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金匮要略(中华实用方剂大典)
12268200000008

第8章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1)

【学习要求】

1.掌握杂病的“治未病”原则。

2.熟悉杂病的诊疗矩(法度)及阴阳规(准则)。

3.了解本篇为全书的纲领及篇名的涵义。

本篇论述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为全书之纲领。杂病的形成,就脏腑病与经络病的先后而论,不外五种形式:先经络病后内传脏腑,先脏腑病后外及经络,先此经络病后彼经络病,先此脏腑病后彼脏腑病及脏腑经络俱病。杂病的论治以脏腑辨证为主,经络辨证为辅。同时也参以八纲、气血津液辨证等。脉即脉象,证即望、闻、问所得到的证候。仲景继承《黄帝内经》、《难经》的相关理论,博采众长,并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以整体观为指导思想,总论治未病,详论阴阳规(准则)以及诊疗矩(法度)等,其中涉及预防、发病、病因、病机、诊断、治疗、护理及预后,将杂病辨证论治的理论、原则、方法等垂范于世。

治未病

一、已病防传,虚实异治

【原文研读】

[代表原文]

問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師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傅脾,肯先實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補之;中工不曉相傅,见肝之病,不解實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補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蘖稠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裂。制:赵开美本原作“傷”,据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内所因论》改为“製”。肾,肾氯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氟盛;心火氯盛,则裂肺;肺被製,則金氨不行;金氣不行,则肝氯盛。故寅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補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實則不在用之。

經曰:“虚虚實實,補不足,损有餘”,是其羲也。餘臓準此。(1)

[白话语释]

提要

本条从脏腑整体观出发,以肝病为例,论述“治未病”和虚实异治的原则。

语译

问:上工治未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老师说:治未病的意义,如见到肝病,知道肝会影响到脾,就应当先补脾,但如一年四季脾气旺盛的时候,脾就不会受到肝邪的侵袭,那就不必补脾。一般的医生不知这种相传的道理,见到肝病,也不了解应当先实脾的方法,而只知道治肝。治肝虚病,要用酸味药来补已病的肝,加上焦苦味的药以扶助不病的心,还要用甘味药来调和其脾。因为酸味药入肝,焦苦味人心,甘味入脾,脾气旺盛便能制肾,肾受到制约,肾中阴寒水气便不会亢而为害,由是可保持心之少火旺盛,而心之少火旺盛可以制约肺金,肺气受制,则肝气便可逐渐旺盛,所以补脾,肝病就会自然痊愈,这是用补脾来治疗肝病的一种重要方法。不过这种方法只能用在肝虚病,肝实病就不宜应用。医经上说,“虚证用泻药,则虚证愈虚,实证用补药,使实证更加重,只有不足的病用补法,有余的病用泻法才是恰当的”,所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其余脏腑的治法,均可按照这个例子依法类推。

阐释

本条的基本精神,可以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1)举肝病传脾为例,说明脏腑病理传变规律,提示在治疗时应注意照顾未病的脏腑,以预防疾病的传变。仲景治未病何以突出肝脾为例?这是因为四时之气始于春,人体五脏之气始于肝,而脾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在疾病过程中,如果脾脏受损,气血营卫的来源就会缺乏,因而导致病情趋向恶化。另一方面,临床上肝木克脾土,肝脾失调的病变又最为常见,所以肝病传脾很具有代表性。首段“肝之病”属肝的实证,故在泻肝的同时,要注意调补不旺之脾,防止肝病传脾;如果脾旺则不受肝邪之传,即勿补脾;中工不知一脏有病可以影响他脏,只能见肝治肝。

(2)治病当分虚实,仍以肝病为例来说明。“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这是治肝虚的方法,酸人肝,肝虚当补之以本味,所以补用酸;焦苦人心,心为肝之子,子能令母实,所以助用焦苦;甘味能够和中补脾,所以“益用甘味之药调之”。至于肝实病证,以上方法就不适用,而应当泻肝顾脾。“酸入肝……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十七句是解释肝虚病用酸甘焦苦治法的意义。肝木既虚,肺金必然会侮其所胜,这是五行生克制化的一般规律。所以,在肺金未侮肝木之前,就得用酸味药来补肝的本体;用焦苦味药以助心火。助心火有三种意义:其一,心旺可以感气于肝;其二,心旺可以不泄肝气;其三,心火旺可以制约肺金,肺之邪气受制,则木不受克而肝病自愈。至于本法中用甘味药来调补脾土,其目的在于补土制水,肾的阴寒水气不亢而为害,则水不凌心,心的少火之气旺盛,则能制约肺金,肺的邪气不致乘侮肝木,则肝之本气自盛;且土能荣木,脾气健旺,有助于改善肝虚的病变。文中“制”字当作“制约”理解,说明五行(五脏)相互制约,才能维持人体生理平衡状态,才能生化不息。如果五脏之间失去了相互制约的生理功能,就会出现病理变化,可见五行生克制化规律是十分重要的。因而仲景据此立论,重视调整脏腑失衡病变,使之归于平衡,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并以肝虚为例,提出味具酸甘焦苦,功兼调补助益的具体治法,以恢复脏腑相互制约的生理平衡,显然,这是根据五行相制理论以调整五脏失调的治法的范例,具有指导意义。

(3)本条最后引用经文对虚实异治作出结论:虚证不能泻,实证不能补,否则虚者愈虚,实者愈实。必须虚者补之,实者泻之,补其不足,损其有余,才是正确的治法。肝病如此,其他诸脏可以类推,故云“余脏准此”。

【临床应用】

[应用要点]

(1)临床如何应用“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①饮食积滞之甲型肝炎患者,可用保和丸加茵陈、花斑竹利胆退黄。

②乙型肝炎迁延型属肝木乘脾,脾阳虚衰者,用温阳实脾,崇土和肝佐以利湿的附子理中汤合茵陈胃苓汤。

③“肝硬化腹水”属肝郁脾虚者,用理气健脾的香砂六君子汤和五皮饮。

④“胆结石症”属脾胃虚弱,排石无力者,用补中益气汤等佐以清利肝胆湿热之品。

⑤“脾虚肝实,故令痛泻”(吴鹤皋语),当用痛泻要方泻肝补脾,即用白术健运补脾,白芍泻肝木,陈皮理气畅中,防风散肝舒脾。

⑥舒肝解郁的逍遥散、平肝降逆的旋覆代赭汤等方中所用的人参、白术、炙甘草,即是泻肝顾脾之法。

⑦肝经湿热偏盛,用龙胆泻肝汤,可加芳香健脾药物防苦寒伤中。

(2)治肝虚,用酸甘焦苦(或虚则补其子)之法

①肝阴虚:如补肝阴用白芍、山茱萸、五味子、酸枣仁等品,养心血用丹参、生地、当归,益脾气用炙甘草、大枣、白术等。对枣仁、当归、地黄炒后入药助心气以补肝,符合本条焦苦之意。

②肝阳虚:见筋脉挛急,囊卷阴缩,手足转筋,指甲青紫,腹痛疝气,不耐疲劳,或干呕吐涎沫,巅顶头痛,舌淡苔白滑,脉弦迟等症,常用吴茱萸(苦辛大热)、炮姜(苦温)、当归(苦辛温)、肉桂、小茴香、艾叶、肉苁蓉、川椒或反佐黄连等,是取其焦苦人心以暖肝,或辛温补肝用之义,兼有火生土之义(如焦白术、煨姜、焦三仙)。代表方如吴茱萸汤,暖肝煎(小茴香、肉桂、乌药、沉香、当归、茯苓、枸杞、生姜)。

二、未病防病,已病早治

【原文研读】

[代表原文]

夫人稟五常,因風氣而生長,風氣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客氣邪風,中人多死。千般疢(chèn)難,不越三條:一者,經絡受邪,入臟腑,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以此詳之,病由都盡。

若人能養慎,不令邪風干忤經絡;適中經絡,未流傳臟腑,即醫治之。四肢纔覺重滞,即導引、吐納、針灸、膏摩,勿令九竅閉塞;更能無犯王法、禽獸災傷,房室勿令竭乏,服食節其冷、熱、苦、酸、辛、甘,不遗形體有衰,病則無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會元真之處,為血氣所注;理者,是皮膚臟腑之文理也。(2)

[白话语释]

提要

本条从天人整体观出发,论述病因及未病先防及有病早治的重要性。

语译

一个人生活在自然界,要遵循五行的常理,和自然气候息息相关,自然气候能帮助万物生长,也可以伤害万物,好比水能使船浮行,也能使船覆没。如果五脏元真之气通畅,人就不容易生病。不正常的风邪伤害人体,严重的可能因病致死。疾病的种类虽多,但总不出三类:第一是经络受邪,传到脏腑,因而引起内部疾病;第二是四肢九窍与血脉互相传变,阻塞不通,这是外部皮肤所引起的疾病;第三是房事过度、创伤和虫兽咬伤所引起的病痛。从这三方面去推求,一切疾病大都可以概括。

如果人能内养正气,外慎风邪,不使风邪侵犯经络,那就可以不病。或偶然经络受邪,趁邪气尚未深入的时候,便及时医治。刚刚感觉四肢重着不舒,就用导引和吐纳,或针灸和膏摩的方法治疗,不要使九窍闭塞不通。更不要触犯国家法令,要避免虫兽灾害,房事不可过度,以免精气耗竭,起居饮食要冷暖合宜,五味也应调和恰当,不使人体发生衰弱现象,照这样去做,病邪就不易侵袭人体肌表腠理而产生疾病。所谓“腠”,是皮肤的毛窍,为周身气血津液所通会灌溉的地方;“理”,是皮肤与脏腑中间的纹理。

阐释

本条从“夫人禀五常”至“客气邪风,中人多死”为第一部分,说明人与自然界关系密切,人的生长发育离不开自然气候,但自然气候有常有变,如果自然气候反常,就会伤害万物,人在气交之中,如不能适应反常气候,就会发生疾病。客气邪风虽然是致病因素,但能否引发疾病,仍取决于人体正气的盛衰,适应能力的强弱,如果五脏元真之气通畅,说明生命物质充裕,生理功能正常,抗病能力强盛,能适应反常气候的变化,则人体平和无病。反之,如果正气虚弱,适应能力减低,不能抵抗外邪,邪气就能乘虚而人,导致疾病发生,甚至造成死亡。此理即《素问·评热病论》所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自“千般疢难”至“以此详之,病由都尽”为第二部分,阐述病邪侵袭人体,其传变一般是由表入里,由经络传人脏腑。但由于病邪特性不同,体质强弱有差异,疾病的发生也会有种种不同的变化,尽管有“千般疢难”(痰难,即疾病),但归纳起来,不外三条:其一是脏腑正气不足,邪气乘虚侵袭人体,由经络传入脏腑,是内在环境有空疏亏虚之处,所以能被邪气侵入,故称“内所因也”。其二是邪气侵犯皮肤,仅在血脉传注,壅塞四肢九窍,使气血失于通畅,这是因为外邪由皮肤侵入,传注血脉,阻塞四肢九窍,故称“为外皮肤所中也”。其三是房室、金刃、虫兽所伤,即后世所谓的不内外因。无论疾病种类如何繁多,其病变总离不开脏腑、经络、气血;无论疾病的病因如何复杂,归纳起来,总不超越以上三条。

自“若人能养慎”至“病则无由人其腠理”为第三部分,主要论述养生的重要性,强调疾病要早期治疗,并提出具体的预防措施。如节制房事,以免损耗精气;起居饮食适当,以保持形体不衰;此外还应防备意外灾伤,如金刃、虫兽咬伤,更应遵守国家法纪,以免刑役之苦损伤形体。总的说来,如能做到养慎,病邪就不易侵入腠理。“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是强调疾病的早期治疗,防微杜渐,以防病邪深入。所以当经络开始受邪,尚未深入脏腑,便应及早治疗,通过导引(即自摩自捏,伸缩手足,除劳去烦)、吐纳、针灸、膏摩等方法,使机体气血通畅,提高正气的抗病能力,即可驱邪外出,使疾病早愈。不然的话,早期失治,病邪便会传变,产生“九窍闭塞”,甚至“流传脏腑”,导致病情加重或恶化,这时治疗就困难了。

原文的第四部分即末尾一段话,是仲景对腠理作出的解释,阐明广义的腠理为三焦所主,与皮肤、脏腑关系密切,它既是元真相会之处,又是血气流注的地方,如果人体对外抵抗能力减退,它即可成为外邪侵入的门户。

【临床应用】

脏腑经络的病变,都离不开气滞水停血瘀、五脏元真不畅的基本状态,因此,通畅五脏元真是杂病治疗的关键。

三、时色脉相违则病

【原文研读】

[代表原文]

師曰:寸口脈動者,因其王時而勤,假令肝王色青,四時各隨其色。肝色青而反色白,非其峙色脓,皆當病。(7)

[白话语释]

提要

本条从脉、色与时令当相应的天人整体观以及脏腑整体观出发继续论述治未病。

语译

老师说:寸口脉的搏动,是随着五脏所旺的季节而有所变动的。例如肝旺的季节颜色是青色,其他季节应表现的颜色,也都与五脏旺时有关。春季是肝旺的时候,它的颜色应见到青色,如果反见到白色,就不是所旺季节应有的颜色与脉象,都属于有病的象征。

阐释

人体五脏之气各有旺时,与季节气候变化相应,因而随着春夏秋冬时序的更替,脉象和色泽也相应地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如肝旺于春,其脉弦,其色青;心旺于夏,其脉洪,其色赤等。如时令与色脉相应,即为正常无病。反之,则为有病之征。如肝气旺于春时,色应青而反白,脉应弦而反浮;心气旺于夏时,色应赤而反黑,脉应洪而反沉等,都属于反常的现象,所以说“非其时色脉,皆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