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菜根谭全书(第二卷)
11830500000035

第35章 当念积累之难 常思倾覆之易

“原文”

问祖宗之德泽,吾身所享者是,当念其积累之难;问子孙之福祉,吾身所贻者是,要思其倾覆之易。

“译文”

假如要问我们的祖先是否给我们留下有恩德,就要看看我们现在生活所享受的程度是否高,假如确实高,那就算祖先所累积下的恩德,我们就要感谢祖先当年留下这些德泽的不易;假如我们要问我们的子孙将来是否能生活幸福,就必须先看看自己给子孙留下的德泽究竟有多少,假如我们给子孙留下的恩惠很少,就要想到子孙势将无法守成而容易使家业衰败。

“解说”

传统是我们必须尊重继承的东西,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文明的所有恩惠,甚至还有我们的存在本身,都以我们乐意承受传统的重负为基础。”由祖上传承下来的基业,稍有不慎,就会毁于一旦,我们必须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那样,维护传统。人类正是这样靠一代一代地积累,一代一代地传递,才得以绵延不绝。

手邱市公寓管理事务,轻易地得到1300 多万元的股份。其子全承奎沾着皇亲国戚的光,用1000块石头作担保获得大邱银行5亿元的贷款去还债,这1000块石头仅值1亿元,但有6家各出1亿元买下这堆石头,目的在于攀上总统的内线。

周赧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84年),燕国大举伐齐。燕军大将乐毅率军所向披靡,连克70余城。齐国只剩下莒(今山东莒县)、即墨两城,面临破国之灾。乐毅用右、前军围莒,以左、后围即墨。此时齐氵昏王被杀,子法章继位于莒,齐国据莒、即墨两城固守,燕军久攻不克,乐毅遂撤军至两城外九里处筑垒,准备与齐军作长期对峙。

即墨被围不久,守将贸然出击,被燕军击杀。任过临淄市掾的田单正在即墨,他有一定的军事指挥才能,且威望很高,即墨军民共推田单为将。即墨地处富饶的胶东,“三里之城,五里之廓”,为齐国的大城邑。为了挽救危局,田单集结士卒7000余人加以整顿、扩充,并整修城堡,动员一切力量作好防御准备,他“坐则强蒉(纺织草器),立则仗锸(锹)”,深得人心。就这样,即墨与莒两城硬是在燕军的包围圈中熬过了三个年头。

公元前279年,十分信任乐毅的燕昭王去世,其子立,即燕惠王。惠王当年还是太子的时候,就对乐毅有成见,田单掌握了这一情况,便派出间谍进入燕国散布谣言,说“齐王已死,燕军还不能攻占齐国的最后两座城堡,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乐毅与燕国的新王有矛盾,他怕自己遭诛而不敢归燕国,以攻齐为名,控制住军队想当齐王,现在齐国的百姓还没有都归顺他,所以乐毅故意慢慢地攻打即墨,以待时机称王。齐国人现在已经不害怕乐毅了,最害怕的是燕国又换其他将领来。”燕王本来就与乐毅有隙,又见乐毅三年没有攻下即墨和莒,早就怀疑乐毅另有图谋,一听到齐人传来的这些流言,便信以为真,立即派将军骑劫取代了乐毅,并召乐毅回国。乐毅明白燕王的用心,自知返国后难免杀身之祸,便投奔了赵国。骑劫一来,乐毅一逃,“燕将士由是愤惋不和。”

骑劫上任,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指挥燕军强攻莒和即墨,仍然不能得手。田单知道骑劫有勇无谋,不足为敌,但即墨被围年久,城内军民人心未定,还不具备反攻的条件,于是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假手燕军来激发齐国军民的斗志。他派人扬言:“呈唯惧燕军之劓(割鼻子)所得齐卒,置之前行,与我战,即墨败矣!”骑劫强攻即墨与莒不下,正想采用恐吓手段来打击齐军的士气,苦于没有什么好的办法,他一听到齐人散布的这个消息,十分高兴,立即命令部下将投降过来的齐军士卒的鼻子全部割掉,又将这些降卒排列在阵前让即墨守军观看。即墨城中的军民看到燕军如此残酷地对待俘虏,人人愤怒不已,坚定了固守城池的决心。田单没有就此罢休,又派间谍四出散布流言,说:“吾惧燕人掘吾城外冢墓,(侮辱)先人,可为寒心!”骑劫闻讯,觉得这办法妙不可言,更可以震撼齐人,打击他们的信心,便又令部下“尽掘冢墓,烧死人”。城中齐人从城头上远远望见燕军这种丧尽天良的暴行,无不痛心疾首,嚎啕大哭,全体军民怒增十倍,人人义愤填膺,一致要求主将立即出城与燕军拼个鱼死网破。田单见状,心中暗喜,知道自己的军队可以杀敌报仇了。田单进而又采取了一系列麻痹燕军的措施:命令精壮士卒伏于城内,而由老弱、妇女登城守备,使燕军以为城中齐军已损失得差不多了,不得不用老弱、妇女来守城;遣使面见骑劫,表示齐军愿意投降;又派人从民间收集了黄金千镒,令即墨富豪悄悄地赠送给燕军将领,请求他们待齐军投降后,“愿无虏掠吾族家”。燕军见即墨即将投降,兴高采烈,个个大喜过望。

“例解”

急功又近利 燕军遭惨败

就在燕军翘首等待齐军出降之际,齐军正在加紧进行战斗准备。田单令部队尽收城中千余头牛,披上一件件画有五彩龙纹的外衣,在牛角上绑上了锋利的尖刀,尾巴上扎着浸透油脂的芦苇,又在城墙根部挖好几十个洞穴。作好一切准备后,田单选择了一个夜间,下令点燃牛尾巴上的芦苇,牛疼痛不已,从洞穴中狂奔而出,直扑燕军营垒,齐军5000多名精壮勇士紧随牛后冲杀。全城的军民都敲打着各种铜器,声音震天动地。尚在睡梦中的燕军将士突然被震耳欲聋的声响惊醒,又看到一团团火球在急速滚来,夹杂着五颜六色,又带着钢刀,搞不清这是何物,不禁张慌失措,纷纷夺路逃命。慌乱中燕军互相践踏,齐军的精兵猛卒又掩杀过来,燕军彻底溃败,骑劫也在混乱中被杀。田单奇袭得手,便纵军乘胜追击,燕军兵败如山倒,一发而不可收拾,所占70余城,悉数被齐军收复。

总裁乱决策 公司走下坡

谁都知道,美国通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是世界最大的汽车公司,生产众多的世界名牌汽车,像卡迪拉克、雪佛莱等。1988年它的销售额为1210.8亿美元,1989年为1269.3亿美元,其资产按世界各国企业资产的多少排序,它可以是第25“国”。

但是,前几年,世界各国的舆论很少提起它。原因是进入80年代以来,通用汽车公司的形象,时而高耸入云,时而跌落深渊,充满了戏剧性。

通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通用汽车公司,是由威廉·C·杜兰特发起成立的。杜兰特原是一个马车制造商。20 世纪初,当他看到汽车工业正在蓬勃兴起时,就于1904年买进了别克汽车公司,并于1908年成立了通用汽车公司。成立后不久即兼并了别克、奥克兰、欧兹莫比尔、卡迪拉克等4个大汽车公司。1916年10月13日,杜兰特将公司改组为通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到1927年“通用”占了上风,市场占有率一跃达到43%,并从此一直保持领先地位。1923年汽车产量占美国汽车总产量的 20.2%,1929年上升到32.3%,战后初期占41.8%,1980 年占46.8%。它所生产的名牌汽车畅销国内外。1980年其名牌汽车在美国汽车市场销售的比重分别为雪佛莱占19.7%,欧兹莫比尔占9.2%,别克占 8.1%,庞蒂克占 7%,卡迪拉克2.4%,根据美国《汽车通讯》报道,“通用”在1989年仍然保持着它的世界最大的汽车产生者的地位。然而,1981 年1月登上通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宝座的罗杰·史密斯,在“通用”推行的“革新”,实际上已把这个全球最大的汽车工业公司推上了衰落的边缘。

史密斯生于1925年7月12 日,是在汽车工业的环境中长大的。他的父亲是一个银行家和实业家,在大萧条中破产。后来重整旗鼓,在底特律一带继续经营。史密斯曾经利用课余,在他父亲的一家金属管道公司工作,后来他父亲担心影响他的学业就把他解雇了。在美海军服兵役结束后,他就学于密西根大学。1949年他得到工商管理学硕士学位,并决定到加利福尔亚去从事航空业。但由于他父亲的建议,他同意向两家最大的汽车工业公司申请工作。福特公司拒绝了他,通用公司则接纳了他。他的工作是作公司的海外业务会计。后来,在6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他都在纽约替通用公司作会计,并赢得了勤奋、细心的好名声。1970年3 月2日,当通用公司宣布一系列人事变动时,史密斯升为财务出纳局长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一年以来,他成为主管公司财务应当说,史密斯的革新在当时的情况下,似乎是无可指责的。那时,美国面临经济大萧条之后最严重的工业衰退,进口货比10年前增加了31倍。美国向日本出口的主要是大豆、玉米、小麦、木材和煤,从日本进口的则是摩托车、钢材、电视机和电子产品,而卡车、轿车又居首位。特别是1973年、1979年两次石油危机后,日本利用世界原油价格的暴涨,向美国出口了一批小型省油汽车。1980年,日本的汽车总产量首次超过了美国。在美国市场上销售的汽车有14以上是日本制造的,而且还有几个日本出口商,其中包括五十铃、马自达、三菱等,只是刚刚开始在美开拓市场。日本这一举动直接威胁了美国的汽车工业,通用公司则首当其冲。1980年,美国三大汽车公司——通用、福特、克莱斯勒的亏损公别为7.625亿、15亿和17亿美元。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史密斯搬进了特底律的公司总部大厦,经过5 个月的努力,终于推出了一种 J型车。这是一项70年代中期就着手的耗资50亿美元的庞大计划的成果。而这一计划旨在生产出一系列新车与本田的最热门的 Accord以及同类的进口车逐一竞争。可是,为了省钱,通用公司的设计者们用其他车的外壳伴作了 J型车的车厢。于是一位汽车评论家便很苛刻地说这种车是低功率、高价格而又过于豪华。顾客们显然接受了这一说法。公司原打算第一年内卖出 100万辆 J型车,结果只卖掉了不足14.这项代价过高的计划打破了公司的贸易差额平衡,仅仅两年之内,公司的长期负债增加到原来的4倍,同时流动资金减少到不足1979年的1 5.J型车计划是一个令人沮丧的惨败,它提醒通用公司再也不能通过投资来摆脱困境了。

于是,史密斯在通用公司开始实施他的“革新”措施。史密斯宣称:他的革新是要创建“世界第一家21世纪的公司”,这是拥有高级技术精英、“不用纸”“、不用灯”的无人操纵的、全部电子化的制造公司。

史密斯大量兼并制造业企业,凡是他认为能制造“21世纪企业”的公司,即使与汽车业无关,财务、生产状况很差的,他也大量吃进。“无论何处的尖端技术,我们发现了,就要买进来。这样才能实现飞跃。”例中,他以50亿美元的高价买下了休斯飞机公司的军用电子和卫星公司等。同时,史密斯又新建和扩建了一批引起人们轰动的企业,如在密歇根州建立了机器人工厂;在底特律建造了代表高技术的“未来工厂”;改组小轿厂生产,建成小轿车生产集团,其规模相当于两个福特汽车公司,等等。总之,在这一点上,史密斯特别舍得花钱。从1981年到1986年,为革新他花了近800亿美元。

时间不长,效果否定了动机。史密斯曾宣称:要使通用汽车在美国的市场占有率达70%。可是,7年之后,却仅占了35%。这是通用半个世纪以来的最低纪录。史密斯开始革新时,通用公司的轿车占有率还有47%,此时却降为35%。通用的开支惊人增长,利润却逐年降低,头3年就下降了35%。特别是如果和两个小兄弟——在美国汽车业占第二和第三的福特和克莱斯勒相比,情况更惨了。以利润占销售额的百分比看,通用从1981年的0.5上升为1986年的2.9,其他两家在同一时期内分别以-2.8和-4.8上升为5.4和6.2.如果以股票价值比较,1981年到1987年,通用从39.75上升为61.5,上升一半多一点;福特从7.65变为76.56,上升约10倍;克莱斯勒从2.5变为22.12,上的副总裁。1981年他55岁时,终于当上了他梦寐以求的董事长。

上任伊始,史密斯严厉地指责了他前任的各种策略、规则,宣布他要把通用汽车公司建成21世纪的领先企业,接着开始了一系列的革新措施。

升8.5倍。更为严重的是,公司与工人的对立日趋严重。史密斯深信,为了与日本人竞争,美国的汽车生产厂家必须降低劳动力成本,因为每小时他们要比日本的丰田和本田平均多付8美元。每生产一辆标准的小型车,日本汽车厂家花在工厂工资上的成本一共比美方少500美元,为了缩小这一差距,通用公司从1978年到1983年已经从国内职工的花名册中裁减了12万名工人,到1987年他又裁员 3.6万人,1988 年裁员4万人,以致罢工、怠工不时发生。

一心好高远 最终陷泥潭

柯维特折扣百货连锁店的创始人福卡夫,从1948 年开始经营某效区一小行李箱店,靠薄利多销的经营原则,1965年其销售额已达7亿美元。福卡夫因此被哈佛大学著名教授MaNai r推崇为全美最伟大的6位企业家之一。然而,几年之后柯维特的经营状况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MaNair不得不收回他对福卡夫的赞誉。

福卡夫最早在父亲的商店里工作,工作中对其父较高利润的价格主张不以为然。他认为,如果每一次交易时,只赚取较少的利润,而使销售量大幅度增长,而最终一定能获得更高的总利润。

按照此主张,福卡夫在曼哈顿岛的一个小巷里独立经营一家店铺,命名为 E。J-。Korvetle(柯维持),起初只经营行李箱,很快又增加了钢笔及照相器材等品种。刚开始营业时,柯维特的所有商品以批发价再加 10美元毛利的价格出售,这在其他商店是绝无仅有的。在这种情况下,柯维持的顾客多了起来,年销售额达100 万美元。1951年底,他将店面迁移到大街,并开设了一家分店,1953年时其销售额已达970万美元。

1950—1960年,是柯维特连锁公司走向辉煌的 10 年,公司销售额由550 万美元增加到1.5亿美元,成为当时美国零售业发展速度最快的公司。1960年初,几乎每隔7个星期便有一家大的分店开业,柯维特因此在美国名声大噪。

柯维特连锁公司以其独特的经营之道在美国掀起了一场“折扣革命”,其所以能够成功主要靠两条:一是薄利多销的经营原则。柯维特连锁店的商品价格比百货商店的价格要低40%,这种低价策略受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的接受和喜爱。二是“精兵简政”的销售方式,柯维特连锁店的营业设施非常简单,没有装饰考究的店面,也没有设备先进的货架。同时,采用顾客自我服务式的销售方法来减少雇员的薪金费用。除此之外,为了增加存货周转率和投资报酬率,柯维特连锁店在供货品种上只提供少数销路最好的产品款式和尺寸,对销路不佳的品种则不断加以削减。由于采取了以上策略,柯维特保持了较低的营业成本,从而保证低价策略得以顺利实施。

关于连锁店规模的扩展问题,柯维特公司的创始人福卡夫有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当同一大都市内有三四家分店时,其广告费、仓储、服务及其他费用可以被共同享用,这样每家分店分摊的费用就很低,同时,也可以通过较多的分店和共同的广告促销来吸引较多的顾客。所以,连锁店的发展应该是集中于某一城市设立若干分店使其饱和,而不是全国各地分散地设立分店。按照这种观念,柯维特公司于1966 年在纽约设有 10家分店;在费城设有5家分店;在华盛顿设有4家分店;在底特律设有3家分店;在圣路易设有2家分店。到1966年,柯维特公司不论从店铺规模上看,还是从销售额上看,都已事实上,到1966年时,柯维特的成长业绩已只是表面的辉煌。1962年至1966年四年间,柯维特公司的店铺数量及销售量增加了三倍,这种过速发展,已使柯维特公司出现了严重的消化不良,各种隐患相继暴露出来。

管理失控。由于连锁的分店的数目增长过快,使福卡夫无法抽出时间去照顾新店,因此,新店的许多关键性决策都未能在福卡夫的指导与控制下制定,特别是当分店拓展到芝加哥、底特律、圣路易时,受地理位置的影响,福卡夫更是无法亲临指挥,也无法与分店保持密切的联系。同时,由于不断地增设分店,分店的经理的人选也是令人头疼的问题,总部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挑选合适的人,因此,管理人才出现严重不足。由于以上原因,除纽约以外,其他各地区的利润额一直在下降。

商品结构失策。柯维特最初以经营电冰箱、相机等硬性商品为主,但是,经不住高额利润的诱感,柯维特也同其他折扣店一样,经营起服装等软性商品和流行性商店。尽管这类商品能获得较好的毛利润,但是,由于缺乏经验,造成大量库存,使柯维特承担了很大损失。

其次,食品类商品也使柯维特颇受困扰。1961年柯维特仅有两家超级市场,但后来一直拓展到22家超市。柯维特连锁公司认为,消费者每周都要有一次大量购买货物的行动,如果在折扣商店旁边设立超级市场,一定能有较多的且稳定的顾客。然而,由于建店时未有统一的、较完善的配送中心作保障,各超市为防止缺货就必须多备货,结果,导致库存增加,周转率降低。再加上来自其他超市的竞争,至1964年,只此一项损失已达1200万美元,柯维特不得不向外求助。

形象错位。自从增加软性商店经营后,柯维特一改过去价格低廉的特色,推出高价位的商品,其价格加成由原来的8%升至1965年的33%,随着商品和服务的升级,柯维特百货折扣连锁店已脱离了“折扣商店”的轨道,踏入传统零售店的行列。由于这种市场定位的改变,使往日那些喜欢讨价还价的顾客掉头而去,柯维特公司因此失去了许多顾客。

由于以上各种原因,至1966年,柯维特的经营状况呈现危机,1965年下半年的销售量虽比上年同期增长10%,但利润盈余却由 1663.4万美元下降到1387.7 万美元。同时,还有许多其他的问题,如赤字已由1965年的112.4万美元增加到1966 年的445.2万美元。在此情况下,1966年9月25日,柯维特折扣百货连锁终于被美国Spa rtans公司合并。尽管Spartans公司1965年仅有3.75亿美元的销售额,而柯维特同年却有 7.19亿美元的销售额,但柯维特还是被比它规模小得多的公司合并了。此后,柯维特的控制权又几度的转移,但不幸的是,这一切都未能使柯维特东山再起。

柯维特无可挽回地衰败了。导致柯维特衰落的原因,既有内在因素,也有外界因素,当然,主要还在于内在因素。通过总结柯维特经营失败的教训。会给同业者带来深刻的启迪:

连锁店的成长速度不能过快。事实上,这个问题绝不仅仅是柯维特一家连锁店的问题。在许多连锁店的发展过程中,都曾犯过同样的错误,有过同样的教训,只不过柯维特公司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其他同业者,最终把自己推向绝境。

一般来讲,连锁店的扩展速度不能过快,因为与独立店相比,连锁店的特点就是店在美国独占鳌头。

人才短缺。连锁经营是一种先进的经营方式,对经营管理人员的要求水准较高。如果成长过程,就会迫使公司降低用人标准,同时也无精力去训练每一管理所需要的人才,因而使每一管理层的人员都无法做好自已的工作,这样,势必造成管理效率不高,或出现管理上的混乱。

沟通脱节。当公司成长过快时,新的店铺越开越多,地理上的涵盖范围越来越大,各分店与公司总部的沟通越来越困难。这时,如果公司有一套较为完善、先进的控制系统,尚还能及时把握各分店的经营动向,对其经营管理施加直接控制,然而,柯维持一直到1960年中期尚无这种应有的管理控制系统,而这时分店的数目却在不断增加,最终必然导致管理失控。

缺乏科学规划,导致新店抢走了老店的顾客。当连锁店成长过速时,致使公司总部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认真分析、考察某一地区市场的需求规模,因而很容易发生在该地区重复上马新店的现象。如果该市场的消费规模没有随分店增加而有所扩大的话,那么,结果只能是新店抢走了老店的生意,在总体效益上并不会有所增加,而且还会由于分店增加,各项费用支出增加而导致效益水平下降。

经营新的商品种类要慎重,不论是传统的零售店,还是连锁店,在扩大其经营范围时,都必须持小心谨慎的态度,不能为追求时尚和高额利润而轻易改变自己现有的商品结构。从理论上讲,每个连锁店采用什么样的商品结构,没有一走之规,而且也确实应随着消费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加以调整,但是,当增加新的营业品种时,必须考虑以下因素:

商品的需求状况。要增加的商品在市场上的需求量是否有一定潜力,并且本店是否有能力去开发这些潜力。

企业的经营能力。从现有的设备、人力、管理经验等方面看,本店是否有能力去经营新增加的商品,并能获得较佳的效益。

竞争者的情况。分析目前该商品的其他供应者的实力,权衡自己是否是其对手。

该商品与本店的市场定位关系。分析要增加的商品种类与企业的市场形象是否和谐,增加后,该商品是否会改变企业原来较成功的市场定位。经过对以上各因素仔细分析,并确定自己有竞争成势时,企业才可考虑增加该商品的经营。

柯维特的教训就在于:在软性商品的经营上毫无经验,而同行业中凯马特折扣连锁店却经验丰富;在食品经营上没有后勤保障,而其他超级市场却有有利的配送系统,柯维特在毫无竞争优势的情况下却贸然闯入这些领域,最终必然会惨遭失败。同时,高价位的软性商店也与柯维特历来的低价形象不符。

不能轻易改变自己的市场定位。一个连锁店的市场定位,决定着该店目标市场规模的大小,一般来讲,商店的商场定位越接近大众化,其目标市场的消费者数量越多,相反,则越小。只有当一个企业觉得自己的市场定位出现偏差,以致达不到应有的经济效益时,才会考虑去改变这种定位。而如果现有的市场定位比较正确,企业已经拥有一些数目可观的特定顾客,就应当保持这种定位,而不可轻易改变,因为培养新的顾客比维持老顾客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同时,企业的市场定位飘忽不定,也有损于企业的整体铺多、摊子大,需要有较强的组织水平的控制能力,如果在成长的能力尚未完全成熟之前,便急于扩充分店,必然导致下列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