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信仰导航
11817100000032

第32章 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深化(1)

“六个为什么”教育的内化机制和过程

传统教育理念和方式的一个弊端是没有正确处理好社会价值与青年学生个体价值之间的关系,比较忽略青年学生的内在需求,导致理想信念难以被受教育者所内化,难以与大学生自我需求相契合。本章拟对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深化“六个为什么”教育的内化机制和过程进行深入研究。要发挥主流价值观念对大学生的引领作用,把大学生对成功的追求和渴望引导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实践中来,实现主流价值观念与大学生个体价值倾向和理想追求之间的有机统一。增强主流价值观念的吸引力,激发大学生自身的内在动力,强化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意识。

8.1深化“六个为什么”教育的内化机制和过程概述

教育客体自身理想信念形成发展的向度,不仅仅取决于教育环境等外部因素,更取决于教育个体的内在因素。一般条件下,任何外界影响因素都必须通过个体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来实现,受教育者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客观环境因素的影响,而是能动地、创造性地在与外部因素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将一定的社会要求内化为自己的理想信念价值体系。因此,研究和分析如何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深化“六个为什么”教育的内化机制和过程,将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引导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提高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成效。

8.1.1内化机制和过程的涵义

1.“内化”的涵义

“内化”,英文为“internalization”,意思是“成为主观和内在化”。“内化”这一概念最早由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克姆提出,指社会中独立于个人意识的规范体系向个体意识的转化。他认为,内化的基本过程就是从“纪律”到“自主”的发展过程。随后,很多教育家、心理学家如皮亚杰、班杜拉、维果茨、凯尔曼等,都对内化问题进行过多方面的探究。尤其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尔曼关于内化过程三个阶段即服从、同化、内化的论述,对研究内化机制有着重要启示。

我们认为,内化是指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教育、帮助或在其他社会教育因素的作用下,通过心理因素矛盾作用或情感的中介,将社会要求的良好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道德范畴等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和信念。换句话说,内化作为人们思想认识的一次飞跃,就是将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价值体系的过程,是由他律到自律的过程。在内化这个过程中,一直存在着教育者所传授的一定社会理想信念要求和受教育者自身固有的理想信念体系之间的矛盾与运动。正是这一矛盾和运动,推动着理想信念教育内化过程不断向前发展。

具体来说,“六个为什么”教育内化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内化是大学生作为教育客体对社会外部价值体系即“六个为什么”理论思想的消化和吸收,是他们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不断学习和提高的过程。其二,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化主要依赖大学生自身已有认识水平的程度以及其主观能动性发挥的能力,同时还依赖社会环境的好坏程度与教育者的引导、帮助。其三,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深化“六个为什么”教育内化的过程中,“六个为什么”的具体内容随着实践的深入而被赋予了新的涵义。

2.内化机制的涵义

机制原指事物活动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作用。把“机制”这一概念引入“六个为什么”教育内化活动过程的研究中,便意味着从“六个为什么”教育内化活动的整体系统去考察它的活动规律和运行方式,“把其作为有机结合体去考察它为什么能够运行、怎样运行、怎样在其内部各有机组成部分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配合的条件下运行,以及它在运行中间同外部其他事物之间的交互作用的状况”。

不同学者对内化机制有着不同的理解,从社会影响、心理分析或主客体因素等各个侧面对内化机制做了分析和探索,并把内化机制划分为目标机制、动力机制、培育机制、调控机制、固化机制等不同方面,这些对我们研究深化“六个为什么”教育的内化机制和过程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和意义。

8.1.2内化机制和过程的要素

内化机制和过程的要素是教育过程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各要素之间的有效整合及其整体功能的发挥是内化过程运行的起点。按照划分标准不同,内化的要素也可以分为不同种类,例如,按照要素所起作用程度的不同,可将教育要素分为决定性要素、次要性要素;按照要素状态不同,可分为静态要素、动态要素;按照交往实践角色不同,可分为主体、客体、介体、环体,等等。总体来说,内化机制和过程要素在整体上可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加以分析和研究。

第一,从静态方面,根据事物内在发展的矛盾规律和本质,我们把内化机制和过程的要素大致从交往实践认识论的角度予以划分。具体来讲,包括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媒介和教育环体四个基本要素,这四个要素交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深化“六个为什么”教育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化过程。

教育主体,就是指对一定客体实施“六个为什么”教育内化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一般来讲,教育主体既包括从事思想教育的人员,也包括进行思想教育的机构。教育人员主要指那些能够承担组织和实施“六个为什么”教育活动的个人,如教师、家长、政工人员等。教育机构,也就是广义上的教育主体,主要指那些能够承担组织和实施“六个为什么”教育活动的教育群体,各类正式或非正式的组织、团体、机构,如教师队伍、管理队伍、研究咨询机构、学生社团等各种群团组织。无论理想信念教育的人员或者机构,他们自身都需要具备很强的创造性和超越性,与大学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大学生起着主动、积极的教育作用,并能够在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化过程中始终占据主导和支配地位。同时,应当指出,个人和群体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个人离不开群体,群体由个人组成。二者作为内化主体,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标准,共同确定教育目标、监管教育过程。

教育客体,就是指在“六个为什么”教育内化活动中对教育内容予以接受的受动者和指向对象。与教育主体相对应,教育客体同样包括个体和群体两个方面,个体客体是某一个独立的学生,群体客体如班集体、团组织、共产党员群体等等正式或非正式的组织。

此外,有些学者还把教育客体从纵向结构、横向结构和层次结构的角度加以划分,突出其自身的特质。需要指出的是,大学生这一教育客体作为能动性的人,他们虽然在内化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但在接受教育主体施加教育影响的同时,并不完全是被动的,尤其是在当前内化活动中,与教育者平等互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一方面,他们是积极求知的个体,并会主动根据社会要求完善自身知识认识结构,是具有能动性的学习主体;另一方面,他们还具有很强的创造性和开拓性,有着举一反三的能力,对教育内容加以提炼和加工,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

教育媒介,就是指在“六个为什么”教育内化活动中,教育主体用来影响教育客体的信息内容以及把这些信息内容传递给教育客体的物质条件和实践形式。教育媒介作为联结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相互连接的中介因素,不仅承载着特定内容的输出和导入,还要起到连接教育主客体、确保其沟通交流畅通的桥梁作用。具体来说,教育主体作用于大学生这一教育客体的信息内容不仅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还包括党和国家的发展道路、政治制度、政党制度、经济制度、发展方向等各方面的理论知识,以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与各项方针、政策,体现出社会的发展要求和价值选择;而教育信息传递的手段和路径也同样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和完善,注重互联网、多媒体等新介体的有效利用,做到物质介体与精神介体相结合,显性介体与隐性介体相结合,传统介体与现代介体相结合。

教育环体,就是指能够对大学生这一教育客体思想观念形成、发展产生影响与“六个为什么”教育内化活动相关的一切外部自然和社会因素。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众所周知,任何内化活动的开展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离开具体的教育环境,内化活动就会显得空洞乏力。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社会环境变得日益复杂,人们的思想观念也越来越多样化,在这种情况下,要关起门搞内化就会成为无稽之谈。只有把内化活动融入开放发展着的教育环体中,才能更具生命力和实效性。

按照划分标准不同,内化活动的教育环体可分为: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软环境与硬环境;现实环境与虚拟环境等不同方面。总之,大到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氛围和大众传播媒介环境,小到具体单位、学校、社区、家庭,都会对内化活动起到影响作用。因此,要增强内化效果,必须不断建设积极环境、治理消极环境,使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够得到先进文化的熏陶、培育和塑造。

第二,从动态方面,我们还应考虑到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媒介和教育环体四个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过程。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及作用。在“六个为什么”教育内化过程中,教育主客体这对范畴是相对应的,是一对辩证的矛盾关系。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介体将符合社会要求的教育信息输入教育对象即大学生的思想理论系统,他们根据自己的本身需求和接受能力有选择地对教育者传递的信息予以内化,并经过“知、情、意、信、行”之间的转化,最终将教育内容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之中。这个过程是二者相互作用的过程,教育者积极、主动地向受教育者施教,受教育者根据自我具体情况对教育者的施教活动作出特有的反应,在这种“施教——反馈”的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在不断调整,以保障内化效果。

教育主客体与教育媒介之间的关系及作用。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人,教育客体即大学生具有自身固有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意识体系,并具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就决定了他们在感知、记忆、想象外界信息刺激的时候自觉性、自主性很强。

一般来说,当内化内容与大学生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之间具有很高的相容性时,就容易在双向互动中实现特定的内化目标和任务,反之,则容易受到他们的排斥。同时,教育主客体和教育内容之间还需要依靠教育手段和教育载体作为“纽带”,才能构成互动的循环体系。

教育主客体与教育环体之间的关系及作用。“六个为什么”教育的内化活动是一个立体的过程,教育主客体都处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并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种环境要素的影响。

一方面,实现大学生“六个为什么”教育内化活动需要受特定社会环境的制约,任何超越现实的内化活动都不可能得以实现;另一方面,教育环体分别对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发生影响。不仅教育主体对教育内容的选择必须符合特定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国家的意志,教育客体往往在现实社会中会选择并接受那些与现实环境中的社会取向具有较大耦合性的理想信念信息刺激。教育环体对教育主客体双方都产生着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

8.1.3内化机制和过程的作用

内化作为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深化“六个为什么”教育的重要环节,实质上是大学生对外部刺激信息通过认识转化为内部思维的过程,是从“他律”发展到“自律”的过程。内化机制的优化不仅能够保证“六个为什么”理论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目标的实现,而且还是受教育者即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第一,“六个为什么”教育活动的内化是社会和人全面发展的需要。也就是说,内化过程及其机制的优化是符合社会和人自身发展规律的内在体现。在深化“六个为什么”教育实践活动中,一方面,教育目标具有先进性与指导性;另一方面,大学生作为教育对象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人,这种能动性和创造性就决定了他们对社会信息的捕捉不会在自然、自发状态下发展,而会对那些符合自己发展且与自身知识体系结构相似的外界信息刺激产生兴趣和学习渴望,这两者通过内化发生作用,使大学生在满足自我需求的过程中实现从社会意识到个体意识的飞跃。内化不仅满足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发展需要在大学生身上的个体化体现。

第二,通过内化活动所形成的理想信念和情感意志又会反过来影响社会和人自身的发展。“六个为什么”教育活动的内化目标就是帮助大学生明确当今中国要“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继续前进”,提高他们认知水平和是非判断能力,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而每个大学生的思想境界、道德水平和信仰意志都是相对稳定的,因此,这种更为丰富、科学的思想观点和理想信念一经形成,就能够起到持续界定偏离理想信念教育方向、目标的思想与行为,排斥干扰理想信念教育方向、目标的思想与行为的作用,使大学生在长时间内不断明确自己的奋斗方向,确立相应的认知、态度、情感,产生响应行为,对外界事物及影响进行正确的判断,并自觉将个人的价值追求、行为模式统一到社会价值准则、行为规范上来。

总之,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外因是条件,内因才是关键。

现代社会开放复杂多变,社会思潮多元多样多层,大学生思维活跃,迷信盲从少,主体意识强。面对这种状况,如果我们仅仅采用一般性的教化,而没有真正实现“六个为什么”教育在大学生个体思维观念深层面上的内化,就很可能使深化“六个为什么”教育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应该说,教化是手段,而内化才是真正目的。虽然教育者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对受教育者实施教育,大学生也在教育过程中获得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但并不等于说他们的知识水平、理论层次、判断能力就得到了提升。例如,在很多情况下,教育者的说教由于脱离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反而让他们对科学理论产生困惑甚至怀疑的态度。只有通过受教育者即大学生自身对外部刺激信息筛选、过滤、选择、接受,经过他们自身的思想矛盾运动,最终自愿将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作为自己的价值准则,才能真正指导其外在的行为模式。

8.2深化“六个为什么”教育的内化机制和过程分析

8.2.1大学生接受心理分析

1.大学生接受心理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