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智慧卓著的思想家(1)
11831400000019

第19章 屈原

屈原名平,约于公元前339年左右出生在楚国一个贵族家庭里。据《离骚》和《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和楚王同姓。他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熊通的儿子,被封为“屈”这个地方,后代就以屈为氏。所以从家世渊源来讲,屈原和楚王同一始祖,这个始祖就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颛顼高阳氏。因此,屈原在《离骚》篇首自叙身世时说:“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屈原的贵族出身,使他有机会受到良好的教育,掌握丰富的文化知识,为他的诗歌创作准备了条件。而他和楚王同姓的关系,也培养了他浓厚的宗国感情。

屈原的家乡在现在的湖北省秭归县,这里历史上有许多关于屈原的古迹和传说。秭归在长江三峡附近,三峡是著名的风景秀丽的地方。屈原自小生活在这里,奇幻的风景结合美丽的神话,对他丰富的想像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自春秋以来,楚国在长期独立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楚国地方文化,在宗教、艺术、风俗、习惯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如果我们把中国北方的中原文化称作史官文化的话,那么则可以将楚文化称作巫官文化。史官文化重人事、讲求实际;巫官文化信鬼神、富于想像。其突出表现就是:神话繁荣,信巫鬼,重祭祀。神话和巫术都是用幻想的、超现实的形式反映世界,这对于屈原创作中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有极大的影响;而巫风的盛行,又推动了音乐舞蹈的发展,为屈原综合运用多种艺术形式进行创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到楚怀王时期,楚国政治已渐趋腐败。屈原就是在这时登上楚国的政治舞台的。屈原学识深厚,见闻博宏,熟悉政治情况,善于外交辞令,因此,他20多岁时即为楚国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很得楚怀王信任。“与这同列”的上官大夫嫉贤妒能,向楚怀王进谗言,说屈原为楚王草拟、制订法令时,屈原总是自夸功劳,说“除了我别人是作不出来的”。楚怀王听信谗言,从此就疏远了屈原,并取消了他左徒的官职。

屈原被黜之后,心情十分忧郁,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是屈原一生最重要的作品,在这篇自传体长诗里屈原回顾了自己一生的经历:诗人早年就热爱祖国,汲汲自修,以天下为己任,辅佐楚王进行政治改革。他目击执政的旧贵族势力蒙蔽、左右楚王、败坏朝纲,痛恨他们朋比为奸、荒淫享乐,出卖民族利益,把国家引入绝路的罪恶,因而对时局和国运表现出深切的焦虑与惶恐:“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出昧以险隘。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他明知正道直行,力斥时弊,出言讽谏会招致小人嫉恨而构祸,但为了君国,不惜做出自我牺牲,表现得真诚而执著:“余固知謇謇之患兮,忍而不能舍也。”诗人看到自己的“关政”理想遭到破坏,国运岌岌可危,抑制不住满腔的愤怒,对腐朽的贵族群臣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他宁肯承受迫害,也绝不变态从俗、与世同流:“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然而,一次次的抗争,换来的却是最高统治集团更严厉的迫害。他先被黜放汉北,后被斥逐江南,萍踪浪迹、漂泊四方,前后历经数十年之久,饱经忧患,尝尽人间悲凉。

政治上、生活上的双重折磨,使得他身体一天天虚弱下去,但屈原的爱国之心丝毫没有改变。在《九章》、《招魂》等作品中,诗人表达了对故都、乡土和家国的深情怀念和对祖国山河破碎、国土沦丧的痛惜与愤慨,他虽处江南蛮荒之地,却系念着故乡,希望着返回郢都,返回朝廷,为国效力。

屈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著名诗人。他的作品流传下来的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20多篇。屈原通过《离骚》等第一批“楚辞”作品开创了中国诗歌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时代。在文学创作上,使诗歌从《诗经》以来的四言格调发展为句式灵活多变的“楚辞”体,并在比兴手法以及幻想、夸张、铺排等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屈原成为我国浪漫主义诗歌传统形成和发展的里程碑式的人物,对于后代文人创作的影响相当深远,同时,屈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高贵品质和为追求真理“虽九死犹未悔”的不屈精神,对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以及中国文学的优秀传统的形成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