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中华科技五千年(新编科技知识全书)
12109300000015

第15章 孙思邈和《千金方》

你知道中国古代的“药王”是谁吗?

他就是唐朝著名的医学家孙思邈。“药王”之名是人们根据他对医荮的研究和贡献而命名的。这个民间药神一生淡泊名利,潜心医学。在他死后,却受到了世人的崇敬和爱戴,成为医学史上映照千古的人物。

孙思邈(公元581—682年),活了101岁。他一生不慕名利,坚持在民间为广大群众医伤治病,认真学习和总结民间医药经验,为祖国医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以毕生的精力写成的两部医学巨著——《备急千金要方》 (简称《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集医药学之大成,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孙思邈是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孙家塬)人。他自幼多病,身体瘦弱,经常请医生诊治,以致用尽家产。因此,他在青年时期就立志要用毕生精力从事医学研究。

为了学会治病的方法,他认真学习前人经验。阅读了《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古代医书;对民间药方也很重视,常常留意钻研。他还广泛阅读其他书籍,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由于他刻苦好学,勤奋努力,青年时期就具有了丰富的医学知识和比较高的医术,20多岁就在医学上负有盛名。

他的盛名来自他高超的医术。他曾用一针救了两条人命,你说奇不奇?

一天,孙思邈正走在路上,看见四个人抬着一口薄棺,底缝中滴着鲜血,后面跟着一个老婆婆,痛哭流涕,悲怆欲绝。

孙思邈发现滴血鲜红,急忙赶上前去,问:“棺中盛殓的是什么人?死去多久了?”有人告诉他说已经有几个时辰了。孙思邈忙问:“可以打开棺盖让我看看吗?”那个老婆婆像抓到了一株救命草,紧紧拉住孙思邈说:“我女儿难产,折腾了两天两夜,孩子未生出,大人已死掉了。您是医生吗?她已经死了,还能救活吗?”

孙思邈答应试试。于是棺盖打开。产妇的脸没有一丝血色,像张白纸。孙思邀摸了摸脉搏,拿出针来,选定穴位,扎了下去。随着他慢慢捻针,突然一个胖娃娃“呱呱”落地,产妇也睁了睁眼睛。孙恩邈又从药囊中取出一些药,用热水给产妇灌下去,功夫不大,这个已经“死”去的妇人竟然苏醒了。

众人齐称孙思邈为“活神仙”。

还有更神奇的呢。

有一次他用一根葱叶竟也救了一个人的性命。

一个患了尿潴留的病人,小肚子胀得像个鼓,痛不欲生。孙思邈察看病情,心想尿脬(膀胱)都快胀破了,服药已经来不及,怎么办呢?

古代名医张仲景治疗便秘的危急病人,曾经用过灌肠的办法,就是用竹管插入病人的肛门,然后灌以猪的胆汁……。

但是,尿道与肠道相比,太细小了,怎样疏导呢?

孙思邈焦急万分。

忽然,他看见邻居家的一个小孩吹葱叶玩。他灵机一动,有了主意。立即找来葱叶,切取部分叶尖,小心翼翼地插入病人的尿道,再用力一吹,尿道口被鼓开,尿也就顺着葱的叶管慢慢流出来了。

在他之前,还没有人知道用导尿的办法治疗尿潴留呢。孙思邈被称为世界上最早采用导尿术的人。

由于他医术高超,隋文帝聘他做“国子博士”,唐太宗、唐高宗又几次请他出来做官,但是他十分讨厌追名逐利的官场生活,都一一谢绝了。

他一生胸怀大志,不随波逐流,始终坚持行医,为民除病,这是他在事业上取得重大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

“大医精诚”是孙思邈的座右铭。精即医术高深,诚即医德高尚。精诚是他提出的德才标准。他自己正是这样一位德才兼备的大医。

他不分贫富贵贱,华夏夷狄,凡有人请他出诊,不论山高路远,不管天寒还是酷暑,即使是三更半夜、狂风暴雨,他也没有迟疑过。贫苦人家,他分文不取,危急病人,他尽心抢救。慈悲为怀,救人危难,他的医术与他的人格传播四海。

孙思邈很注意研究群众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例如当时有的地方春末夏初常发生狂犬病,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和健康。有些医生并不在意。孙思邈却深入研究并向人请教治疗方法,救治了不少病人。

他常说:“世无良医,枉死者半,此言非虚。”他以强烈的责任感对待病人,告诫医生要注意搜集经验,成为好医生,救人于危难之际。

山区人容易得粗脖子病(即甲状腺肿大),孙思邈经过长期观察和研究,发现这种病是由于长期饮用一种不洁净的水,饮食中长期缺碘引起的。他主张用海藻、昆布等海生植物,用动物甲状腺来治疗,效果显著。

他还研究了脚气病的历史、症状和治疗方法,第一次提出用谷白皮(楮树皮)煮粥,常服可以预防脚气病。此外常用的药物还有杏仁、吴茱萸、蜀椒、防风、独活等。现代科学证明。脚气病是由于人体内缺乏维生素B1引起的。孙思邈所用药物都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疗效很好。

他不但精于内科,还擅长外科、妇产科、儿科、五官科以及按摩、卫生保健、食疗、老年病学等,同时具有相当高明的针灸技术和渊博的药物学知识,不愧为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医学家。

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孙思邈深切地感到过去的一些药方医书浩博庞杂,分类也不妥当,决心编写一本新的医书。他一方面“博采群经,删繁裁重”,一方面广泛搜集民间药方。大约在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写成《备急千金要方》。这时,他已经是70多岁的老人了。后来他感到《千金要方》不够完善,又在开耀元年(公元681年),他以百岁高龄完成了《千金翼方》一书。第二年他就去世了。

这两部医学名著全面总结了我国唐朝以前的医学和药物学知识,大大丰富了祖国医药学宝库。

这两部书实际是供家庭备用的医药卫生手册。他所以用“千金”命名,是因为他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他把那些对人生命有益的药方看得比千金还贵重。

《千金要方》是孙思邈综合历代医药典籍和自己50多年的行医经验编纂而成的。此书共30卷,总编232门,依人体脏腑进行分类,首先介绍各家各派关于这一脏腑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经验,接着谈论虚实寒热诸病的症候以及各家的药方、针灸等治疗方法,内容丰富充实。这种分类,是孙思邈的首创,是中医学分类的一大进步。其中在处方用药方面,他总结前人的经验,取长补短,别开生面,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资料。现在不少中医常用的方剂,还是根据《千金要方》的原方,或者由原方演化而来。

《千金翼方》是《千金要方》的续篇,共30卷,是对《千金要方》的补充。它以药物学和当时医家所秘藏的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内容为主,还增加了对疾病的论述和方剂的收录。记载药物800多种,并且详细记述了200多种药物的采集和炮制方法。

《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集隋唐医药之大成,后人统称其为《千金方》,这两书共记药方6500多个,记录了他对药物的研究成就。书中记述了233种植物药,并对其的选择、采集、炮制、熬炼、服用等方面进行论述,详细列出各地出产的药物。他还采用以病带药的方法,把疾病分为65类,分别介绍了治疗某种疾病所用的主药和常用药,供医生开方用。书中把药物按玉石(矿物药)、草、木、人兽、虫鱼、果、菜、米、谷等分类,共载药873种。

由于他在药物学方面知识渊博,成就突出,很受人崇敬,后。人称他为“药王”,并把他常去采药的五台山称为“药王山”。

孙思邈不仅是一个杰出的医学家,还是一个出色的炼丹家。他在《丹经内伏硫磺法》中关于火药配方的记录,是我国现存文献最早的火药配方记录。

1300多年过去了,至今《千金方》还是中外汉医必备的医药典籍。他的“大医精诚”成为医生们的格言,许多庙宇道观都设有“药王”殿,人们祭祀不绝。据说,他的家乡陕西省耀县孙家塬有一片杏林。一些贫苦患者,心怀感激,无以为报,离去时就在孙思邈的宅旁默默地种下一个杏核。天长日久,杏树成林,繁花似锦,果实累累。这些永久的纪念表达了人们对他的爱戴和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