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中华科技五千年(新编科技知识全书)
12109300000014

第14章 四大发明之二——“文明之母”印刷术

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的发明对人类科学文化传播、发展有重大作用,人们称誉它是“文明之母”。

印刷术的发明,是我国劳动人民对人类的一大贡献,是劳动人民长期反复实践的结果。

古代没有印刷器械,书全靠刀刻、手抄,或刻在龟甲兽骨上,或刻在金石竹木上。出现了金文、石经、竹简、木牍等文字雕刻,还出现了印玺,其中印玺是反刻文字,并有阴文、阳文两种刻法,近似雕版印刷。

纸发明后,读书人也用纸抄。抄写的书籍,时间一长,文字与内容就有许多不清楚,常常引起学子们争论不休,真伪难辨。同时,抄写很费时费力。西晋时有个“洛阳纸贵”的故事,是说左思《三都赋》写成,名噪京师,争相传抄,以致纸为之涨价。

印书成为读书人的梦想。

西晋南北朝时期,在丝织品印染方面,已经发明了镂板印花技术。

人们从刻石和印章,以及镂板印花等技术上受到了启示:摹拓碑石刻文的技术以印刷术先驱的姿态出现了。

这个方法是:将一张湿了水的纸铺在石刻的面上,加以均匀地捶打,使纸紧紧地附在石面上,然后在纸上刷墨。由于刻版上的文字是凹入的,经过捶打后,附着在字上的纸也下陷了,不能受墨。因此,揭下来后就显出了黑底白字。这种方法叫做摹拓,也叫捶拓。它是一种从石头上直接将文字移录下来的方法。

但是,摹拓碑文非常困难,不能代替抄书。读书人还在做着印书的梦。

不久,这个梦在道士那里萌芽了。

魏晋时期道教兴盛,道士们刻印箓为人治病、祛灾,为减少画符的麻烦,就仿效先秦时就已有的印章样式,将符篆?在枣木块上,进行印刷。这种符篆印刷,有4寸见方,上刻120宇,犹如一篇短短的文章。这硕大的枣木符印,可以说得上是后来雕版的雏形了。

到了1300年前的隋朝时期,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技术一一雕版印刷,即刻板印刷真正出现了。这种印刷术就是直接把反手字刻在木板上,用刷子把墨刷在凸起的字上,铺上纸就印下来了。用这个方法把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刻在一块块木板上,一页一页地印,再把每页对折起来,用线装钉成册,就成了一部雕版印刷的书。

唐代,随着佛教的兴盛,由于善男信女所要求的佛经佛像的增多,雕版印刷日渐流行。1944年在成都市内旧唐墓中发掘出来的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唐代成都府卞家刻印的《陀罗尼经》已经是相当完美的雕版印刷品了。1900年,在甘肃敦煌石窟里发现了一部题有“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字样的唐代刻印的《金刚经》。这一年正是公元868年。所以这部书是目前世界上最早印有出版日期的印刷品。它图文并茂,雕刻精美,刀法纯熟,墨色均匀。令人气愤的是,这件珍贵文物,在1907年竟被帝国主义分子斯坦因偷盗到伦敦去了。而在欧洲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德国南部的《圣克利斯托菲尔》画像,日期是公元1423年,晚于我国600年。据记载,初唐时,高僧玄奘就印过佛经佛像,舍给众生,每年有五驮之多。中唐时,白居易还在世,他的诗集就已雕印出版了。

早期的雕版印刷技术是广大市民阶层传播文化的有效工具。隋唐时期,我国四川成都地区流行着民间自刻自印的农书、历书、医书、字贴等,种类很多,印数也大,传播很广。后来,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使唐王朝政权摇摇欲坠,没人管理刻书了,私人刻书也多起来了。有个故事说,这时,江东地方有两个人卖历书,在月大月小上相差一天而发生了争执,闹到地方官那儿。地方官是个不懂历法的糊涂虫,竟然说:“彼此同行做生意,一年当中相差一天半天有什么关系呢!”

这故事讽刺了这个地方官的愚昧,也告诉人们当时雕印历书的很多,可见当时雕刻印刷已相当普及了。

宋代雕刻印刷很兴盛。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宋刻本书籍就有700多种,不但刻得多,而且刻得精美。每一部书都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如战国时代的《庄子》、唐代柳宗元的《柳河东集》等。公元971年,张徒信在成都雕印全部《大藏经》,费工12年,计1046部,5048卷,雕版达13万块之多。这是印刷史初期分量最大的一部书。可见,那时的雕版印刷技术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了。

雕版印刷的惊人发展,也恰好充分暴露出其固有的缺陷。几年、几十年才能雕出十几万、几十万块版子,往往只印刷一次就废置了,雕版堆积如山,而且很难保存。造成巨大的浪费和高昂的书价。

进一步改进印刷方法,成了人们的迫切要求。

毕升的发明为人们解决了这一难题。

毕升是北宋一位优秀的刻字工人。他敢想、敢做、敢闯,对雕版工艺很有研究。他使用的只不过是几块铁板,一堆胶泥,其方法叫活字印刷。

活字印刷的具体过程包括制字、制版和印刷三个基本环节。具体方法是:先用胶泥(黏土)做成小方块,干后刻上单字,然后放入火内煅烧,使它坚硬得像瓷一样,每字用纸袋装起,按韵排列起来。印书时,将字拣出,排在铁板上,围以铁框,再放在松脂、蜡和纸灰的混合物上,然后加热使松脂等熔化,再用平板将一个版面的泥活字压干,冷却之后,字就固定在铁板上。这样,只要刷上墨汁,铺上纸就印出来了。印完,将铁板加热,蜡熔化了便可将活字取下,以备再用。

这种方法,只制出三五万泥字,就可以反复印刷,几十万几百万字的书籍拿来很快就可以复印了。

活字印刚在印刷史上是一次伟大的变革,毕升也被尊为活字印刷的鼻祖。

元朝的农学家王祯在泥活字的基础上,又成功地创造了木活字印书法。他让工匠们在木板上面刻字,然后用细锯锯开,修成整齐四方的木活字。它改进了泥活字容易破裂损坏的缺点。这是活字印刷术的又一进步。

王祯还创造了排版用的轮盘,就是转轮排字架。他将木活字按韵排在可以旋转的轮盘上,在拣字过程中,通过转动轮盘,使字就人,从而减轻拣字时的劳动。

到公元1488年至1505年间,明代的华燧(又名华文辉)开始使用铜字印刷。铜活字不是雕刻而成的,而是用字模浇铸出来的。

清朝后期,铅字印刷传入我国,并逐步为人们采用,而成为主要的印刷方法了。

我国人民还发明了套色印刷术。公元1340年元朝时的一本《金刚经》,就是用红色印经文,黑色印注文,卷首有灵芝图,也是朱黑两色。明朝时出现了四色版,到了清朝,已能印刷5种颜色的印刷品了。

中国是印刷术的发源地。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印刷术,都是在中国印刷术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从8世纪中期开始,印刷术先后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邻国。大约在北宋未年到南宋初年(公元12世纪左右),传入埃及、波斯,并从波斯传入欧洲。

印刷术的发明与传播,结束了只有僧侣、贵族才可以读书的时代,并成为世界科学复兴的手段。它成为全人类的共同文化财富,促进了世界文化交流和科学技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