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菜根谭全书(第三卷)
11845300000002

第2章 对阴险者勿推心 遇高傲者勿多口

“原文”

遇沉沉不语之士,且莫输心;见悻悻自好之人,应该防口。

“译文”

假如你遇到一个表情阴沉沉而不喜欢说话的人,千万不要一下就推心置腹跟他作朋友,假如你遇到一个满脸怒气自以为了不起的人,就要尽量小心谨慎不和他说话。

“解说”

与人交往,察言观行最为重要,“逢人只说三分话,莫要全抛一片心”,未必是把所遇之人全视作心地阴险之歹徒。但其一,也未必没有这种人;其二,即便大多数人是无心无意伤害他人的,但就是在这“无意”之中,常常话语变样,或泄漏隐情,因此无风起浪,贻误大事。故“言拙”为上。

“例解”

小人嫉贤能 商鞅遭车裂

以重用改革派著称的秦孝公死后,太子继位为惠文王,便首先向以他为首的旧贵族的死敌——商鞅下了毒手,将其车裂致死。

商鞅新法直接打击了奴隶主旧势力,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权,因此,从一开始就遭到守旧势力的仇视和顽抗。最初,以甘龙、杜挚为代表的旧贵族公开反对变法,主张“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对此进行了义正辞严的反驳。最后秦孝公表示完全同意商鞅的意见,才结束了这场辩论。

新法颂布后,朝廷内部新旧两种势力的斗争更激烈了。当时议论新法不便执行的人多至千数。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在幕后唆使太子触犯新法,以破坏新法的贯彻。商鞅认为,太子犯法是老师没有教育好,应该给老师处罚,于是下令把这两人一个割掉鼻子,一个脸上刺了字。这样一来,守旧派都不敢再对新法进行阻挠,纷纷改口拥护新法。为了保证新法顺利实行,商鞅还杀了贵族祝欢,并把捕获的七百多个违法乱纪的人押到渭水边上处死。

秦国经过变法,面貌焕然一新,迅速从落后的国家一跃而为“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的强国,出现了“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的局面。商鞅因收复当年秦国失地河西,被封于商等十五邑,号称“商君。”

可是与此同时,变法者的危机也在与日俱增。作为秦国的享用集团和统治力量,宗室贵戚的利益由于变法受到了极大损害,他们的惰性和自由受到前所未有的限制和制裁,不满和怨恨与日俱增。有位叫赵良的学者前去见商鞅,指出他“刑黥太子之师傅,残伤民以峻刑,是积怨畜祸也”,“君又南面而称寡人,日绳秦之贵公子,??公子虔杜门不出,已八年矣;君又杀祝欢,而黥公孙贾”;得罪了这么多贵族要人,尤其是多为太子的宠臣,一旦孝公死去,这些人便会以十倍的疯狂反扑过来,置商君于死地。赵良劝商鞅归还所受封的十五邑,然后敦促孝公实行儒家学说。

商鞅没有接受赵良的建议,但也没有逃过赵良的预言。五个月后,秦孝公死去,太子惠文王与旧贵族马上对商鞅进行反攻倒算,演出了中国历史上报复改革者的一幕丑剧。

狗咬吕洞宾 不识好人心

何进,字遂高,东汉南阳郡宛县(今河南南阳)人。由于他同父异母的妹妹被选入宫中成为贵人,得到汉灵帝的宠爱,何进因而被任命为郎中,不久又升职为虎贲中郎将,出任颖川郡太守。光和三年,何贵人被立为皇后以后,何进又入朝升任侍中、将作大匠、大将军等职。到中平六年,汉灵帝去世,十四岁的皇子刘辩即位,何太后便当朝主持政事。何进与太傅袁隗一起辅助朝政。

何进一向知道宦官被天下人所痛恨,又十分怨恨曾经想谋害自己的宦官、上军校尉蹇硕。原来蹇硕受灵帝遗诏,想先杀掉何进再拥立王贵人所生皇子刘协为帝。但何进入宫吊唁灵帝时,受到朋友潘隐的暗示,急忙出宫,致使蹇硕的计谋没有成功。现在何进掌握了朝政,便暗中筹划杀掉蹇硕。袁绍也一直有杀掉蹇硕的念头,他通过何进所亲近的宾客张津劝何进说:“宦官掌握大权的日子已经很久了,又与长乐太后(灵帝的母亲董太后,住在长乐宫)暗通,获取不正当的利益,大将军您应当另外公正地选拔贤良之士,整顿天下秩序,为国家除去隐患。”何进认为他说得对。由于袁氏世代为朝廷贵宠,为海内人士所归附,而且袁绍素来善于收揽士人,能得到豪杰们的帮助,他的堂弟虎贲中郎将袁术亦崇尚仗义行侠,所以何进对袁氏兄弟都以厚礼相待。

蹇硕也在暗中防备,他给中常侍赵忠等人写密信说:“大将军兄弟执掌国家专断朝政,现在他们要与天下党人谋杀先帝的左右,消灭我们这些人,只是由于我主管着禁兵,因此才犹豫不决。今天我们应马上关闭宫禁旁门,赶紧把他抓起来杀掉!”中常侍郭胜是何进的同郡人,何太后与何进能有今天,也得到过郭胜的有力帮助。他把蹇硕的信拿出来给何进看。何进立即命令黄门令捕杀蹇硕,并把蹇硕的禁兵都收归自己统领。

校尉袁绍又向何进劝说:“昔日窦武想杀宦官而反被他们所害,是由于言语泄漏,而且当时五校尉营的兵士都畏惧宦官。今天将军既有国舅的威严,兄弟又都统领精兵,手下将吏都是英俊名士,乐意为您效力,事情已在掌握之中,这真是上天赞助的好机缘啊!将军为天下除害,名垂后世,不要再迟疑了!”何进也以为如此,便将计策告诉太后,请罢黜宦官,改用士人。何太后不听从,说:“宦官统领禁宫,这是汉家的旧例,不能废去。况且先帝刚去世,我怎能穿戴整齐与士人相对共事呢?”何进不敢违背太后的旨意,他退而想先杀掉宦官中的首恶者。袁绍则认为宦官亲近皇帝,出入宣召号令,今天如果不全部废去,以后一定会成为祸患。而何太后的母亲舞阳君和何进的弟弟何苗却多次收受宦官们的贿赂,知道何进想杀宦官,他们便劝告何太后,为宦官们求情。又说:“大将军擅作主张诛杀左右,这样做会不利于社稷稳定。”太后也觉得事情确实如此。宦官在宫廷有的已长达数十年,封侯贵宠,朝廷内外的势力十分牢固,而何进担当大将军重任才不久,素来畏惧宦官,虽然在外名声很大,而其实凡事往往不能决断,所以此事很久定不下来。

袁绍等人又为何进出谋划策,劝他多召集各地猛将豪杰,让他们带兵到京城威胁太后,何进表示同意。主簿陈琳劝谏阻止说:“谚语说:‘蒙住眼睛捕雀’,这是讥讽人们自欺。试想,捕获一微小的东西尚且不能靠欺骗行事,更何况是国家的大事呢!现在大将军总揽朝政,掌握兵权,想杀掉宦官,就如同用大火炉去烧焦毛发那样容易,只要从速决断,便可成功。如果借助外援,大批军队聚集,兵力强的便会称雄,这正是所谓倒拿着兵器,授人以柄。功业非但不能成功,倒会生出祸乱来呢!”何进听不进去。他先召前将军董卓屯驻在关中的上林苑,又命令府掾王匡从东征发太山郡强弩之士,并召东郡太守桥瑁屯驻城皋,又派武猛都尉丁原火烧孟津,火光照在洛阳城中,各位将士都口称要杀宦官,太后仍然不听从。

何苗则对何进这样说:“我们刚从南阳来到京都时,是何等的贫贱!亏得宦官帮助才有今天的富贵。国家的事情,谈何容易!倒出去的水难以收回,还望兄长三思而后行,现在不如与宦官相和,千万不要轻易举事。”何进听了,更是满腹狐疑,拿不定主意。袁绍怕何进改变主意,便威胁何进说:“和宦官相互仇恨已是事实,形势已经显露,将军您还要等待什么,何不早作决断?”于是,何进命令袁绍任司隶校尉,逢事可先斩后奏;从事中郎王允任河南尹。袁绍命令洛阳富有谋略的武吏督察宦官;敦促董卓等人快速进入京都,准备让他们进兵平乐观。何太后这才恐慌起来,将中常侍小黄门全部罢免,命令他们回归故里;只留何进平时亲近的宦官居守宫中,宦官们都到何进这里来谢罪,任凭发落。何进对他们说:“天下汹汹吵嚷,正是为你们各位忧虑啊!现在董卓的兵马上就到,各位为什么不早早归乡?”袁绍劝何进就在此时决断,何进又不肯听从。

何进谋划诛杀宦官的消息已经有所泄露,宦官们十分惊慌。张让的儿媳妇是何太后的妹妹,张让向儿媳妇叩头说:“老臣服罪,应当与新媳妇同归故里。只是自己觉得受恩累世,现在要远离宫殿,心里恋恋不舍,愿意再进宫当值一次,能够望见太后和陛下的容颜,然后退就沟壑,死也瞑目了!”张让的儿媳妇匆忙去见母亲舞阳君,要她进宫向太后求情,太后又召宦官们入宫当值。

八月,何进在袁绍的催迫下,又进长乐宫见太后,要求把诸常侍以下宦官全部杀掉,另选三署郎官监守宦官庐舍。张让等宦官见何进入宫,早起疑心,派人在外偷听,何进所说的话全被他们知道,于是,张让率领数十名宦官,拿着兵器分别埋伏在嘉德殿门外。等何进出来,张让等人假传太后的诏命,令何进入宫,何进一进门,张让等人就指着他说:“天下混乱,并不只是我们这些人的罪过,先帝在世时,曾经与太后不和,太后差点被废,是我等含泪相救,各出家财千万作为礼物,才使先帝高兴,只是想依托卿的门户。想不到今日将军却要消灭我们这些人的种族,这不是欺人太甚吗?”于是尚方监渠穆拔剑斩杀何进于嘉德殿前。张让等人又伪造诏书,任命樊陵为司隶校尉,少府许相为河南尹。尚书拿到诏书后不免生疑,说:“请大将军出来一起议事。”不料,中黄门把何进的头颅扔给尚书,说:“何进谋反,已被杀掉!”

何进的部将吴匡、张璋以及袁术等人听说何进被害,便开始攻打宫门。张让等宦官劫持太后、天子等人逃奔北宫。袁绍率领兵马杀死了赵忠,捕捉到宦官,无论年少、年长全部斩杀,共杀死宦官二千多人。张让等数十人劫持天子逃到黄河边上。后面追杀急迫,张让等人悲哭着说:“臣等灭绝,天下大乱,惟有陛下自己珍爱了。”全部跳河而死。第二天,公卿百官迎回天子。于是,董卓废掉少帝刘辩,杀死了何太后、舞阳君,何氏家族灭亡,东汉王朝也从此走向衰败和战乱。

误入白虎堂 奸佞害忠良

一天,林冲带着娘子和使女锦儿到庙里烧香还愿。走到一处,看见智深使棒,正在兴头上,林冲便着了迷,立着不走了,却让娘子和锦儿自己去烧香,而他与智深见面并饮酒庆贺久别重逢。

酒正半酣,只见使女锦儿慌忙来叫林冲赶紧去救娘子。原来,林娘子和锦儿走到五岳楼下,撞见当朝太尉高俅螟蛉之子高衙内。高衙内见一美妇,带着几个人上前就来调戏。这时林冲赶到,刚要动手打,见是高衙内,手就放下了,但他怒气未消,一双眼怒视高衙内。鲁智深也带着几十个波皮赶到,要动禅杖,被林冲劝住了,大家各自散了。

高衙内对林娘子好生着迷,未得手,心中闷闷不乐。有个帮闲的叫“乾鸟头”富安的深知高衙内心思,就与高衙内设“调虎离山”之计。

一天陆虞侯特到林冲家探望,并和林冲到樊楼喝酒。喝了八九杯酒,林冲下楼小解,碰上锦儿。锦儿告之娘子现在陆虞侯家。

林冲大吃一惊,三步做一步,跑到陆虞侯家,只见楼门关着,便叫道:“清平世界,如何把我良人妻子关在这里!”又听高衙内说:“娘子,可怜见救俺。”林冲立在楼梯上叫道:“开门”。林娘子听是丈夫声音,只顾来开门。高衙内吃一惊,便开了楼窗,跳墙走了。林冲不见高衙内,便把陆虞侯家打得粉碎,便带着娘子并锦儿回家去了。

高衙内两次不得手,又和陆虞侯商议,两人定计要害林冲,抢夺林娘子。并得到高太尉同意。

一日,林冲和鲁智深同行到阅武坊巷口,见一大汉卖刀,说是祖上留下的一口宝刀。林冲买了这口宝刀后,喝采道:“端的好一把刀!高太尉府中也有一口宝刀,从不给人看。我几番借看,也不肯借。如今我也买了这口宝刀,慢慢与他比试比试。”

次日巳牌时分,只听见门首有两个承局叫道:

“林教头,太尉钧旨,说你买了一口好刀,就叫你将去比看,太尉在府里专等。”两个承局催着林冲穿了衣服,直奔高府。

来到府前,进到厅前,林冲立住了脚。两人说道:“太尉就在里面后堂专等。”转入屏风,到了后堂,也不见太尉,林冲又住了脚。两个又说:“太尉只在里面后堂等你,叫引教头进来。”

又过了两三重门,到一个绿栏杆边,两个又引林冲到堂前,叫林冲少待,他们先进去禀告,就进去了。

林冲拿着刀,立在檐前。见两个一盏茶时不得出来,林冲顿疑,探头入帘看时,只见檐前额上写有“白虎节堂”四个青字。林冲猛醒道:“此乃商议军机大事处,如何敢无故擅入!”

急待转身回去,只见一个人从外面进来。林冲看时,正是高太尉!林冲见了,执刀向前见礼。

太尉喝道:“好哇,林冲!你不经呼唤,安敢进入白虎节堂!你手里拿着刀,莫非来行刺下官?有人对我说,两三日前,你拿刀在府前伺候,必有歹心!”

“不是这样,恩相!”林冲躬身禀道:“刚才有两个承局叫我将刀来此比试。”“承局在哪儿?”“他俩已进堂里了。”

太尉怒道:“胡说,什么承局!胆敢进我府堂,你知法度么?左右,将这厮拿下!”

话未了,旁边耳房里走出20余人把林冲推倒捆绑起来。“你既是禁军教头,连法度都不知!”高太尉大怒道,“因何手执利刃,无故入节堂,欲杀本官?”林冲有口难辩,被左右推下,解入开封府定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