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108影响人类的重大事件
11849900000068

第68章 海中拓疆的“鲜花之国”

——荷兰人围海造田

1953年1月31日,一场风向为西北、时速达203千米的猛烈风暴,席卷了英国与欧洲大陆西部之间的北海。灾难突然来临,人们来不及逃离。在比利时和荷兰有1800多人淹死,在英国有300多人失踪。成千上万个家庭无家可归。许多动物被海水淹死。咸水使土地在此后数年中不能种植庄稼。

对于荷兰人来说,这样的灾难不是第一次,而与水患的抗争也由来已久。荷兰的正式国名叫尼德兰王国。“尼德”是低的意思,“兰”意指地方或国家。所以尼德兰即是低地之国。它的境内绝大部分地区是低洼的平原,将近1/4的国土在海平面以下。

面对大自然的挑战,勇敢的荷兰人民奋起拼搏,决心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战胜灾害。在荷兰许多古迹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图案——一头怒吼的雄狮,脚踏滚滚波涛,旁边刻着拉丁文格言:“我奋斗,我奋身而出!”象征着荷兰人民治海斗水的雄心壮志。至今,荷兰人中仍流传着一句谚语:“上帝造海,荷兰人造岸。”勤劳智慧的荷兰民族正是以治海能手而闻名于世的。

早在13世纪,荷兰人便开始了围海造田工程。由于技术的限制,当时主要用低矮的土堤围田。当浅海地区沉积物达到海平面高度时,便直接在浅海上筑堤排水,进行圩田。到16世纪,荷兰人发明了风车,于是便以风车为主要工具进行排水圩田。至18世纪时,风车达到一万多座,处处风车林立,蔚为壮观。所以荷兰亦有“风车之国”之称。19世纪以来,蒸汽机以及电力的应用,为大规模的治海造田创造了有利的条件。20世纪初以来,荷兰政府实施了几项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其中最为著名的有须德海工程和三角洲工程。

须德海是一个伸入内陆的北海浅水湾,1918年政府批准了须德海围海造田计划,于是荷兰人开始了这一长期而艰巨的水利工程建设。到1932年,著名的巴里尔拉海大坝落成。大坝全长32公里,宽90米,它像横卧在北海上的一条巨龙,蔚为壮观。这一史无前例的工程,把须德海北口截断,使荷兰的海岸线缩短了300公里,原来的海湾变成了一个淡水湖——伊色尔湖。通过对伊色尔湖60%的面积进行围垦,荷兰人获得了22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在围垦区,荷兰政府建立了许多城镇,种上作物,建立了完善的排灌系统和道路桥梁。湖滨河畔绿树成荫。站在大坝上举目眺望,西北是波涛万顷的大海,东南则是一碧如浩的湖面。湖边沃野千里,绿茵如毯,湖中船帆点点,波光鳞鳞,风景十分优美。

1958年,政府批准了另一大型水利工程计划——三角洲计划。这一工程在荷兰西南部海岸,海口水深30至40米,工程极为艰巨浩大。到80年代中,建成了总长度为29公里的海堤。4个海湾变成了内湖,海岸线也因此缩短了700多公里。众多的拦河坝的建成使西南地区的交通网得到改善,并设立了许多新的水上运动场所和旅游景点。

荷兰人成功的围海造田工程造就了该国独特的农业经济。由于围垦的海滩适于牧草与花果的生长,使畜牧业和园艺业很快发展起来。加上国际市场与气候的影响,荷兰的畜牧业与园艺业日益发达,成为农业中的主要产业。荷兰的奶牛和郁金香世界闻名。因此,荷兰也有“鲜花之国”之称。

自13世纪至今的700多年时间里,荷兰人民共修筑围海堤达3(300多公里,相当于该国海岸线长度的两倍以上,几乎是国内稠密的铁路线的总长度。围垦土地‘7000多平方公里,使国土从原来的3万多平方公里增至4万多平方公里。如此伟大的业绩,在世界围海造田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荷兰人的水工建筑经验与造陆效益,对世界各国影响颇大。后来,许多国家仿效它的经验进行围海造田工程,欧美许多国家依照它的填海筑城方法,新建了许多沿海城区。荷兰人的围海造田业绩表现了人类与大自然斗争的雄心壮志和伟大力量。

尽管在1910年时,大多数的工业化国家就已拥有了足够的水处理系统和下水道系统,但至今世界上仍有四分之一的人口无法获得安全的饮用水。水中传播的疾病一直是世界上的头号杀手。每年有330万儿童死于腹泻疾病,包括霍乱。每年伤寒病会袭击1600万人——地球上每360人中就有一个——并夺去60万人的生命。

四季轮回,冷暖交替,看似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在人类智慧的开启下,也有了令人惊讶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