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悦读文谈:福州市党员干部读书征文作品选(2014)
12170600000012

第12章 读方方《涂自强的个人悲伤》有感

林义凎

生活可以不如意,但不能无奋斗。

--题记

小说读过好几天了,但心头犹如有一堵墙,堵得格外慌。

小说的主人公涂自强是一个农村大学生,考上大学后,靠着勤工俭学完成学业,没有背景,没有人脉,为了在城市生存,疲于奔命,最后积劳成疾,得了晚期肺癌,可怜地消失在这个世界。

应该说,涂自强是幸运的。自从他考上大学,便成了村里乡亲的骄傲,怀揣全村人的期望踏上求学路时,扛过水泥,洗过车,在餐馆洗过碗,干了各种杂活,却经历了各种陌生人的敬意和温暖。到了学校,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在食堂打过工,做过家教,虽然辛苦,却能顺利毕业,也博得了一份较好的人缘。

涂自强更是不幸的。大学四年,一分钟不敢虚度,一分钱不得浪费,日子过得极其艰难。好不容易熬到临近毕业,面对毕业工作无着落而全身心备战考研之时,父亲去世,让他错过了机会。无奈之下,步出校园,开始了更残酷的生活,租住在脏乱差的城中村,找不到工作,被骗欠薪,过着算计每一分钱的日子。雪上加霜的是,春节中的一个大雪夜,老屋被压塌了,母亲伤了腿。出院后,涂自强只能把老母亲带在身边,来到了武汉。老人在大城市里洗碗,做家政,看仓库,扫大街,依然为生活受尽辛劳。纵然这般努力,如同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医生诊断书上的“肺癌晚期”四个大字彻底断了涂自强继续奋斗的念想,把老母亲安顿在莲溪寺后,涂自强永远地消失在这个世界。

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幸,涂自强始终认为这“只是自己的个人悲伤”。他极其勤奋,大学四年,打工学习是他生活的全部;他极其善良,不仅记得别人对他的点滴的好,甚至一顿饭就让他无比感恩生活。但这真的只是“个人悲伤”吗?涂自强的挣扎与不幸,我们是否该沉思对涂自强这样众多来自乡下,想靠自己努力而立足社会的年轻人而言,公平、公正的社会制度是他们前进的土壤,不求富足、只愿生存的信念是他们坚持与奋斗的动力,但这种最基本的动机,对他们而言是否又太遥远了?

涂自强是一个单纯的人,一个个有背景的人,只需动一下关系,或从国外转一圈回来,一个月的收入就抵得上他半年的辛劳,但他毫无怨怼;涂自强是一个有目标的人,考研,10年,20年,甚至30年目标,虽然对出身高贵的人来说,有些可笑,但他却全身心投入;涂自强是一个适应力很强的人,自乡下来,自尊却不自弃,安静而敢于奋斗。在他心中,可怕的不是现实的艰难,而是没有未来,他可以吃苦,愿意吃苦,但现实中吃尽苦中苦,真的就能成为人上人吗?报端巷尾充斥着各类成功事例时,正是众多如涂自强般想靠个人奋斗实现理想的动力,但当“涂自强”成为“徒自强”时,一系列复杂的社会问题就出现了。

“他生活的这个世道,根本不知他的在与不在。”这样一个勤奋善良,始终挣扎在饥饿边缘,却永远怀着感恩之心的人,这个世道,为什么让他活不下去?中国梦,不应只是一个“梦”,而应该让年轻人相信未来,相信奋斗成就未来。什么时候我们理解和正视“涂自强的个人悲伤”不是哪一个人的悲伤,而一个群体的悲伤,一个社会的悲伤之时,努力营造一个老百姓放心、安心、舒心的生活环境时,让“涂自强们”的自强不再是“徒自强”时,我们这个泱泱大国的“中国梦”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