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师如何做好课堂教学设计
12062800000007

第7章 洞悉学生的需求和特征(3)

应当注意,任何一种学习风格,既有其长处,也有其不足。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扬长避短。因此,适应学习风格差异的教学设计应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采用与学生学习风格相一致的“匹配策略”;二是针对学习风格中的短处实施弥补性的“故意失配策略”。匹配策略固然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却无法弥补学生学习机能上的不足;有意识的故意失配策略在实施之初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习的效率,但坚持使用可以弥补学习方式上的不足,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全面提高,有利于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因此,在当前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形式的学校教学中,分析学生的学习风格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顺应每个学生的不同风格,更重要的是培养合理有效的学习风格。

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任务分析是基于学习心理学研究而发展起来的一项教学设计技术,它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不仅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分解、教学顺序的安排,教学情景的创设、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选择、学生学习困难的诊断,而且关系到教学设计的质量和课堂教学的效率。因而课堂教学设计中的任务分析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创作的一篇经典的小品散文。通过对学生阅读兴趣的调查,我们发现这一类的文学作品比其他类型的文章更受学生的欢迎。引导学生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是新课标在阅读教学目标中规定的一项具体而又重要的内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关注学生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鉴于以上的分析,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要解决以下两个方面的任务:

1引导学生品位和欣赏这篇散文优美的语言,通过品位语言之“门”去叩开作者情感的心扉,获得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2要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研读课文,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继续关注老舍的相关作品,关注“人与自然”的主题。

教学任务分析是要查明新学习本身以什么样的逻辑顺序体现层级关系或组成关系,并以哪些原由的知识技能作为先决条件。显然,教学任务分析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由上而下”地逐级排序,由此对学习过程的开展进行“层级分析”、“程序分析”或“归类分析”,从而确定“可能的教学起点”。它是教学过程的“路线图”,把握“先教什么,后教什么”并指明应“怎样教”。教学任务分析旨在揭示学生所要形成的知识与能力的构成成份及其层次关系,从而确定促使这些知识、能力获得的有效教学条件。

1教学任务分析方法

教学任务分析的方法是:从学习的终点行为,即预期的学习结果开始,不断提出“学生要达到预期的学习结果,需要哪些原有的能力”,一直分析到学生的起点能力,即原有的知识基础为止,从而弄清所学知识与能力的构成成份及其层次关系。具体所来有以下几种:

(1)归类分析法

这主要是研究对有关信息进行分类的方法,旨在鉴别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需要学习的知识点。确定分类方法后,可用图示或列提纲的方式,把需要学习的知识归纳成若干方面,从而确定教学内容的范围。

(2)图解分析法

这是一种用直观形式揭示教学内容要素及其相互联系的内容分析方法,用于对认知类教学内容的分析。图解分析的结果是一种简明扼要、提纲挈领地从内容和逻辑上高度概括教学内容的一套图表或符号。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使分析者容易觉察内容的残缺或多余部分以及相互联系中的割裂现象。

(3)层级分析法

这是用来揭示教学目标所要求掌握的从属技能的一种内容分析方法。这是一个逆向分析的过程。在层级分析中,各层次的知识点具有不同的难度等级——愈是在底层的知识点,难度等级愈低,愈是在上层的难度愈大;而在归类分析中则无此差别。

(4)信息加工分析法

这种方法由加涅提出,是将教学目标要求的心理操作过程揭示出来的一种内容分析方法。特点是能够清楚地揭示达到终点目标所需的心理操作过程或步骤。这种方法不仅能将内隐的心理操作过程显示出来,也适用于描述或记录外显的动作技能的操作过程。

(5)使用卡片方法

教学内容分析的工作细致复杂,常有必要对分析结果进行修改、补充或删除。因此,需要掌握计划技巧,较有效的一种计划技巧是使用卡片。方法是:将教学目标和各项内容要点分别写在各张卡片上,对它们的关系进行安排,经讨论修改后,再转抄到纸上。特点是:灵活,便于修改及调整各项内容之间的关系;形象直观,便于讨论时交流思想。

(6)解释结构模型法

解释结构模型法(Interpretative Structral Modelling Method,简称ISM分析法)是用于分析和揭示复杂关系结构的有效方法,它可将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复杂、零乱关系分解成清晰的多级递阶的结构形式。包括三个操作步骤:

①抽取知识元素——确定教学子目标

②确定各个子目标之间的直接关系,做出目标矩阵

③利用目标矩阵,求出教学目标形成关系图

教学任务分析是一项教学设计技术,通过任务分析能实现教学的有序化、有效化。教师在教学前进行教学任务分析,有助于进行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2教学任务分析的入手点

教师应用教学任务分析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对一堂课教学目标中的学习结果进行分类。也就是明确指出学生的学习结果属于学习结果中的哪一类或哪几类。做好这一步可以帮助教师明确教学目标,准确地描述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活动中具有定向的作用,它限定了课堂教学的运作,对保证课堂教学有效开展至关重要。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都证明:有效的教学必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时,教师任务分析技术可以帮助教师明确一节课所涉及的知识点的学习结果的类型,准确具体地描述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例如,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教师应掌握这是一种智慧技能的学习,即要学习一种计算法则。学习这一种口算方法时,学生应掌握一种策略,即把两位数加两位数转换成两位数加整十数及两位数加一位数。为此,学生必须预先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这一必要条件,以及认知策略、态度等支持性条件。而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与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又需预先掌握数位、两个一位数相加的口算。通过分析,也就明了要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必须具有数位的概念,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技能,教师在教学时必须为学生掌握把两位数加两位数转换成两位数加整十数及两位数加一位数这一认知策略创设有效学习的条件。

第二,根据本节课教学目标的需要,分析学生学习本节课必须具备的必要条件和支持性条件。例如学习数学课程中“有理数乘法”之前,必须掌握有理数的加法,因为这是达到教学目标的主要原因。

第三,在进行教学设计过程当中,教师通常把教学目标分解成几个小的教学目标逐步实现。教师通过任务分析可以清晰勾勒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当这些关系清楚了,教学顺序问题便可以解决了,再根据各部分的学习结果的类型选择相应的教法。这一步使得教师的教学才更有效。例如,我们以数学这门课程中“同类项”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使学生理解同类项的概念和意义;(2)使学生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并会合并同类项。在教学时,教师利用任务分析可以把上述目标分解成如下几个小目标:(1)同类项的概念的生成;(2)同类项的理解与应用;(3)合并同类项法则的生成;(4)会合并同类项。这样四个分目标都非常具体,前后关系清晰,而且相应目标的学习结果也很清楚,(1)的学习结果是概念学习,(2)(3)(4)的学习结果是规则和高级规则学习,这样教师就可以根据学习结果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

第四,教学任务分析是以课堂教学目标为出发点进行逆推的,一直分析到学生的起点。这一步主要分析学生的起点能力,分析在实施新的教学之前,对学生已有知识、技能和策略的分析,必要时需要对学生的起点进行测量和诊断。

许多教学失败都是由于学生的没有达到必要的起点能力,在学生必要的能力起点上进行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而任务分析就能解决在这个环节上的问题。

总之,教学任务分析是沟通学与教的有效的教学设计技术,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做到因材施教。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

名言警句之修养篇

 坏事情一学就会,早年沾染的恶习,从此以后就会在所有的行为和举动中显现出来,不论是说话或行动上的毛病,三岁至老,六十不改。

——克雷洛夫

 脾气暴躁是人类较为卑劣的天性之一,人要是发脾气就等于在人类进步的阶梯上倒退了一步。

——达尔文

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刘备

 那些背叛同伴的人,常常不知不觉地把自己也一起毁灭了。

——伊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