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108影响人类的重大事件
11849900000004

第4章 菩提树下的顿悟

——佛教诞生

大约在公元前565年的一天,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人人喜气洋洋,奔走相告,原来净饭国王在五十多岁时喜得太子。净饭王早年与天臂城觉长者之女摩耶结婚,夫妇二人恩爱和好,却一直没有生育儿子。如今夫妻喜得贵子,举国上下欢欣鼓舞。

太子姓乔答摩,取名为悉达多,他就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

悉达多后来回忆其青少年时期的生活时说:“我举止文雅,生活非常奢华,接受过极其谨慎的培养。”他的衬衣、内衣、外衣全都是用绢帛制成的,白天头上还有伞盖遮蔽。父亲为他建造了供夏季、冬季和雨季三个不同季节居住的宫殿,宫中美女如云,极尽人间之奢靡。作为王位的继承人,悉达多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和严格的武艺训练。强健的体魄,英武的气质造就了悉达多的领袖风度,这一点连邻国的国王都钦佩不已。

但是这位众望所归的太子却放弃了炙手可热的王位,而最终选择了出家求道。

有一天,他乘坐马车出游,沿途看见步履维艰的老者,呻吟喘息的病人,以及布满愁云惨雾的出殡行列……他的心被悲哀所包围,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中。最后,他得出了一个结论:人的一切苦痛,都缘于生命的降临。自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无法摆脱生、老、病、死所带来的不幸。为了解除人类的苦难,悉达多王子决定离家出走。在28岁那年的一个晚上,他悄悄地告别了正在酣睡中的妻儿,毫不留恋地跨上骏马,离开了红尘中的家庭。

悉达多来到森林尽头,举起宝剑削去了一头黑发,然后命令随行的马夫回宫去,自己则在孤寂的山路中踽踽独行。走了不久,遇到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他毫不迟疑地脱下华服,换上乞丐的破旧衣裳,此刻他终于明白,自己要追寻的是什么了。

他认为现世一切痛苦的根源在于爱欲和妄念。如果人们能够摒除情欲和妄想,就可卸下痛苦的重担,从生死问题中得到解脱。然而,究竟如何才能摈弃欲念的羁绊呢?

为了寻找答案,他访遍了当时的能人贤士,结果依然令他失望。心灵得不到平静的悉达多王子悲哀地继续前进。他想:既然能人贤士也无法解答我的疑惑,我就期待上苍的启示吧!于是,他开始过起隐居生活来。

此后的6年,悉达多王子在山林中严格地苦修——抛弃一切安乐,甚至绝食以致赢弱不堪。然而有一天,他终于发现,自己历尽千辛万苦,用几乎消耗殆尽的生命所换取的,只是一个毫无希望的幻影。因为这种苦修只能克制生理上的欲望,却不能驾驭人类的心灵,绝望的王子爬到河边洗澡,想用清澈的河水来振作自己的精神。由于营养不良和体力消耗过度,一阵无法克制的眩晕使他昏倒在河边。这时,一位善良的牧女给了他一杯牛乳,才使奄奄一息的悉达多恢复了元气,然后他离开河边,向离婆罗捺斯不远的伽耶走去。到了那里,他看见一棵菩提树,于是就在地上铺了吉祥草,面向东方盘膝而坐。他双手合十,对天起誓道:“我若不能大彻大悟,宁可粉身碎骨,也不从这个座位上起来。”

据说,王子在那棵菩提树下冥思苦索了49天,终于在某一天晚上,他觉得心里豁然开朗,自以为悟出了正道,决心在世间传播他的教义。摩揭陀国王得知悉达多大彻大悟,便请他在恒河边婆罗捺斯附近的“鹿苑”传教。

从此,35岁的悉达多开始了长达45年的传教生涯。他广罗门徒,上至国王、贵族,下至黎民百姓。有一年返回故乡,他还收了自己年幼的儿子做弟子。弟子们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贤人”。当时,印度人有一个传统信念,认为每隔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就有一个通晓世界真谛的觉悟者即“佛陀”(简称“佛”)降生,把智慧带到人间。于是释迦牟尼的信徒又称他为佛,把他所创立的教义叫做佛教。

释迦牟尼死后,佛教仍因其众多信徒的开拓而被推广。因为这个宗教教人积极处世的方法及道理,容易被一般人所了解接受。它不仅在印度本土日益发展,而且很快地从印度、锡兰,经由缅甸、西藏传播到中国、日本以致整个亚洲,对这些地区的民族文化思想,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如今,佛教已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的信徒现已超过1亿。

印度有许多宗教,近代兴起的毗瑟奴教信徒不少,人人入教都剃光头,在世界各地常可遇到。传说该教创始人毗瑟奴叉称“讫里什那”(意为“漆黑的乌云”).降生于印度北部。他年轻时风流多情,爱捉弄人,据说有一次乘挤奶女工在河中洗澡时,偷去她们的衣服。画像中的他总是吹着箫。浪漫潇洒,身边围着许多情意款款的美丽少女。

讫里什那的死穴在脚跟。有一次猎人误把他当做一只鹿,向其踵部射了致命的一箭。这跟希腊英雄阿基里斯的故事很相似,可能是公元前326年,亚历山大大帝侵入印度后,希腊文化传入的影响。

悲惨的生活总需要希望安慰,痛苦的岁月总需要信仰的指引,也只有如此才可以理解在这个不幸的民族中诞生的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