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深入发展,民主法治意识日益深入人心。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进程中,要不断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推动法治体制改革,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拓宽人民有序参与国家法治途径,使全社会形成学法知法懂法尊法用法护法的良好风气。
3.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最终要体现和落实在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上,这就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爱国。无产阶级爱国主义作为人类历史上最高类型的爱国主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维护最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摆脱了剥削阶级爱国主义的狭隘性和历史局限性。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爱国主义具体体现为自觉维护民族和国家利益,拥护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敬业。中华民族自古有“敬事而信”、“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的优良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可以根据自身兴趣爱好、能力专长来自主选择职业,在实现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同时,也极大地体现了社会倡导的人文关怀精神,为爱岗敬业提供了基础。弘扬爱岗敬业精神,就要引导公民自觉履行法定义务,增强职业道德操守,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忠于职守,营造全社会爱岗乐业的良好氛围。
诚信。“诚之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信意识是主体内在道德品质的具体表现形式,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诚信意识作为当代公民人际交往最基本的道德准则,不仅是个体的立身之石,更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融入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要不断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弘扬中华民族的诚信美德,切实做到内诚于心、外信于人,逐步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友善。友善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道德的精神。在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抓住机遇,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这不仅要求我们实现对自身、他人的友善,将友善和谐的思想贯穿于人际交往和处理人与社会关系之中,还要求我们全面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对内走仁爱和谐发展之路,对外走求同存异、共同发展之路。
2.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六个为什么”的关系分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逐步产生的对社会生活和行为理想等方面的核心价值目标与总体认识,不仅从国家、社会、公民个人三个层次反映了社会主义基本的社会关系、社会制度等所特有的文化精神和价值理念,还具有鲜明的大众性。它用高度凝练性、简洁性的语言体现国家意志和党的指导思想,是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提升到精神、价值层面的重大理论尝试。
2.2.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回答“六个为什么”提供理论支撑
1.从国家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发展道路的根本目标,从价值层面丰富和完善了“六个为什么”关于发展道路、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等方面的理论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既需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各方面协调科学发展,也需要从精神价值层面为深入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规律及现实问题提供价值依托。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国家层面明确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现实目标,是我们党长期以来围绕社会主义建设进行艰苦卓绝探索的经验总结与价值指向,也符合当代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寻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愿景要求。因此,凝练和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通过彰显国家特色及优越性,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稳定价值评判标准,从而引领经济、政治、文化各领域具体价值观念,以全新的视野不断深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思想建设、组织设计、制度建设、发展部署的认识,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期待,并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这不仅有利于促进人们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价值追求,增进对中国发展模式的理解与认同,也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对“六个为什么”科学内涵的回答和阐发。
2.从社会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的价值追求,为回答“六个为什么”关于指导思想、发展方向等方面的问题提供了根本价值遵循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它与资本主义等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具有本质区别。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从根本上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可以说,“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尤其是随着国际形势日益复杂,一些西方国家利用价值观外交搞颜色革命的斗争渐趋激烈,其实质就是两种制度模式的较量。在这种情况下,鲜明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最简洁易懂的语言表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等社会制度之间在核心价值观层面的本质区别,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的社会制度和实践活动,这既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的科学认识,也是回答“六个为什么”的题中之意。
3.从公民个人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公民价值规范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价值理念的有机统一
历史表明,只有当社会公民形成共同的价值目标和理想信念时,一个国家和民族才能够避免分化混乱,形成团结奋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现在,我国社会转型的加剧以及各种思想文化交相杂陈使人们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为统一认识,“六个为什么”应运而生,其目的就是为了理清广大人民群众对关系党和国家发展前途命运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看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爱国、敬业、诚心、友善”蕴含着社会主义国家公民价值取向的基本目标和道德准则要求,是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追求在公民个人道德行为方面的体现。“六个为什么”教育实践活动离不开广大人民主体,紧密联系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在尊重不同思想差异的同时,找到全体社会成员在价值认同上的最大公约数,将国家形象、社会制度与个体利益有机统一起来,有效增强“六个为什么”理论指导的可操作性。
2.2.2认识“六个为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要求
1.深刻认识“六个为什么”,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创新
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有力的理论依据,而马克思主义不仅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还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道德观思想。历史证明,无论是苏联解体还是东欧剧变,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到空前挫折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人民群众失去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所谓“民主化”、“全人类价值高于一切”等价值观念取代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近代以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及时代特征相结合,取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伟大胜利,并成功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发展的新境界,这体现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为国家社会稳定奠定了理论基础与精神指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之意。
回答“六个为什么”首先就是要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及其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性,使科学抽象的理论通俗易懂,从而更好地抓住群众的心理,自觉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而在回答“六个为什么”过程中,充分挖掘富有实践特性、时代特点、大众特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和培育不断提供活水源头。此外,“六个为什么”
是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的六个重大问题,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认识“六个为什么”
不仅可以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要求,同时还能够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新,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2.深刻认识“六个为什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寻求合理现实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活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发展的本源,脱离或孤立、片面看待这一社会实践,势必混淆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价值理念的正确认识,影响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把握。因此,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立足当代中国实际,把握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深刻认识“六个为什么”,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诠释中国发展模式的丰富内涵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科学性,将关系党和国家发展前途命运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政党制度等重大问题说清说透,回答社会主义实践提出来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才会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使广大人民群众明白中国道路的正确性,促进广大人民群众将个人的理想与国家社会的共同理想、价值追求以及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自觉结合起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彻底性和感召力。与此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只有充分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价值导向和本质属性,才能展现特有的中国气质,并成为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指引,具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3.坚持改革开放,逐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国家、社会和个人价值三者的统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理念
党的十八大报告一个理论亮点,就是指出“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30多年来,我们依靠改革开放取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而在现阶段,实现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关键仍是发展。
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发展才是硬道理。”面对深刻变化的世情、国情,我们必须讲究科学发展,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推动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加快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建设,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和世界影响力,这是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对国家社会理想形态的价值诉求,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抉择。也只有把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系起来,以改革开放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国家富强、政治民主、社会和谐,把自由、平等、公平、法治等理念更加深入到群众意识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之中,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加充分地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共同富裕”、“人民幸福”价值诉求的集中体现,从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2.3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正确认识“六个为什么”相互促进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六个为什么”的理论基础具有内在一致性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特征,这不仅仅由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所决定,也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髓来说,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仅仅是其理论基础,也是其内在要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六个为什么”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从不同角度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与外延。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与集中表达,是这个体系的内核。“六个为什么”是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去谈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化解人们现实思想困惑,帮助人们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因此,无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是“六个为什么”,都是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实践出发而做出的理论创新,都有利于深化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整体认识。而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深化“六个为什么”教育过程中,我们也都需要注意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中富有时代特征的资源,使社会主义价值观与“六个为什么”具有旺盛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