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纵观历史,我们经受住了2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国内严重的政治风波和考验,尤其在2008年抗击汶川地震、举办北京奥运会、平息达赖集团和西方分裂活动、应对金融危机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中国模式”得到了全国人民及世界各国的高度认同,这些富有时代特征的内容是当下社会发展的反映,更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也更容易被大学生所理解、所认知。因此,深化“六个为什么”教育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更多大学生明白我国现在实行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制度,不是人们主观设定的,而是被我国社会实践所证明了的正确的制度。
2.理想信念教育话语的时代性
理想信念教育话语要依据语境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阶段,国内也正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政治、经济、文化等新的环境、要求和时代的变迁必然引发语言交际活动的改变,而当今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话语在一定程度上还依然滞后于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发展。与此同时,当代“80后”
和“90后”大学生眼界开阔,思维活跃,其话语体系呈现出个性化、多变性、创造性发展的趋势,这就使得政治方向性强、词语更新较慢的理想信念教育话语体系很难完全进入大学生的话语语境之中并适应大学生的话语发展,从而导致一些大学生对理想信念教育的排斥与质疑。因此,增强深化“六个为什么”教育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话语体系的时代性,使之“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就成为理想信念教育的必然要求。首先,从历史文本出发,重新考证、整理、提炼理想信念教育话语体系中固有的科学部分,深刻挖掘、解读、丰富那些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蕴藏着的体现时代价值的理论话语。其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话语要具有时代性,还必须从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活动中汲取新的话语观念、话语形式、话语内容等,推动理想信念教育话语体系的大众化发展。也就是说,要结合大学生实际认识情况,将大学生现实生活中那些能够反映时代主题和时代要求的零散、简单、通俗的话语提炼成为理论性话语,将信息语言、网络语言、社会舆论语言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体系融入理想信念教育话语体系中,使理想信念教育的语言不仅准确,而且更加通俗易懂,丰富多彩,满足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话语需要。
3.理想信念教育方式的时代性
现阶段社会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往往是大学生较为关注的问题,而传统的理想信念教育多通过课堂教学途径,采用劝导式的方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进行理论上阐述,这种方法虽然有其必要性,但运用不当,就容易淡化大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与民主平等意识,使大学生产生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感觉。理想信念教育不仅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还为他们提供了观察、认识和解决当代各种现象和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标准。要使大学生正确把握这些方法和标准,在深化“六个为什么”教育中,在讲授理论的同时,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大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将外部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对社会上的一些热点、疑点、难点问题通过讨论、交流的方式实现明辨事理的结果,并鼓励大学生深入社会,服务社会,在社会生活体验中积累生活经验,用自己亲身观察到的信息事例补充教学内容,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发展丰富理论。
同时,还要注重教学形式上的时代化,尤其是要加强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及信息网络的应用,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的有效资源。
总之,在加强深化“六个为什么”教育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方式时代性进程中,以信息管理的科学性彰显了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时代特性,以大学生为主体的主导性体现了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时代特征,以社会实践的广泛性反映了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时代要求。
5.3.3富于创造性
育的意见》强调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富有创造性是基于对理想信念教育范畴中各种要素的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势的研究作出新的揭示和预见,是为大学生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
1.深化“六个为什么”教育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富有创造性表现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紧密结合现代社会实际,针对大学生理想信念发展新特点,创造性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我国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社会结构、社会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多样化发展,大学生生活环境发生改变,这些新变化客观地、逻辑地对高校深化“六个为什么”教育的理想信念教育提出了创造性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之中寻求创新的源泉,在对理想信念教育进行历史回顾、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实现对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创造性思考,从总体上把握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把握时代脉搏,不断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实践的发展。
其次,树立创新意识,把握理想信念教育现代化手段。理想信念教育的对象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大学生,传统的教育方式已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需要。只有在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拓展新思路,在教育手段上实现新突破,综合运用各种相关学科和现代科技的新成果,在大学生中形成“主动、探究、思考、考证”的新模式,发现问题要有预见性,认识问题要有敏感性,解决问题要有创造性,勤于思考和总结,勇于开拓和创新,善于整合和提炼,才能建立反映时代进步、学生成才发展和理想信念教育新理念的开放性构架。最后,以发展的眼光充分认识教育客体的内在需求变化。通过“80后”、“90后”不同时期大学生在认识“六个为什么”问题上的对比研究,找准不同阶段大学生的政治状况、思想特点和成长规律等方面的时代特征,从而分析出主客体不同要素在深化“六个为什么”教育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所发挥的作用,进而根据形势的要求和大学生思想发展变化的规律,科学选择和运用符合大学生群体多方面、时代性智力认知水平和主体需要的接受方式、内化机制和话语体系,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思想特点和行为状况,以“学生话”讲清楚“大众化”,引导大学生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社会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在弄清楚“六个为什么”问题的过程中树立并坚定科学的理想信念。
这不仅符合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创造性开展“六个为什么”教育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落脚点和关键点之所在。
2.深化“六个为什么”教育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富有创造性还表现在合理满足大学生主导性、选择性的需要,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潜能和创造力
理想信念教育的主客体都是人,出发点和归宿点也都是人,而作为理想信念教育信息的主要承载体,大学生则是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核心要素,合理满足大学生主导性、选择性的需要,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潜能和创造力是理想信念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我们党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明确了新形势下理想信念教育创新的指导思想,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就必须做到:首先,强化大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社会实践、自我批评等各种方式,激发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意识与潜能,拓展大学生多层次、多方面分析问题的角度和方法,引导大学生自觉探求理论问题的积极性以及主动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动性,着眼于大学生自我创新与内化能力的培养,引导他们用发展的观点、系统的思维来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其次,整合各种渠道,从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角度,在“肯定-否定-肯定”的问题逻辑中引发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形成。随着大学生知识总量的增强,其认识、创新能力都在不断提高,他们对知识理论的获取已不仅仅囿于纯粹简单的模仿、重复,其思维活动的独特性、灵活性、丰富性与解决新问题的独特思路和方法具有贯通性、耦合性。
这是因为在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中,他们对课堂中讲授的部分知识已经在高中或者初中阶段就有了一定认知,因此,他们在吸收新知识的同时把目光更多地转向现实问题与理论问题的关联之上,并且更加自觉地用学过的知识去分析探索现实问题产生的缘由与发展动态。在这一过程中,“问题逻辑本身蕴含着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很好方式。要提出问题,就必须积极思考,而提出越来越深刻的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过程”。
“六个为什么”的立足点在于对现实问题的解答,出发点在于用大众化的语言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讲清楚、讲明白、讲透彻,对当前改革开放新时期新阶段一些疑惑和杂音做出通俗易懂、立场鲜明的回应与回答。由此可见,以“六个为什么”
为问题逻辑起点,在深化“六个为什么”教育的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引导大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积极培养和提升他们自身的分析判断力、思维潜力及创造性,就能在更高层次、更大程度上使大学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