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斯认为教会占有大量土地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主张没收教会财产,收归国有。他指责德国的高级教士说:在上帝的眼里,一个有道德的穷苦农民和老妇人,比一个富有而有罪的主教高尚得多。他还揭露城市的德国贵族的罪恶。1412年,教皇派人到捷克兜售赎罪券,胡斯公开抨击,主张改革教会,否认教皇有最高权力。胡斯的言行,引起了德国教士以及罗马教廷的仇恨。胡斯被迫转入农村进行反教会宣传。1414年,胡斯参加在康斯坦茨举行的宗教会议,被逮捕。于同年7月6日,教会在康斯坦茨广场上以异端罪名把胡斯烧死。捷克皇帝西吉斯孟德在胡斯赴会时,曾答应保证安全,但这时却坐视不救。胡斯的殉道激起捷克人民极大的愤慨,1415年9月,布拉格举行多次集会,抗议教皇和皇帝的背信弃义,市民开始驱逐德国教士,并不顾宗教会议的要求,实行俗人用酒杯领圣餐的宗教仪式。1417年起,出现了消灭一切领主的口号。到1419年7月,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在胡斯改革的旗帜下爆发了。
当胡斯运动还带有浓厚民族的和宗教的性质时,实际上就已经把要求剥夺天主教会强占财富和限制其权力的全体捷克人民联合起来了。但是,随着斗争的不断发展,胡斯党人分裂为温和派(圣杯派)和激进派(塔博尔派)。圣杯派联系市民阶级、部分贵族和有产知识分子,他们只提出改革教会的要求。
截至1419年,胡斯党人的民族解放运动已带有反对欧洲反动势力的武装斗争性质。1420年起,革命军在一系列战斗中给十字军远征部队以迎头痛击。
1434年,胡斯战争结束。胡斯战争给捷克带来了民族独立,但未解决国内矛盾。
贝尔格莱德——巴尔干之匙
城市名片
国别:塞尔维亚
位置:萨瓦河和多瑙河(即潘诺尼亚平原和巴尔干半岛)
汇合处
地位:首都、全国最大的城市
年代:公元前3世纪
名城掠影
贝尔格莱德是一座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美丽的萨瓦河从市区穿过,将贝尔格莱德一分为二,一边是古香古色的老城区,一边是现代化建筑群集中的新城区。由于地处巴尔干半岛核心位置,南接舒马迪亚丘陵,居多瑙河和巴尔干半岛的水陆交通要道,是欧洲和近东的重要联络点,有很重要的战略意义被称之为巴尔干之匙。公元前4世纪,凯尔特人最早在这里建立市镇。公元前1世纪,罗马人占领该城。自公元5~8世纪,被不同的外族所控制。公元8世纪时,南斯拉夫人开始在这里修建城市。 关于“贝尔格莱德”这个名称的来历,当地有一个传说: 9世纪时,一群商人和游客乘船游玩,来到萨瓦河与多瑙河汇合的地方,眼前突然出现了一大片白色的房屋,于是,大家纷纷喊叫起来:“贝尔格莱德!”“贝尔格莱德”意为“白色的城堡”或“白色之城”。16世纪以后,它又被土耳其人占领了350多年。自1882年起,贝尔格莱德就成了塞尔维亚王国的首都。贝尔格莱德所处的地位十分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在漫长的岁月中,它遭受过40多次灾难,先后成为拜占廷、保加利亚、匈牙利、土耳其等国的争夺物。
萨瓦河口北岸是新市区,建筑群掩映在一片绿荫丛中,高楼耸入云天,笔直宽阔的马路和排列整齐、式样新颖的现代化住宅群。楼房的外墙涂着各种鲜艳的色彩,特别是房顶和阳台各具特色,让人看上去,觉得雅而不俗。住宅楼的周围都统一规划,建有运动场、儿童游艺场、林荫道以及草坪和街心公园,使一座座高层大楼显得高大而不拥挤。1974年,南斯拉夫政府曾将这里命名为“英雄城”。
萨瓦河口南岸是老市区,越过多瑙河与萨瓦河的汇合处,便进入了老城区,这里街道大都比较狭窄,而且随着地势而起伏。街上汽车川流不息,却显得宁静而有秩序,行人都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在繁华的交叉路口,有地下通道同各路口相连,地道里很宽敞,灯火辉煌,设有小卖部、饮料店以及小型休息厅,每当行人路过时,总要停下来稍稍休息一会儿。街道上书亭多、花房多、熟食店多以及经营各种风味小吃的古式饭馆多,每到晚上,人们摩肩接踵,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在老城区,有一条名叫“斯卡达尔利亚”的古老小街,狭窄弯曲,卵石铺地,古香古色,是游客喜爱光顾的地方。街道两旁是一幢幢整齐而富有19世纪塞尔维亚建筑风格的红瓦平房和式样别致的临街小楼,在附近的现代化高楼衬托之下,显得格外富有特色。在老城区萨瓦河口,有一座土耳其统治时期建造的古城堡,高大的城墙和角楼虽然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雨,但迄今保存完好。现在的贝尔格莱德古堡最著名的建筑是一座多利安式圆柱。这座高大的圆柱建造于1928年,柱顶立着一个昂首阔视,英姿勃勃的青铜武士像。这是一座胜利纪念柱,常常作为贝尔格莱德的象征,出现在画册上。
站在城市卡列梅格丹公园的古城堡上眺望,萨瓦河注入多瑙河的河口,清澈如画,尽收眼底。萨瓦河碧波清澈,多瑙河微呈浅黄色,两条河水的颜色分得清清楚楚,宛如艺术大师用不同颜色勾画而成的一幅自然风景画面。贝尔格莱德市空气清新,看不到烟囱冒烟,没有迷漫的尘沙,一座座建筑物衬托在万绿丛中。城市中心的广场上,耸立着雄伟的国家大剧院和国立博物馆,广场南面是遥遥相对的两座尖塔式建筑,一座是东正教教堂,另一座是清真寺,反映出贝尔格莱德的宗教色彩。城市南郊的阿瓦拉山,郁郁葱葱,风光秀丽,高高的山顶上有一座无名英雄墓,墓上耸立着8座身着民族服装的高大的灰色石雕人像,相对而立,威严肃穆,象征着南斯拉夫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贝尔格莱德市容整洁,绿化卓有成效,按人均绿地统计,在欧洲各城市中名列前茅。
名城故事
1941年春,随着英国远征军加入希腊战场,德国的南翼呈现出危险的态势,这就使得部分德军不得不调头南下。要抵达希腊,德国军队就要穿越南斯拉夫,这本来不是什么问题,因为“二战”爆发前南斯拉夫一直持亲德的立场。当权者保罗亲王在1941年3月20日决定加入轴心国阵营,但此举遭到贝尔格莱德群众的反对就发生了政变。首相塞维托维奇被捕,执政者保罗亲王在萨格勒布市被勒令退位。
知道贝尔格莱德发生政变后,希特勒立即下令制订出一个全面入侵南斯拉夫的计划。根据安排,两支精锐的武装党卫军部队将充当前锋,此战的首要目标是占领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
在向这座城市推进的过程中,一支小小的党卫军摩托侦察分队冲在了最前面。这支侦察队的指挥官是党卫军上尉弗里兹·克林根贝格,一名29岁的巴托尔兹军官学校的毕业生。克林根贝格英勇善战,得到了更多勋章,而且,他从未因此负伤。别人都开始管他叫“魔术师”。而很多人把他的侦察分队称作“克林根贝格的团伙”。
在向贝尔格莱德的推进中,德军部队在不断和南斯拉夫部队发生交战的同时,在狭窄的山间隘口艰难穿行,落在他们身后很远的地方。4月11日,克林根贝格接到的命令是侦察搜索前进,肃清桥梁和道路交叉口的可能之敌,守住多瑙河上的交通要隘等待大部队抵达。
虽然处境不利,这名上尉还是决定孤军深入。在路上,他们缴获了几辆南斯拉夫军队的卡车,并俘虏了车上的20名南军士兵。利用俘虏的军服,德国士兵顺利通过了好几道入城的关卡,尽管不发一语,可是没有任何岗哨怀疑通过者的身份。而每通过一道关卡,德国人就缴了这些哨兵的械,这样他们离城越近,抓的俘虏也就越来越多。事实上,贝尔格莱德城内外的军民数日来已经做好了持续受困的心理准备,反倒是对于突然一击防备不足。
这些德国人开着卡车进入了城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名德国兵在此过程中负伤。克林根贝格等人就这样一直来到了市中心,他们没有被训练有素的城防军包围,而是围上了一大群瞪大了双眼、不知所措的市民们。
克林根贝格在德国公使馆升起一面纳粹德国的国旗,这时是4月12日下午5时。贝尔格莱德市的市长闻讯赶来。克林根贝格抓住这个机会不放,他声称自己的部队是好几个党卫军装甲师的先头部队,并要求市长尽快通过自己携带的无线电下令城内外所有部队停止抵抗,如果不这样做,那么德国空军今天夜里就会把这座城市整个抹掉。他进一步恐吓说,晚上的空袭之后便是大炮、坦克和步兵在明晨的全面进攻,那时恐怕城里的一草一木都很难保全了。
在那个已经完全清醒的导游向市长翻译这些话的时候,克林根贝格的手下们的吃惊程度一点也不亚于可怜的市政官员们,他们觉得自己的指挥官大概是疯了。首先,他们手里的无线电出了故障,只能接收而不能发送;其次,他们这几个人离大部队拉得很远,什么空军、坦克都是不可能马上出现的。可是市长已完全被这番虚声恫吓给蒙住了,他转身安排投降的必要事宜去了。
经过短暂的会商,城内的军人和民兵同意放下武器,来交换德军的停火。南斯拉夫士兵们在市中心广场集合缴械。这些俘虏共约l300人,再加上市内的20万平民,他们全部成了这支仅有7人组成的小分队的战利品。
4月13日深夜,德军的前卫部队抵达。在首都陷落这幕大悲剧中的一幕小悲剧上演了:当得知自己其实是被几名德国兵愚弄了后,宣布贝尔格莱德投降的市长开枪自杀。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贝尔格莱德市才彻底摆脱了厄运,得到了新生。
马德里——旅游王国“娱乐天堂”
城市名片
国别:西班牙
位置:伊比利亚半岛中央
地位:首都,全国第一大城市,经济、交通中心;素有“欧洲
之门”之称
年代:公元前2世纪
名城掠影
西班牙近年已发展为世界旅游大国,每年游客4000多万人。首都马德里更是被誉为旅游王国的“娱乐天堂”,位于中部海拔670米的高原上,公元9世纪,阿拉伯人开始在此建城堡,取名“马吉里特”,语意为“美丽家园”,以后演变成“马德里”。
马德里是个相当适合步行漫游的城市,从太阳门往西比列斯广场,或从大广场往王宫方向,沿途尽是艺术、文化、宝藏,到处都是观光客群聚尽情浏览古迹、世界知名的博物馆以及享受夜生活。东方宫和普拉多画宫是世界闻名的艺术殿堂。市内街心公园、喷泉众多,广场各具特色,如:太阳门广场、中央广场、西班牙广场、哥伦布广场等。斗牛是久负盛名的娱乐活动,宾达斯斗牛场规模最大。马德里市内文物荟萃,有许多名胜古迹和世界闻名的绘画展览馆——普拉多博物馆等。
市内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与风格迥异的古建筑摩肩并立、相映生辉。树林、草坪和各种造型别致的喷泉和雕有古代小亚细亚人尊崇的自然女神尼贝莱塑像喷泉最吸人入胜。宏伟的阿尔卡拉门坐落在阿尔卡拉街头的独立广场上,共有5道拱门,是马德里著名的古建筑之一。巍峨的塞万提斯纪念碑耸立在西班牙广场上,碑前有堂吉诃德和桑科·潘扎的塑像,巨大的碑身倒映在前面的水池之中,碑两侧是葱郁的树木;有“马德里塔”之称的西班牙摩天大厦位于广场一侧。
著名的马约尔广场位于市区西南,修建于1619年,呈长方形,西班牙国王腓力三世骑马的塑像耸立在广场中央。不远处是太阳门广场,这里有历史上著名的太阳门遗址。市内还有建于十八世纪中叶的王宫和西班牙国王接见外国贵宾和使臣的东方宫等宫殿建筑。
名城故事
在史前时代,马德里地区就有人类活动。公元前2世纪,罗马人统治该地区。随着公元5世纪的蛮族入侵,马德里相继被汪达尔人、摩尔人所占据。从七世纪起,阿拉人入侵伊比利亚半岛,并建立了后倭马亚王朝。关于马德里的第一次历史记载是9世纪,当时的统治者穆罕默德一世命令在马德里皇宫的地址上兴建一座小小的皇宫。在阿拉伯人统治期间,以卡斯蒂利亚国为首的各国人展开了漫长的收复失地运动。1085年,卡斯蒂利亚国王在阿方索六世进军托莱多的途中征服了这个堡垒,建造了圣母玛利亚教堂。1329年,西班牙的立法部门首次于此地进行会议,为斐迪南四世提供治国建议。
在一次大火灾之后,恩里克三世重建了该市,并将自己安全地置于有城墙保护的艾派度皇宫内。在1492年成功收复格拉纳达后,西班人完成了收复失地运动,但出现了卡斯蒂利亚王国和阿拉贡王国的争夺霸主的战争。同年,斐迪南二世与伊莎贝拉一世迁入马德里的盛大欢迎仪式宣布结束了卡斯蒂利亚与阿拉贡的争斗。
首都位于托莱多的卡斯蒂利亚王国与首都位于萨拉戈萨的阿拉贡王国被卡洛斯一世统一为现代的西班牙。尽管查理偏袒着马德里,但是他的儿子腓力二世在1561年将王宫迁到马德里。虽然他没有官方正式宣布迁都,但是事实上马德里已是西班牙的首都。塞维利亚继续控制西属印度,但马德里却控制着塞维利亚。有一段短时间,1601~1606年,当腓力三世于华拉度列建立自己的皇宫时,马德里的财富就真正反映了西班牙的财富多少。西班牙16~17世纪的“黄金世纪”时期,马德里与其他欧洲国家的首都并不相似,马德里的经济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王室的生意。
腓力五世认为马德里作为首都,现时的规模绝不适合代表西班牙,所以在他治下马德里大兴土木,包括兴建新的皇宫。可是,直至卡洛斯三世之前马德里还未成为一个现代城市。卡洛斯三世是马德里历史中最著名的一个国王,在他统治的那个时期市民都称:“国王,是最佳的市长。”卡洛斯四世成为国王的时候,他的儿子斐迪南七世率领人民起义,卡洛斯四世被迫退位,但斐迪南七世的统治非常短暂。1808年5月,拿破仑的军队攻入了马德里。 1808年5月2日,马德里的人民起义反抗法军,法军的残暴镇压对法国于西班牙的统治造成持久的影响,并向整个欧洲展示了法国的形象。
1814年西班牙独立战争后,斐迪南七世重新统治西班牙,但自由主义者之后发动了军事政变,拉斐尔·德尔列戈要求斐迪南发誓要对宪法给予尊重。西班牙开始了自由与保守政府轮流交替的时期,直到伊莎贝拉二世即位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