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菜根谭一日一悟
12224600000003

第3章 为人处世篇(3)

成功,固然需要我们具备执著向前的一种精神,但是如果能够做到合情合理地以退为进,无疑也是获得最终成功的一种捷径。而一旦拥有了这种捷径,我们又何必非要去翻山越岭地走那些冤枉路呢?

让出名利远祸害,担当责任可养德

【菜根语录】

完名美节,不宜独任,分些与人,可以远害①全身;辱行污名,不宜全推,引些归己,可以韬光②养德。

【菜根注释】

①远害:远离祸害。

②韬光:韬的本意为剑鞘,后引申为掩藏的意思;而韬光则有掩盖光泽之意,这里用来形容对自己的才华的掩饰。

【菜根新读】

博得好名声和昭示高尚节操的事,不要集于自己一身,分一些给别人就可以远离祸害保全自身;有辱操行和败坏名誉的事,不要推个一干二净,应当自己承担一些责任,这样就可以避免锋芒毕露,培养良好的品德。

【菜根解味】

成功的人生,离不开人情世故

置身于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常常都会把“人情世故”这几个字挂在嘴边。那么这种所谓的“人情世故”究竟有着怎样的含义呢?其实说来也很简单。它指的就是人际关系上的一种酬酢往来。虽然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这种关系只是一种形式上的东西,甚至还多少夹杂了一些虚伪的成分,可它在我们维系自己与他人之间关系的过程中,却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如此,对于那些渴望在社会生活上求得生存和长远发展的人来说,更是他们必须妥善处理的一个重要环节。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成功人生,是离不开这种人情世故的。有功劳固然要积极争取,但是总不能把这种好事往自己一个人身上大包大揽、却吝啬于将其分享给他人;而过失虽然人人都不愿意承担,但也不该本着“一推二六五”的逃避态度,将其完全地推到他人身上。毕竟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置身于整个社会生活的各个集体之中,倘若总是采取这种趋利避害的做法,那么长此以往还有谁愿意和你相处和共事啊!这虽然只是人情世故的一个侧面而已,但却足以影响到我们自身的长远发展,也密切关系着我们在未来的成败得失。

好事情要学会与人分享,坏事情要勇于主动承担,这显然才是一种能够彰显个人的博大胸襟和处世智慧的正确态度和做法,也是不断取得成功的最佳秘诀。在这件事情上,举世闻名的F1方程式赛车选手舒马赫就绝对堪称是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人物。在取得了一系列的显赫战绩后,他在接受所有媒体采访的时候,总是要把功劳归功于自己身后的整个团队;而在遭遇失败和挫折后,他又总是把过错归咎于自己的操作失误。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一种态度,不仅为他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与敬仰,也为自己在未来的不断成功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团队基础。

在中国这个一向讲究礼仪的国度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的整个社会就是由人情世故编织而成的一张看不见的大网。置身其中的每一个人,也不过只是这张大网里最为微小的一根线头而已。既然整个大网都是由无数个像你我这样的线头连接而成的,那么我们又怎能轻易地将自己摘除在这张大网之外呢?如果说一切已经成为一种无可避免的定局,那么懂得了这些道理的我们,就更是不能轻视和忽略了人情世故的重要意义以及它的巨大作用,而且也应该努力地去学会掌握和运用这样的人情世故。与其是在逃避的态度中弄得自己处处尴尬时时难堪,还不如干脆成为这张大网中最为坚固的一个部分,从而在这种千丝万缕的紧密连接中实现自己的快乐人生。

“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这只不过是在事情已经发展到了无法弥补的程度后不得已而说出的一句负气话罢了。对于那些真正成熟的人来说,就更是不应该认为这样的一种结局就是我们最好的选择了。尤其是在我们这个素来讲究人情世故的礼仪之邦里,凡事还是应该懂得一些必要的技巧和方法才好。

业不求满,功不求盈

【菜根语录】

事事要留个有余不尽的意思,便造物①不能忌我,鬼神不能损我。若业必求满,功必求盈者,不生内变,必招外忧②。

【菜根注释】

①造物:指创造天地万物的神灵。

②外忧:外来的嫉恨与忧患。

【菜根新读】

做任何事都要留有余地而不要把事情做得过于绝对,这样即使是造物主也不会嫉恨自己,鬼神也不会伤害自己。如果一切事情都要做得尽善尽美的话,一切的功业都要达到登峰造极的话,那么即使不因此而引起内在的混乱,也必然会因此而招来外来的嫉恨与忧患。

【菜根解味】

凡事不必尽善尽美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常常会有这样的一类人群:他们总是认为自己的人生,就应该达到一种尽善尽美的状态,不仅对自己的任何事情都苛求完美,甚至无法容忍周围的其他人或事存在着一点点的错误或纰漏。也正是因为抱着这种近乎病态的人生态度,他们更是时刻都会因为自己在相貌、出身、贫富、工作、情感等各个方面所出现的缺陷和不足,深感痛苦或满怀抱怨,更有甚者还会因此而嫉妒和仇恨他人,或是干脆就因为一种深深的自卑情绪而最终陷入消极悲观的泥潭中不能自拔,更不用去奢谈什么所谓的成功人生了。

其实真是没有必要这样,既然我们知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那就不应该再让这种所谓的完美主义来干扰甚至是破坏自己的健康生活了。要知道,无论是为人还是处世,所谓的十全十美是根本就不存在的。即便我们在很多时候也会使用“完美”这个词语来评价某些人或事,但那也只不过是一种相对意义上的完美罢了,其中带有的强烈的主观色彩,并不能真正掩盖事物本身依然存在着的固有缺憾。

即便我们真的能够在某一天里实现了绝对意义上的那种完美,那么我们也势必将会因为一种巨大的满足感,进而使自己处于一种空虚和无为的状态之中,自然也就不会再有任何的进步和追求可言了。人类只有在不断地变革和创造中才能得以持续向前发展和完善。而一旦所谓的绝对完美已经变成了现实,我们就会完全失去前进的勇气和追求的动力,这显然不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一种结局。

既然谁都不可能拥有十全十美的人生,那么凡事也就更没必要非去苛求一种所谓的尽善尽美了。所谓物极必反,事情有鼎盛就一定有衰亡,人生也同样有成功就一定会有失败。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道教的创始人老子就没有必要在《道德经》中说出“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的至理名言,而司马光也就更不会在《资治通鉴》中发出“汉三杰而已,萧何系狱,韩信诛夷,子房托于神仙”的千古慨叹了。

从另一种意义上来看,当我们学会了凡事都不去追求完美而是留有余地的时候,也就等于是掌握了一种可以更好地保全自己的处世方法。这样不仅可以为自己的继续进取留下足够的空间,同时也不会招致他人的嫉恨甚至是伤害。

当然,在做到凡事不必讲求尽善尽美的同时,也并不意味着我们在面对他人或处理事情的时候就必须取消自己的努力和付出,甚至在明明可以做得更好的情况下却选择中途放弃。恰恰相反的是,在面对具体工作和日常生活的时候,我们还是应该始终如一地保持着追求完美和实现完美的一种基本态度,并以此作为动力去继续付出自己的全部努力。这只是一种积极上进的人生观的集中体现,而绝对不是什么看上去自相矛盾的明显错误。其中最为关键的区别就在于,我们追求的只是一种相对意义上的完美,而且也只是追求而不是强求。

凡事不必尽善尽美,其实就是要给自己留下一点儿空间。毕竟在这个一切都在以几何速度增长的时代里,留给每一个人的空间都已经所剩无几了。

攻使其可受,教使其能从

【菜根语录】

攻①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②;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

【菜根注释】

①攻:攻击,这里有指责的意思。

②堪受:能否接受。

【菜根新读】

指责别人的过错不能太刻薄,要考虑到其是否能接受;教导人行善不能期望过高,应当让他容易做到。

【菜根解味】

待人接物也要有法可依

一提到所谓的“有法可依”,常常会让人首先联想到国家或是社会中的那些法律和法规。当然,如果说在待人接物的过程中也要遵循着这些律法条文,显然是没有人会提出任何异议的,但我们所说的这种“有法可依”,却是要提醒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也应该去遵循一些基础原则和基本方法。比如说在待人接物的过程中,当别人犯错的时候,要尽可能宽宏大量地予以对待,即便一定要阐明态度或是作出表态也不要过分刻薄,要充分考虑到对方是否能够接受;而教导他人也要讲求原则和技巧,要以对方可以做到作为最终的目的。这些看起来似乎并不起眼的小事情,其实恰恰是有着至关重要甚至是不可或缺的突出意义的。因为这不仅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解决问题,同时也会给我们自身的长远发展直至取得成功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和适宜的空间。

要实现这样的一个目的,就要求我们在面对各种各样的人事问题时,都应该尽量采取一些合情合理的方式和方法。事实上,我们的先人早在古代就一直非常注重对于这种原则和措施的合理使用。比如说在儒家思想中素来讲究和追求着的“恕”的观念,就是要求世人应该在宽恕和原谅的基础上,还要考虑对方的才智能力能否接受自己的教诲和批评。因为如果对方的接受能力确实有限的话,那么一旦自己采取过于严厉或是深刻的批评和教导方式,自然也就无法得到任何的实际效果了。至于和这种儒家思想极为类似的其他理论与主张,在传统的那些处世之道中也可谓比比皆是。只要身处现实生活中的我们,能够做到正确地遵循和使用这些切实有效的方式和方法,自然也就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和错误,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关于美国富商克罗克的一个故事,就极为典型地说明了这一问题。作为国际闻名的麦克唐纳公司的拥有者,克罗克也曾在一段时期内面临着严重亏损的困扰。经过多方考察后,他终于发现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公司各个职能部门的经理总是习惯靠在舒适的椅背上抽烟和闲谈。然而克罗克却没有因此大发雷霆,只是派人将这些部门经理使用的椅背全部锯掉。这一策略很快就使那些聪明的经理明白了克罗克的良苦用心,于是便把心思更加专注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了。而公司的效率自然也就很快地出现了转机。

正是通过这一既不失宽厚又同样能够达到目的的策略和方法,精通经营之道与处世之法的克罗克才切实有效地解决了企业内部存在着的所有困难。而这种通过转换思维角度来处理各种人事问题的方式方法,也同样可以被我们应用到人生的其他领域之中。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待人还是接物,只要我们能够正确而合理地运用它,都将势必会给我们自己带来巨大的收益。

法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玛·迪梅普莱,就曾经因为自家的大型私人园林经常被一些陌生人擅自闯入后的破坏行为而大为光火。虽然管理人员也曾多次在园林四周筑起篱笆,还竖起了“私人园林,禁止入内”的木牌,可情况还是没有得到任何的改善。于是,冷静下来的迪梅普莱,先是吩咐管理人员制作了很多醒目的大牌子,上面写着“如果有人在园林中被毒蛇咬伤,最近的医院距此15公里,驾车约半小时即可到达”的字样,然后再把这些大牌子分别立在园林四周的道路旁。这样一来,从此以后就真的再也没有人闯入她的园林了。

上面的这些事例,已经再清楚不过地证明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无论对于哪一个人来说,要想在自己的人生中有所作为,就应该在不危害社会公理和他人利益的基本原则下,学会选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各种问题。也只有这样,才能在得到他人的理解与帮助的基础上,达到自己的最终目的。至于对那些渴望着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来说,就更是应该在具备了成就大事所必需的勇敢之外,还要拥有一些成就大事所不能缺少的智慧。这就好像是没有蜡烛的灯笼,即使有着再多的功能也只是徒有其表的摆设而已。如果没有了这种对于他人的宽容胸怀以及对于事物的准确判断,那么还有什么真正的成功可言呢?

办什么事情都要讲求个方法。无论是在何时何地,这都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人情世故,退让为本

【菜根语录】

人情反复,世路崎岖。行不去,须知退一步之法;行得去,务加让三分之功。

【菜根新读】

人情的冷暖变化无常,人生的道路崎岖不平。当自己遇到困难难以越过的时候,要明白退一步的方法;当自己一帆风顺的时候,也一定要有谦让三分的胸襟和美德。

【菜根解味】

让一步,自然海阔天空

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不仅存在着一马平川的顺境,也可能出现举步维艰的逆境,以至于每一个置身其中的人,都难免会在人生的路上遭遇高低起伏的诸多变化。再加上所谓“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等至理名言也一再提示我们人情世故本身就具有着复杂多变的显著特点,所以在人生这条随处都可能布满陷阱的前进之路上,我们就应该学会一些适时退让的生存策略,既不能处处争强好胜,更不要事事出头抢先。即便是在人生得意、一帆风顺的时候,也应该懂得一些谦逊谨慎的人生智慧,既不要居功自傲,更不可得意忘形。

这种退让的美好品德不仅需要静下心思来慢慢体味,更需要我们在日积月累的现实生活中慢慢养成。但如果真的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不仅可以使我们得到一种安身立命的最佳方法,同时也可以让我们拥有一份受益无穷的美好品德。而这种在一进一退或是一争一让之间可以看开、放手的态度和做法,本身更是一份人生境界的具体体现。其中不仅包含着历尽世事变迁后的一份淡泊,更是寄存着饱经人间沧桑后的一种超越。就在这样的一退一让之间,我们失去的可能只是纷繁俗世中的名利苦恼,可得到的却是精神世界里的快乐人生。

曾经官拜宋朝尚书的杨玢,就是这样一个非常懂得运用退让之法的典型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