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菜根谭全书(第三卷)
11845300000014

第14章 不夸妍好洁 无丑污之辱

“原文”

有妍必有丑为之对,我不夸妍,谁能丑我?有洁必有污为之仇,我不好洁,谁能污我?

“译文”

大凡人间的事情,有美好的就有丑陋的来作对比,假如我不自夸其德说自己美好,又有谁会讽刺我丑陋呢?大凡世上的东西,有洁净的就有肮脏的,假如我不自赞洁净,有谁能脏污我呢?

“解说”

每个人都有表现自我的欲望。他借助表现自我的办法,来达到与生存环境的平衡。因为,个体人与生存环境的矛盾,反应于心理,就是一种危机意识。他感觉到自己遭受了某种压力,于是,他总是有意无意地想突出自我,以消除心理的紧张。

自夸也是自我表现的一种现象。这是一种偏激的表现欲望。他不是合理地去利用自身的条件,而是将自身的条件夸大,如此,他必然会给自己带来新的矛盾。这是极不利于心理健康的行为。

自夸的行为,将心理的感受虚无化,即是说,他阻止了自己对外界环境的真实把握,而满足于自己给自己创造的一种假象。这样,他由于不能把握自我本性,他的心神就被分散了,因而人体的精气也就不能凝聚。自夸的行为使人体气机浮躁。

“例解”

东施效颦

西施,她是春秋时代的越国人。据说,西施患有心痛病。平时,只要心一病,她就皱眉头,并用手捂着胸口。当她这样走的时候,被邻居看见,觉得她那病美人的模样更加美丽。邻里有个丑女,听人赞美西施,回去也学着在人面前捂胸口皱眉头。可是人们一见她那副怪模样,觉得她比原先丑得更加难以入目,都纷纷躲到一边,不愿看他。丑女只知道西施捂胸口皱眉头好看,却不知道西施这样做为什么好看,所以闹出笑话。

表现自我要顺其自然,是内心情感自然流露,而不是表面动作。

清廉海青天 以民为根本

海瑞被除去应天巡抚之职后,回到海南岛琼山老家,陪着年过古稀的老母过着清贫的生活。

海瑞四岁丧父,靠谢氏抚养成人,他对老母十分孝顺,刚到南平任教谕时,就把谢氏接到任上一起生活。还在淳安任县令时,有一天海瑞买了两斤肉。一下子买两斤肉在海瑞的生活中是少有的。人们很奇怪,经一打听才知道是他为母亲做生日。后来,此事被浙督胡宗宪所知,还笑其寒酸,被当笑话传了出去。但这件小事,正好可以知道海瑞为官是何等清廉,按照旧习,知县为母亲祝寿,是可乘机发一笔大财的。

海瑞在琼山的全部财产仍然是出仕之前的十几亩祖业田,在海瑞手里没增加过半亩地。当时有人告诉海瑞,琼州府一带有人借海瑞名义买田放债,海瑞很生气,他在给琼州府知府的一封信中说:自为官以来,“俸金所入,仅仅足用,余无分文可债可贷,田业止祖余粮一石二斗,外来增一亩一升,有以二事呼瑞进状省,皆作伪也。乞台下一查治之,勿少假货。”

海瑞卸职后不久,老母谢氏就过世了,夫人王氏和儿子也都相继病故。在孤寂中,海瑞度过了16个年头。由于没有俸金收入,生活不济,海瑞经常替人写应酬文章,获取一点薄酬,以补生计之不足。

万历十三年,朱翊钧决定起用海瑞,任命海瑞为南京吏部右侍郎。这时海瑞已72岁了。年纪虽大,但他的刚正廉洁却不减当年。他一到任,就出布告,严禁向新任官员送礼,并把已经送来的礼物一一送回,这样一来就再也没有人敢来送礼了。与此同时,海瑞还明令禁止各衙门向百姓摊派物品。他说,这样一个南京城,要百姓负责供给朝廷的成百上千官员的物品,百姓不是负担太重了吗?因此,他明确规定,除了原先规定必须供应的之外,一分一文也不许多取,否则严惩不贷。

但是,当时明政府官员已十分腐败,贪污成风,海瑞认为要实行朱元璋惩办贪官的律法,禁止贪污。结果引起许多朝官的反对,反诬海瑞是以“清平之世,创闻此不祥之语”。提学御史房寰首起上书,弹劾海瑞,说海瑞本“一介寒生”,却“以圣人自许”,并责问海瑞要把圣上置于何位。

1587年11月,海瑞在南京病故,临死前三日,兵部送来柴薪费多算了七钱银子,海瑞让人给退了回去。所言之事,无一语及私。死后,只有余银十余两。

南京缙绅及百姓,听说海瑞死了,十分悲痛。朱翊钧听到这些事,也很过意不去,下令替海瑞举行隆重葬礼,加封太子少保,谥忠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