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师如何做好课堂教学设计
12062800000008

第8章 制定教学目标要有的放矢(1)

教学目标发展历程与分类

教学目标设计是教学设计中的关键一环,课堂教学目标作为课堂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对教学活动起着导向、激励、调节、检测、评价的作用,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确定了科学、合理、良好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才有意义,才能得到有效的教学结果,因此要做好教学目标设计。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教学目标发展历程与分类:

一、由教学目的向教学目标转变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教育界很少使用“教学目标”这一概念,在相关论著中一般使用的也都是“教学目的”或“教学任务”。

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是现代教学理念和新课程观的具体化,倡导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新理念、新思路、新范式,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关键。传统教学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教师在备课时要确定教学目的,教学目的是教师在教学中所要达到的教学要求,强调教师的教学行为,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以课堂、书本为中心。由传统的教学目的确定到现代教学目标设计,是课堂教学的一场革命,这一革命以教学目标的设计为导向,从根本上体现的是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体现在知识与技能上,而且还要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诸方面有具体的培养指向。下面是二者比较确切的定义:

教学目的是传统教学设计中由教学参考书的编者制定或者由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制定的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是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在课堂教学设计中由授课教师制定的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学习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

二、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的本质及意义比较

之所以要提出将传统的教学目的转化为教学目标,其理由或目的有以下几点:

第一,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从根本上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学习获得健康、和谐、全面的发展。

第二,在设计和规定教学基本要求的同时,给部分学生以充分发展的空间,课程标准只有下限,没有上限,下限是绝大多数学生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自由发展,对有些问题的研究,学生完全可以超越课程标准。

第三,增强教学设计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有利于教师对照教学目标,检查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否使学生达到要求。

第四,有利于对教学或者学习效果进行科学的测量和评价,有利于其他教师、教学管理部门按照教学目标,评估教学效果。

因此,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的不同,其实质就是两种教学观、教学理念的区别,具体表现在:一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定义不同;二是课堂教学的归属不同;三是教师的角色定位不同。

三、教学目标的分类

关于教学目标的分类一直存在着多种理论与方法,其实对教学目标的分类就是对预期的学习结果的分类。在这里,主要重点介绍最具代表性、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布卢姆的目标分类。

布卢姆在他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中,把各类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理论三个领域,这三个领域还可按由低到高的层次分解为若干水平,同时他还强调,各种意识水平都可以用行为形式表现出来。下面是具体的分类表述:

1认知学习领域目标分类

认知领域的目标可以分为六层,是指知识的结果,包括知道、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我们以高中生为例来谈具体的:

①知道:对先前学习过的知识材料的回忆,包括具体事实、方法、过程、理论等的回忆。例如能够叙述生殖和遗传的生物规律、牛顿三大定律。知道是这个领域中最低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它所要求的心理过程主要是记忆。

②理解:也叫领会,是指把握知识材料意义的能力。可借助三种形式来表明:转换,即用自己的话或用与原先的表达方式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所学的内容。例如:说出一个词的同义词或近义词、对一个抽象概念举例、古文或外文的翻译等。二是解释,即对一项信息(如图表,数据等)加以说明或概括。例如:对数学公式含义的说明、对文章大意的概括、对某一物理定律的说明等。三是推断,即预测发展的趋势。例如:让学生判断放在光滑水平面上的小球受到一个推力作用时将如何运动、地理中根据湖的纵截面图判断咸水湖或淡水湖等。领会超越了单纯的记忆,代表最低水平的理解。

③运用: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新的情境。例如:运用运算法则解题、运用所学的电学知识安装电路电灯、外语中运用造词法写出一个单词不同词性的系列词汇等。它包括概念、原理、方法和理论的应用。运用的能力以知道和领会为基础,是较高水平的理解。

④分析:把复杂的知识整体材料分解为组成部分并理解各部分之间的联系的能力。它包括部分的鉴别,分析部分之间的关系和认识其中的组织原理。例如,能区分因果关系,识别史科中作者的观点或倾向,能分析数学定理所给出的条件和结论、外语中复合句的构成成分、记叙文构成要素分析等。分析代表了比运用更高的智力水平,因为它既要理解知识材料的内容,又要理解其结构。

⑤综合:将所学知识的各部分重新组合,形成一个新的知识整体。例如:通过一系列实验观察,引导学生归纳出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和公式;外语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所学的词汇归纳造词法或学生能发表一篇内容独特的演说或文章,拟定一项操作计划或概括出一套抽象关系。它所强调的是创造能力,形成新的模式或结构的能力。

⑥评价:对材料(如论文,小说,诗歌,研究报告等)做价值判断的能力。它包括按材料内在标准(如组织)或外在的标准(如与目的的联系)进行价值判断。例如:能判断自己所证明的几何题目的正确性、能判断自己所写的作文是否切题等。这是最高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因为它要求超越原先的学习内容,并需要基于明确标准的价值判断。

2情感学习领域目标分类

情感是对外界刺激的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如喜欢、厌恶等。克拉斯伍(DRKrathwohl)等制定的情感领域的教育目标分类依据是价值内化的程度。该领域的目标共分五级:

①接受或注意:指学习者愿意注意某特定的现象或刺激。例如静听讲解、参加班级活动、意识到某问题的重要性等。学习结果包括从意识某事物存在的简单注意到选择性注意,是低级的价值内化水平。

②反应:指学习上主动参与,积极反应,表示较高的兴趣。例如,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提出意见和建议,参加小组讨论,遵守校纪校规等。学习的结果包括默认、愿意反应和满意的反应。这类目标与教师通常所说的“兴趣”类似,强调对特定活动的选择与满足。

③评价:指学习者用一定的价值标准对特定的现象、行为或事物进行判断。它包括接受或偏爱某种价值标准和为某种价值标准作出奉献。例如:欣赏文学作品,在讨论问题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刻苦学习外语等。这一阶段的学习结果所涉及的行为表现出一致性和稳定性,与通常所说的“态度”和“欣赏”类似。

④组织:指学习者在遇到多种价值观念呈现的复杂情境时,将价值观组织成一个体系,对各种价值观加以比较,确定它们的相互关系及它们的相对重要性,接受自己认为重要的价值观,形成个人的价值观体系。例如:先处理集体的事,然后考虑个人的事;形成一种与自身能力、兴趣、信仰等协调的生活方式等。值得重视的是,个人已建立的价值观体系会因为新观念的介入而改变。

⑤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指学习者通过对价值观体系的组织,逐渐形成个人的品性。各种价值被置于一个内在和谐的构架之中,它们的层级关系已确定。个人言行受其所确定的价值观体系的支配。观念、信仰和态度等溶为一体,最终的表现是个人世界观的形成。这一阶段的行为是一致的和可以预测的。例如:保持良好的健康习惯;在团体中表现合作精神等。

3动作技能学习领域目标分类

动作技能涉及骨骼和肌肉的运用、发展和协调。在体育课中,这是主要的教学目标,另外在实验课、职业培训、军事训练科目中,也常是主要的教学目标。

1956年布卢姆等人在创立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时,已意识到这一领域的存在,但未能制定出具体的目标体系。后来,辛普森(EJSimpson)等人提出了几种不同的分类方法,但目前尚无公认的最好分类。这里仅将最常用的辛普森分类法做一简要介绍。

①感知:指运用感官获得信息以指导动作,主要了解某动作技能的有关知识、性质、功用等。

②准备:指对固定动作的准备,包括心理定向、生理定向和情绪准备(愿意活动)。感知是其先决条件,在我国将感知和准备阶段统称为动作技能学习的认知阶段。

③有指导的反应:指复杂动作技能学习的早期阶段,包括模仿和尝试错误。通过教师评价或一套适当的标准可判断操作的适当性。

④机械动作:指学习者的反应已成习惯,能以某种熟练和自信水平完成动作。这一阶段的学习结果涉及各种形式的操作技能,但动作模式并不复杂。

⑤复杂的外显反应:指包含复杂动作模式的熟练操作。操作的熟练性以精确、迅速、连贯协调和轻松稳定为指标。

⑥适应:指技能的高度发展水平,学习者能修正自己的动作模式以适应特殊的设施或满足具体情境的需要。

⑦创新:指创造新的动作模式以适合具体情境。要有高度发展的技能为基础才能进行创新。

我国的教育界人士在国外先进的教学理论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也在不断地对教学目标分类进行研究,提出了很多有新意的教学目标体系。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新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从三个维度进行了划分,分别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实这三个维度是与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相对应的。

所谓“知识与能力”强调的是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所谓的“过程与方法”强调的是了解和体验问题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并初步掌握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真正学会学习;而所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关注的是“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的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等”。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导航、“指南针”,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教学目标的制定,直接影响着教学行进的方向,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教师要重视教学目标的制定,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与原则

教学目标的制定是进行教学设计的第一个环节,但又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个环节。究其原因,是以往“教什么”是固定的,教师没有选择的余地,因而老师制定的教学目标也往往是固定的,教师经常的做法是照搬教参中设定的教学目标。然而在新课程实施中,对“教什么”,老师有了自己的选择,因而教学目标的制定不能再照搬教参,制定适合课标、适合学生、适合自己的教学目标显得尤为重要。

一、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1适合课标

课程标准规定了学科教学的目的、任务、内容及基本要求,它是编写教材、进行教学、评价教学质量的依据,当然,也是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一方面,教师编制的所有目标不应当超标;另一方面,全部目标的合成,也不能低于标准的总体要求。

2适合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没有任何实用价值。对学生年龄特点和实际学习能力必须予以充分考虑,在重视保护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还要适当照顾各个层次的学生学习的需要。

3适合自己

教师是教学工作的引领者,有义务把自己认为最有必要、最为鲜活的东西传授给学生,这也是对教师的最高要求。

二、制定教学目标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

要从学科的整体要求出发,一切具体目标都不能与总目标相悖。要力求三个维度有机结合,力求与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的要求保持一致。

2可行性原则

目标要适度、恰当,符合学生实际。普通性目标全体学生都能达到,发展性目标优生能“吃饱”。

3可操作性原则

目标要简明、具体、易操作、易检测。课时教学目标主干要鲜明,数量不能过多,否则难以落实。

4阶段性原则

明确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阶段性,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侧重。

5科学性原则

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知识,用不同的行为动词作出具体而恰当的描述,严格把握分类的准确性、描述的严密性。

三、课堂教学目标的操作意义

1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应该达到的最低要求

教师应该在充分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状态和能力水平,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绝大多数学生确实能够达到的目标,教材中所涉及的知识和能力不可能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掌握,和过去相比,教师要考虑如何适当地降低要求,如果要求过高,学生不能够达到就会使教学目标落空。

2教学目标的实现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

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仅仅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仅仅对所学知识进行初步的了解,只有少数学生能够达到掌握的程度,许多学生在课后还有一个巩固、消化、运用的过程,只有经过多次的反复和强化才能真正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所以制定教学目标时可以高于本节课课堂教学能够达到的要求,但是在评价过程中不能用这样较高的要求来评估教师是否完成了教学任务,要依照循序渐进的原理。

3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既全面又兼顾重点

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师应该兼顾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但是,由于每节课课程内容的不同,教师本人的特点不一样,所以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有所侧重。

4掌握好目标设计的层次性

有些知识或技能要求学生掌握,有些知识只需要学生理解,有些知识需要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教师要根据每节课的具体情况,精心制定各种层次的教学目标。

要求学生掌握,就是要能够比较准确地说出来、写出来。以物理这门学科为例,一般来说,重要的物理概念、物理规律、重要的物理事实,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准确表达出来;有些具体的物理现象或某些物理概念,只要求学生了解就可以了。所谓了解,就是知道大致内容,能够达到再认的程度;有一部分知识,需要学生进行分析、概括、归纳、综合、梳理线索,这属于知识运用的范畴,它更强调知识之间的联系,强调学生在知识的加工整合过程中实现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