩断了敌人在绵阳、剑阁、昭化和广元之间的沿江防线。

敌人料定红军没有渡江船只,第一次抢渡遭失利,加之川军又加强了沿江的防御工事,红军不可能再从南面渡江向北攻关了,于是敌人就把沿江大小船只全部没收或者毁坏,逼着红军从北面渡江。这样,川军就组织力量向北防御,把住剑门关,胡宗南部队又在剑门关北的广元一线向南设防,置红军于剑门关与广元之间的狭小地带,然后两面夹攻,妄图置红军于死地。

在剑门关组织向北防御的川军邓锡侯命令其宪兵司令刁文俊亲自率领四个团防守,一个团压剑门关东侧沙坝河和红岩寺一线,一个团压剑门关南10千米外的汉阳铺一线,“精锐”嫡系杨倬荣团,驻扎关上,负“把门将军”之重任。另一个团作为预备队,但有告急,随时增援。敌人在雄关之上摆下重兵修筑大量明碉、暗堡,又用十匹骡子驮来四万银圆作为战赏,鼓励官兵,妄图将红军消灭于雄关之下。

不料,红四方面军出其不意地又从南面二次渡江,打乱了川军苦心设计的防御体系。红军突破嘉陵江的消息,守敌迟迟不敢向上司报告,想以最快的速度把红军重新逼回江东,以瞒过主子。而红军却势如破竹。在苍溪的塔子山湾、鸳溪口及阆中的涧溪口等地段,同时强渡嘉陵江,使敌人顾此失彼,无力招架。守敌见红军渡江已成事实,无法瞒过去,才于三日后电告蒋介石和四川“剿总”。

川军看到依仗嘉陵江堵截红军的企图已经告吹,又重新调整部署,妄图凭借剑门关天险,堵住红军西进,而红军要到川西北和中央红军会师北上抗日的决心是不可动摇的,双方的指挥官将目标盯在了剑门关。

剑门关鏖战一触即发。红军第三十一军二七四团二营,是王树声副总指挥直接领导的预备队。全营官兵紧紧跟在王树声同志身后,沿着嘉陵江岸翠云廊上的石板路,疾步前进。随着前面不断传来的密集枪声和稀疏的迫击炮声,红军战士的脚步越来越快,于渡江后的第四日,即4月1日下午,逼近了剑门雄关。

站在关外由北往南看,剑门山的地势北高南低,七十二峰峰峦起伏,极像七十二头雄狮面北而卧,日夜警惕地守护着蜀地大门。那高耸入云的峭壁,犹如刀切斧砍一般,是不可逾越的天然屏障,只有悬在几丈深的绝壁中的一个隘口可以通行,关口有座三层门楼,楼上设有望哨,低楼装置有两扇大铁门,在刀矛剑戟的时代,若有敌寇闯关,守关兵将就紧闭铁门,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但关口一破,就会一泻千里,直下成都。因为地势险要,又是战略要地,所以自秦惠王伐蜀以来,剑门关便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站在关内由南往北看,是起伏的丘陵地,这对于擅长攻坚的红军来说,倒是理想的用武之地。前线指挥官陈康看完整个地形,顿时觉得心头开朗:徐向前总指挥决定从剑门关南渡江,由南往北攻关的决策使红军避开了雄关,调动守关敌人由原来的向北防御变为向南防御,雄关不但起不到阻挡红军的天然屏障作用,反而挡住了敌人的退路,剑门关成了埋葬敌人的坟墓。

攻打剑门关的战斗开始了,王树声副总指挥按原定的作战方案指挥我军从东、西、南面包围敌人。红军第八十八师一部,从剑阁经汉阳铺和天生桥一带,向西北急进,沿途横扫阻拦红军前进之敌,在剑门场以西向守敌猛攻。红军第三十一军九十一师一部,在剑门场以东神速切断广元、昭化和沙坝河等地的敌军援兵,从东西面的黑山观、风垭子等地猛攻。红军第九十三师一部,从关口南面的五里坡到梯子沟,直夺关口。

4月2日拂晓,剑门关外围敌人的据点全部被扫清。敌人被逼上最后一个主峰阵地。红军把敌人围了起来。为了不给敌人喘息的机会,攻打剑门关的各部队,不顾几天来的奔袭、苦战和饥饿,向主峰守敌发起攻击。临近中午11点的时候,天空乌云由淡变浓,雨越下越大,地上的水顺着山沟往下淌。红军的攻击部队在迫击炮和轻重机枪的掩护下,连续向敌人主峰阵地发起猛攻,眼看快要完蛋的敌人,集中主峰的火力,不停地向红军攻击部队射击。由于红四方面军的炮火压制不住敌人的火力,使得攻击部队一次又一次地被迫退了下来。突然,山谷中响起了喊杀声。敌人在强大的炮火掩护下,企图夺回失掉的阵地。

王树声副总指挥一面命令炮兵往敌人集团工事里打,一面投入后备力量来解决战斗。王树声副总指挥有他自己的用兵方法和习惯,他对自己手中掌握的预备队,不用则已,用就用在关键时刻,用就要解决问题。当他看到时机已经成熟之后,立即命令预备队二营的战士向敌人的主峰阵地发起冲锋!

一瞬间,二营的四连、五连、六连紧紧跟在营长的身后,迎着雨水,像猛虎扑食一般往上冲。国民党守军发现红军预备队加入了战斗,就集中所有的火力向红军射击。红军预备队在冲锋时没注意战斗队形,就带头往上冲,结果兵力火器展不开,被压在一个土坎下抬不起头来。二营营长陈康决定利用土坎为掩护,重新组织战斗队形,研究了冲锋道路和火力掩护问题,并通过旗语请求炮兵支援。

王树声看到旗语后,对炮兵连长说:“我命令你必须把炮弹打在敌人的工事里,压制住敌人的火力,掩护二营再次发起冲锋。”

嗒嗒嗒,嗒嗒嗒,敌人一股劲地在扫射,子弹噼噼啪啪打得土石飞迸。扫射刚刚过去,红军的迫击炮弹就飞进了敌军工事的战壕里。利用这一时机,奉命突击的二营官兵,奋勇向前。号角次第而响,连长、排长的指挥旗和“打旗兵”的红旗也随之展开,轻重机枪也嗒嗒嗒地吼叫起来,迫击炮也按照预定的联络信号开火了,一发又一发的炮弹,轰轰轰地落在敌人主峰上的工事里,战士们端着刺刀直冲敌阵,只见满山遍野红旗招展,军号齐鸣,战马长嘶,夹杂着惊心动魄的枪声,排山倒海,震天动地。

红军一齐跃出隐蔽地,以泰山压顶之势,沿着选择好的冲锋道路,一鼓作气冲上山顶。手榴弹的白烟,立刻汇成一片浮云,在国民党军队的阵地上升起。溃退的敌人,一群一群野羊似的乱跑乱窜。为了防止意外,二营战士紧紧咬住敌人,穷追猛打,拼命往敌人阵地上冲。

驻守在主峰上的是国民党军队的一个营,另一个营隐蔽在松树林里作为预备队。由于红军攻击又猛又快,敌人来不及使用预备队反扑,两个营就一齐溃退了,因此,漫山遍野尽成人海。敌军团长杨倬荣在部署兵力时,曾向守关人员下达命令:“凡见溃兵就枪毙。”当败兵逃回关上时,守关人员以“临阵脱逃”论处,开枪射击,威逼士兵回过头来和红军硬拼。残敌前进不得,后退不能,被压在一个不到300米长的槽沟里,成了挨打的缩头乌龟。红军居高临下,几百颗手榴弹一齐往下扔,槽沟里人山人海,浓烟滚滚,像熬了一锅烂稀粥似的。国民党守将杨倬荣见势不妙,赶紧命令营长廖玉章抬出银圆,每个士兵发给三元拼命奖。廖玉章没发几个人,就腰部中弹,由两个士兵扶持着,走了几步就倒地毙命了。杨倬荣见阵地已丢,营长中弹身死,就策马往关上逃。猛抬头一看,却见关上已红旗高插,迎风招展,吓得他不知所措。他哪知道,就在红军第三十一军二营血战残敌时,红军兄弟部队一个连猛从西侧插入,夺了关口,堵死敌军退路。杨倬荣只好带着几名心腹随从逃往营盘嘴。但后面红军紧紧追赶,前面又是数十丈深的悬崖峭壁,使他陷入了“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绝境,无可奈何之下他跳下了险崖……可怜这位胖墩墩的矮个子团长就这样一命呜呼了!

4月2日黄昏,剑门关战斗胜利结束,红军全歼守敌四个团。红军血战剑门关创下了战争史上的奇迹,除了将士们的英勇顽强外,主要还是指挥得当。他们避开了从关外正面进攻,而是绕道苍溪强渡嘉陵江,然后从地势平坦的关口背面压向敌人,敌人做梦也没有想到,红军居然能够渡过水流湍急的嘉陵江,因此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兵家看点

剑门关雄踞蜀道之上,扼入蜀咽喉,是蜀地连接外界的必经之路。两边悬崖峭壁,高不可攀,易守难攻。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险要的地势,成为出蜀和入蜀的一大屏障,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2.徐州北大门——台儿庄

1938年,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决战在中日两国之间展开。这场大战紧紧围绕着中国东部地区的交通枢纽——徐州,而徐州外围的一个小镇在这场生死决斗中被推上了历史的风口浪尖,它就是徐州的门户——台儿庄。

台儿庄地处要津,交通便利,为山东南大门,江苏北屏障,战略位置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1938年的台儿庄战役,就是最好的诠释。

日寇进犯徐州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为了瓦解中国人民的抗战决心,迫使中国屈服,日军开始了对手无寸铁的平民和战俘长达六个多星期的野蛮屠杀。30多万中国人的血流成了河,尸体堆积如山,花团锦簇般的六朝古都,转瞬间变成了恐怖的人间地狱,南京上空浓烟滚滚,火光漫天!

1938年春,日军又沿津浦铁路南、北两端向中国腹地进攻,企图用其强悍的军事优势夹击徐州、再攻武汉,气焰甚嚣尘上。

中国军队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进行了自淞沪会战以来最顽强的抵抗,他们阻击了从南面攻击徐州的日军,使其不能与北路的日军形成合围徐州之势,迫使日军改取“南守北攻”的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