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墨西哥壁画艺术的发展被称为“壁画运动”,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到70年代结束。墨西哥“壁画三杰”——里维拉、奥罗斯科、西盖罗斯是杰出代表,他们发表了《告美洲艺术家宣言》,强调要实现一种划时代的、具有英雄色彩的、本民族的绘画艺术。墨西哥80%的壁画集中在首都。在相当于北京长安街的改革大街两旁,公共建筑物上有描绘墨西哥民族斗争史和英雄人物的大型壁画;位于宪法广场的国民宫则是壁画的宫殿,那里珍藏着墨西哥名家的杰作。在众多精美壁画中,最有名的当属里维拉的巨作“墨西哥历史与未来”。这幅壁画现珍藏于国民宫中央楼梯的回廊上,高约五六米、长达数十米,共有1000多个人物,气势磅礴,全景式地展现了墨西哥沦为西班牙殖民地前的印第安社会到本世纪的全部历史。国民宫每天免费向游人开放,参观时你还会发现,参观者除了外国游客,很多是中小学生,他们一边听老师详细讲解,一边仔细观看壁画所展现的场景,加深对历史的了解。
萨尔瓦多——“救世主”之城
城市名片
国别:巴西
位置:大西洋圣人湾
地位:第八大城市,巴西最古老城市之一
年代:建于1549年
名城掠影
萨尔瓦多市是巴伊亚州的首府,也是这个国家最古老的城市之一。
萨尔瓦多在葡萄牙语里意思为“救世主”,得名于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的经历。当时哥伦布率领的舰队在海上漂泊了将近三个月仍不见其他大陆的迹象时,船上水手心生焦虑,猜疑与不满直指哥伦布,甚至有人在船上造谣生事,企图挑拨矛盾并杀死哥伦布。正在这个非常时期,一个小岛出现在大家的视线里,新的大陆找到了!哥伦布证实了自己的构想并得以逃脱一劫,这个小岛被其称为“救世主”。
1549年,葡萄牙人在紧邻大西洋的圣人湾边建立了依山傍水的萨尔瓦多,它三面环水,在军事上易于防守。葡萄牙国王委派托梅·德·苏沙为巴西第一任总督,不久他就开工兴建了萨尔瓦多城(当时也称巴伊亚),并使它成为巴西的第一个首都。
随着奴隶贸易的开展,萨尔瓦多很快成了葡萄牙在大西洋中最重要的奴隶贸易口岸。至今该地区80%以上的人口仍为黑人,所以,人们常说萨尔瓦多是南美受非洲影响最大的城市。
一座座高耸入云的教堂是萨尔瓦多的主要古迹,巴西最著名、最富丽的教堂都汇集于此。
在萨尔瓦多的高城区有一个广场,广场中央耸立着一尊气宇轩昂的铜像,这就是巴西的著名诗人——卡斯特罗·阿尔维斯,广场就以他的名字命名。这座古城是诗人的诞生地。他的诗篇倾吐了对美丽富饶的巴西无限热爱和对苦难深重的黑奴的极大同情,从而赢得了巴西人民的共同爱戴。
坐落在海边的古堡——乌宁官邸是萨尔瓦多另一个著名古迹。古堡在殖民统治时期是贩卖非洲黑奴的中心,现在成为反映黑人文化的古迹。这座古堡各个房间展出的图片,反映了殖民地时代黑奴的悲惨生活,并说明了他们在开发巴西中的重要作用。在庭院的各个角落里,都陈列着惩罚黑奴的各种刑具。当年关押黑奴的厅,已成为萨尔瓦多的风味饭馆。所谓巴伊亚饭菜,就是由黑奴的家乡菜发展而成的,它以独特的风味驰名巴西。大部分菜都是辣的,当地人称辣菜为“热菜”,不放辣椒的为“凉菜”。院内另一个关押黑奴的大厅,已改建成一个小剧院,专门演出萨尔瓦多的民间歌舞。民间歌舞具有浓厚的非洲色彩,演员个个都是黑人。由于历史原因,这座城市的居民大部分是黑人,或黑白混血人。来到萨尔瓦多,简直就像到了非洲。
在许多方面,萨尔瓦多一直是里约热内卢的竞争对手,它们都自诩为巴西最具有风情和历史的文化城市。
名城故事
萨尔瓦多城与哥伦布有着不解之缘。当人们谈论起美洲的时候,也总是说:“哥伦布是第一个发现美洲的人。”
奇怪的是,哥伦布并不承认被发现的是美洲,而认为自己是来到了亚洲。
哥伦布诞生于意大利热那亚。他从小最爱读《马可·波罗游记》,从那里得知,中国、印度这些东方国家十分富有,简直是“黄金遍地,香料盈野”,于是便幻想着能够远游,去那诱人的东方世界。
长大后,哥伦布一直想去东方。本来,人们都愿通过欧洲大陆来到东方。但由于当时欧洲大陆受土耳其和阿拉伯人控制,不易通过。哥伦布请教了意大利地理学家托斯堪内,得知沿着大西洋一直往西航行,也能够到达东方。
1492年8月3日,哥伦布带着87名水手,驾驶着“圣玛莉亚”号、“平特”号、“宁雅”号3舰帆船,离开了西班牙的巴罗斯港,开始远航。
这是一次横渡大西洋的壮举。在这之前,谁都没有横渡过大西洋,不知道前面是什么地方。海上的生活非常单调,水天茫茫,无垠无际。过了一周又一周,水手们沉不住气了,吵着要返航。那时候,大多数人认为地球是一个扁圆的大盘子,再往前航行,就会到达地球的边缘,帆船就会掉进沉渊。
哥伦布和水手们在茫茫大海之中度过了两个多月。1492年10月11日,哥伦布看见海上漂来一根芦苇,高兴得跳了起来!——有芦苇,就说明附近有陆地!
果然,11日夜里10点多,哥伦布发现前面有隐隐的火光。12日拂晓,水手们终于看到了一片黑压压的陆地,他们发出了欢呼声!
他们整整在海上航行了两个月零九天,终于到达了美洲巴哈马群岛的华特林岛。哥伦布把这个岛命名为“萨尔瓦多”,意思是“救世主”。
哥伦布虽然踏上了新大陆——美洲,可是,他却认为这是亚洲。因为那时人们根本不知道在欧洲与亚洲之间,还存在着一个美洲。哥伦布在当地游历了一番。很遗憾,那里并不像马可·波罗在游记里吹嘘的“黄金遍地,香料盈野”。
哥伦布把39个愿意留在新大陆的人留在了那里,又把10名俘来的印第安人押上船。1493年3月15日,哥伦布返回西班牙巴罗斯港。回来以后,哥伦布成了英雄,受到西班牙国王和王后的隆重接待。哥伦布高兴地向人们报告:他到达了“印度群岛”,到达了“日本”。
1506年5月20日,哥伦布在贫病中默默死去。一直到死,哥伦布都认为他远航所到的是亚洲。
尽管哥伦布并不承认他发现的是美洲,但是后人仍尊重他的功绩,把他誉为“发现美洲的人”。
布宜诺斯艾利斯——探戈舞发源地
城市名片
国别:阿根廷
位置:拉普拉塔河西岸
地位:南半球最大的城市,大西洋岸重要的港口
年代:始建于1532年
名城掠影
布宜诺斯艾利斯已有400多年的历史。1532年9月,西班牙人门多萨率领一支1000多人的远征队,分乘12艘船只从西班牙的桑卢卡尔港启航,开始对阿根廷进行殖民征服。这支船队在拉普拉塔河南岸登陆时,一个名叫桑乔·加西亚的人喊道:“这个地方的空气多好呵!”这句话于是成了这座城市名称的由来。在西班牙语里,布宜诺斯艾利斯即“好空气”之意。1536年2月,这批殖民者在拉普拉塔河边修建了一座要塞,取名“圣玛丽亚德布宜诺斯艾利斯”。这座要塞后来被当地的克兰廷印第安部落摧毁,直到1580年才得以重建,这就是布宜诺斯艾利斯的雏形。1880年,布宜诺斯艾利斯被正式确定为阿根廷的首都。
布宜诺斯艾利斯素有“南美巴黎”的美称。
高大雄伟的总统府——玫瑰宫,面对着宽阔坦荡的五月广场。广场中央乳白色的金字塔上,记载着1810年五月革命中为国捐躯的英雄们的不朽功绩。广场对面,还有历史悠久的市议会博物馆以及按照巴黎风格建筑起来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大教堂。教堂里安放着民族英雄圣马丁的遗体。离五月广场不远就是圣马丁广场,广场上矗立着英雄的高大铜像,圣马丁跨坐在前蹄腾空的骏马上,左手勒着缰绳,右手直指前方,栩栩如生地再现了这位独立战争的领导者叱咤风云的英姿。
名城故事
提到阿根廷就自然会想到热辣的探戈舞。
探戈发源于布宜诺斯艾利斯,被阿根廷人视为国粹。
19世纪末叶,年轻的阿根廷共和国经过连年战乱,进入稳定的发展时期,大批欧洲移民涌入这片富庶的土地,很多人因一时无处投靠而暂时滞留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市。初来乍到者多在码头或工地做小工。每当夜幕降临,他们相聚在贫民区的小酒店饮酒作乐,聊以舒解都市生活的寂寞与思念家乡之苦,于是码头附近的妓院、酒吧成了他们纵情声色、借酒浇愁的主要场所。移民来自世界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他们带来了不同的舞蹈和音乐,歌舞形式与当地土著文化在这种背景下相互融合。探戈就是在这块富饶的土地上生长起来的一朵绚丽的花朵。
在布宜诺斯艾利斯,探戈代表了阿根廷的草根性,但它不仅是休闲的一种,也是文化的一种。开始时的探戈地位卑微,备受当时民众的排斥,一称其为中下阶级之色情媒介舞蹈,一称此舞蹈为男同志间的舞蹈。 或许也因其隐藏在舞蹈中的热情,化解了冷漠社会中民众冰冷封闭的心。此舞蹈起初仅在港口破败的仓库甚至妓院里表演,观众是出卖苦力的下等人,故为上层社会所不齿。探戈以意大利、西班牙风格为主,夹杂着一些黑人乐舞的韵调,集音乐、舞蹈、歌唱、诗歌于一体,成为一门风格独特的综合艺术。
然而,这种艺术形式的魅力无法抗拒。到20世纪初,探戈已普遍为大众所接受,不但阿根廷接受了,全世界也拥抱了探戈;40年代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涌现出一大批词曲作家、歌唱家和舞蹈家。
哈瓦那——中美洲海上门户
城市名片
国别:古巴
位置:北哈瓦那湾阿尔门达雷斯河畔
地位:首都,全国经济、文化中心,西印度群岛中最大的城
市和著名良港
年代:始建于1515年
名城掠影
哈瓦那平卧在浪花万朵的北海之滨,与美国的佛罗里达半岛隔岸相望,成为通往大西洋抵达南北美洲的海上门户。
大哈瓦那由瓜纳巴科阿、马里亚瑙、雷格拉、圣玛丽亚德罗萨里奥等卫星城组成,是西印度群岛最大的城市。1898年起为古巴首都,堪称为一座美洲古城。
在哈瓦那城的东北角,也就是港湾的入口处,耸立着哈瓦那城的古老要塞——莫罗城堡。一尊尊巨型的土炮虽然已经锈烂,炮眼却仍像警惕的眼睛注视着辽阔的海面。当年,这里海盗出没,成为英、法、荷等殖民者抢占的重要目标。
哈瓦那是著名良港,海湾狭长,湾底建有地道沟通两岸。圣玛丽亚海滩是哈瓦那的著名海滩之一,它是山峦环抱中的一块谷地,北临碧海,南傍绿洲,环境幽静,风景秀丽,是一个理想的避暑胜地。
哈瓦那也是保存其历史遗产最好的美洲城市之一。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哈瓦那的历史中心和整个军事防御体系为“人类遗产”,其中就包括了表现过去400年从新古典主义到巴洛克建筑艺术风格的1780种风格各异的建筑。
哈瓦那因为其海港城市的特色和坐落在墨西哥湾入口处的独特的地理位置,而成为欧洲和南美洲之间的中转站和必经之地。蓝天碧水和阵阵迎面拂来的加勒比海凉爽的轻风,无论是历史文化抑或是风俗民情都吸引着游客来到这里,感受它的多元、神秘和奇异。
名城故事
提到哈瓦那,人们自然想到闻名遐迩的哈瓦那雪茄。哈瓦那雪茄是融合阳光、土壤,及超过5世纪卷烟艺术而成,是无与伦比的产物。它伴随着古巴烟农经年累月的辛勤呵护成长,在复杂而多次的手工艺术下逐步成型。众多世界名人都喜欢吸哈瓦那雪茄,并产生许多趣事,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丘吉尔与雪茄的故事。
1941年3月27日,英国驻古巴大使乔治·奥格尔维·福布斯爵士获悉,古巴国家烟草委员会为丘吉尔准备了一份礼物,用来表彰他为民主事业作出的贡献”。
那是个美丽的红木柜子,高5英尺,里面装着2400支古巴最好的雪茄。福布斯在发回英国的电报里明确表示,他认为这份礼物“无法拒绝”。
4月8日,在哈瓦那的正式递交仪式上,奥格尔维·福布斯看到了这份令人过目难忘的礼物。柜体使用了精致的镶嵌工艺,打开柜门后能看到里面有六格,每格摆放着四个木匣子,上面标明了所盛顶级雪茄的品牌。
丘吉尔的私人秘书之一约翰·科尔维尔给丘吉尔写了份备忘录,告诉他这个消息,并警告说伦敦警察厅建议不要吸食他人赠送的雪茄:“他们说雪茄生产过程中可能加入任何有毒物质,在实际操作中只能对数量有限的雪茄做化学检测。”
显然,除丘吉尔本人之外,政府内所有人都不希望他收到雪茄后马上开始享用。此时,红十字会的一艘船正搭载着这些雪茄驶向英国,因此丘吉尔忧心忡忡的同事们有少许时间考虑他们的选择。
科尔维尔与丘吉尔的密友、议会私人秘书布伦丹·布拉肯会面,讨论怎么办才好。布拉肯直言不讳地说,在他看来,应该隐瞒这件事。如果丘吉尔不知道这些雪茄的存在,他当然也不会去抽。
但科尔维尔有不同看法。他后来给首相的首席私人秘书埃里克西尔写了一份备忘录:“这些雪茄抵达英国之后,我认为很难像布拉肯先生建议的那样瞒而不报!首相很可能会问它们哪儿去了,而且不管怎么说它们代表了一份相当珍贵的礼物。最好的做法是不是由你去请求布拉肯先生和丘吉尔夫人,请他们告诉首相不应该吸这些雪茄?”
6月18日,丘吉尔获悉英军在西部沙漠的首次大型反击“战斧”行动以失败告终、损失91辆坦克的一天后,科尔维尔为了让他高兴起来,告诉他雪茄即将运抵英国。不过科尔维尔告诉丘吉尔,他的密友和科学顾问林德曼教授有一个建议:“教授认为你或许愿意把它们存放在某个安全干燥的地方,直到战争结束。到那时你或许可以冒险抽它们。”
丘吉尔认为享乐宜早不宜迟。6月22日,在获悉德军发起巴巴罗萨行动入侵苏联的几小时后,他口述了一份简洁的备忘录:“让我看看它们。”要是他想看,那他也会想抽。
装满雪茄的柜子于8月20日抵达英国,存入红十字会在伦敦的保税仓库。在把它搬到唐宁街之前还有一点关税上的小问题。英国政府认为进口雪茄是无谓地将钱浪费在奢侈品之上,因此明令禁止,就连获赠雪茄也需支付极高的关税。这一柜子雪茄需支付的关税总计达50多英镑(相当于当时人均月薪的6倍)。
财政部无权为任何公民减免这一关税,就连首相也不例外。因此,这笔钱必须付。但由谁来付呢?最合适的人选是古巴使团,他们不满地发现自己赠送这份礼物的代价变得高昂。更糟的是,英国不肯公开宣扬此事。古巴大使提出的在唐宁街10号举行正式交接仪式的要求遭到婉拒。古巴只得到一封致谢的短信和一张首相亲自签名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