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六个为什么”都以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价值取向
经过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这些年的发展,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无论是促进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长,还是切实有效改善民生,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如期实现,都要求我们必须加强文化在引领社会思潮中的积极作用,在全党全社会形成强大的精神凝聚力,在多元化的社会思潮中掌握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基础性的工作就是要在文化建设中把握住社会主义本质,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教育人民和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相结合,把人民自身利益与社会主义发展相结合,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在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营养,用人民听得懂的语言切切实实地让人民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问题,从根本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设计、决策部署等道路发展问题提供群众基础,也为群众深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提供价值理论依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六个为什么”就是顺应这种需要而产生的最新理论成果,不仅实现了理论观念的简明扼要、便于传播践行,而且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深入发展和各项宣传教育活动的深入,这些理论已经在实践中显现出巨大的生命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新胜利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精神支撑。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六个为什么”互相促进、相辅相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六个为什么”不仅在理论基础和价值取向上具有一致性,二者在内涵、实现路径、本质特征等方面也具有一致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基本范畴将传统合理价值观念和人类文明有益成果中的价值理论赋予时代特色和新的诠释,反映了中华儿女长久以来对社会生活最美好的目标理想和价值追求,并影响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制度方方面面的发展。进一步提炼、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更为简明、准确地反映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最新探索成果和价值理念,为回答和丰富“六个为什么”提供了深厚的根基。与此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与“六个为什么”的回答都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和方法,充分挖掘人民群众中的文化潜在价值,积极反映人民心声,实现了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结合,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发展。
总体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六个为什么”二者互相促进、相辅相成,都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发展,二者还都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发展,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求,为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思想共识提供了精神价值支撑,对于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具有积极意义。
2.3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深化“六个为什么”教育
2.3.1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路径和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立足现实,通过多种路径,方能使之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
1.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研究和学习
科学理论的研究和学习是成功实践的前提和先导,对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索与创新,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成效。因此,在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积极组织专家学者开展对“三个倡导”
的新理念和新要求的研究,把“三个倡导”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内在关系讲清讲透,根据“三个倡导”的理念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的研究,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新发展。
并在此基础上,全面掌握不同阶层人民群众的价值需求,加强全体社会成员对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真学习和深度解读,明确当前社会价值共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奠定思想认识基础和提供学术理论支持。
2.发挥党员干部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建党以来,我们党一直同人民保持着血肉联系,党坚强有力,国家人民就稳定安康,党员干部廉洁奉公,人民群众就会信赖拥护。
党员干部作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领导者和组织者,通过他们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式的创造性活动,才能从根本上形成整个社会的良好风气,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才能变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行动。因此,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充分发挥全体党员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教育引导党员自觉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要求,在各个社会领域都树立起坚持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榜样和模范,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汇聚民意、凝聚力量,形成致力于民族复兴的共同意志和精神家园;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形成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形成致力于构建个体价值观与整体价值观高度统一的社会道德体系。
3.营造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舆论环境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环境与人的作用是辩证的,环境对人的性格、对价值观的培育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大力营造有利于每一个人形成正确认同科学价值观的社会舆论环境。在我国现实社会中,营造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舆论环境,首先要确保舆论导向正确,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成果武装人民;其次要深入开展共同理想教育,进一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念;再次要深入开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同时还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努力推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使广大人民群众明确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在全社会利用多种手段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基于“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内心世界,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和思想真正既“顶天”又“立地”,入脑入耳入心,切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化和大众化。
2.3.2挖掘深化“六个为什么”教育中的价值资源
1.挖掘深化“六个为什么”教育中国家层面的价值资源
90多年来,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和振兴而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前景。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依靠的不仅仅是单纯的理论灌输,更为重要的是让人民群众清楚认识到我国经济、政治制度的正确性和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从而真正拥护我国经济、政治、社会制度,形成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产生共同的理性价值认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形式不断完善,政治体制建设迈出新步伐,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国家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然而,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现实社会的一些不正之风和个别党员干部的腐败现象的影响,一些人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某些现象及我国发展中产生的某些问题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容易产生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危机。要挖掘深化“六个为什么”教育中国家层面的价值资源,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清楚地认识到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的正确性和先进性,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客观分析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阶段性问题,并从实践中切身体会党依靠人民历经千辛万苦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伟大胜利,增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自豪感,从而明确我国发展的基本方向和价值目标,更加坚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决心和信心。
2.挖掘深化“六个为什么”教育中社会层面的价值资源
从历史发展来看,社会主义作为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的过渡,汲取了人类文明史上丰硕的优秀成果和美好的价值追求,体现着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和进步的方向。但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曲折发展,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东欧剧变的挫折,再加上资本主义在同社会主义的较量中所表现出来的某些优势,使得一些社会成员常常感到实现共产主义似乎是缥缈和虚无的,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前途信心不足,对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产生怀疑,这是对中国基本国情的不了解,也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知模糊。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符合中国国情,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体现。深化“六个为什么”教育,就是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诠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最新探索和价值追求,帮助人民群众深刻认识,社会主义的生命是人民民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公平正义,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是我国的基本方略,自由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追求,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就是在吸收借鉴包括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在内的人类文明有益成果基础之上形成的。挖掘深化“六个为什么”教育中社会层面的价值资源,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善于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我国具体国情以及人民群众的价值追求相结合,立足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实际,抓住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的认识。
3.挖掘深化“六个为什么”教育中个人层面的价值资源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的思路,尤其在当今日益激烈的国际思想舆论战中掌握主动权和话语权,把全国各族人民群众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形成全社会强大的凝聚力,归根结底是要以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为前提的,离开人民群众,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就没有了主体。
“六个为什么”中包含着广大人民群众密切关注的六个现实问题,这六个现实问题既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要问题,又是和人民根本利益密切相关的重要问题。深化“六个为什么”教育的目的也不仅仅在于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服务社会,同时也要实现有效引导、凝聚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向着共同的国家和社会发展目标迈进,将国家、社会与个体价值目标统一起来,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因此,塑造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既是深化“六个为什么”
教育的目标内容,也为“六个为什么”教育实践提供人力保障。同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依赖于具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精神的全体人民,而如果没有国家的独立繁荣,人民的权利就无法得到保障。只有在深化“六个为什么”教育中善于发掘人民群众中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相一致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引导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在尊重差异的同时扩大社会价值认同,才能发展壮大主流思想意识形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2.3.3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深化“六个为什么”教育
“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六个为什么”紧紧抓住我国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重大现实问题,从时代和国内外形势发展的视角有理有据、深入浅出地解释和回答了人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普遍遇到并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澄清了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一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糊认识,使不同文化水平、认知能力的人们都能够认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念、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深化“六个为什么”教育,既有利于人们全面系统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外延与本质特点,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作用,使人们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念、政治信念和社会理想;又有利于人们深刻理解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加深人们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使人们准确把握时代潮流和社会发展趋势,增强人们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要性和必然性的肯定认知;还有利于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要求,在改革开放的攻坚期、社会转型的关键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找出与实践结合的侧重点奠定理论和现实基础。
因此,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应当而且必须进一步深化“六个为什么”教育。一方面,要抓好科学理论的学习,拓宽理论学习的路径,实现科学理论学习的立体化、全方位发展,加强科学理论的宣传教育,确保科学理论教育具有持续、强化的效应;另一方面,积极引导人们参加广泛的社会实践,借助各种实践工具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深化“六个为什么”教育,潜移默化地使人们将通过理论学习获得的理论知识在工作和生活实践中转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指导和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