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综合生态系统管理法律制度研究(下册)
11808100000030

第30章 综合生态系统管理法律质量评估方法(10)

在要素内容实施性方面,20个要素中, 2个要素(立法宗旨、依据,适用范围、对象)属于经常性适用,实施成效好;7个要素(政策目标与法的一致性,政府和行政机关职能,行政管制, 资源、生态综合管理,遵守和执行,法律责任,其他必要或重要者)属于一般性适用,实施成效较好;10个要素(权利和义务,定义,土地权益保护,共同管护义务,利益相关机构的作用,教育,调研、监测、评价,公众、社区参与,财政投入、市场激励,纠纷处理,)属于经常性适用,实施成效一般;1个要素(区划、规划和计划,)属于一般性适用,实施成效一般。在0~30分的分值段中,得17.1分,评价能力为中。

从总体看,本领域法较好地贯彻了IEM的有关理念:

(1)体现了生态优先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防沙治沙实施办法结合甘肃实际,有针对性地将沙化土地分为封禁保护区、预防保护区、治理利用区,进行分类治理。条例将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划分为核心区、实验区和经营区,确立了保护区必须以管护为主,积极造林,封山育林,不断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水源涵养能力,坚持实行统一规划,科学管理,依法监督,协调发展的原则。

(2)体现了时空范围适度、保护利用结合的原则。防沙治沙办法提出了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以防为主、防治结合,谁开发、谁保护,谁治理、谁受益的政策。祁连山保护区保护条例对进入保护区从事科学研究、旅游及其他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

(3)体现了生态环境共同管护原则。防沙治沙实施办法加大了政府和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能作用和建立行政协调机制,注意调动和发挥各相关责任主体在防沙治沙活动中的共同防治作用。祁连山保护区保护条例确立了保护区必须以管护为主,积极造林,封山育林,不断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水源涵养能力,坚持实行统一规划,科学管理,依法监督,协调发展的原则。明确了政府和行政主管部门及其管理机构的职责和行政协调机制,划分了各管理主体在自然资源保护活动中的共同管护义务。

(4)体现了市场生态双赢理念。防沙治沙实施办法明确要求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和多元筹资管理机制,制定优惠政策和奖励办法,完善了市场激励机制;祁连山保护区保护条例明确规定要建立保护区水源涵养林补偿制度。

(5)体现了主体广泛参与的原则。防沙治沙实施办法规定了各级农牧、水利、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和气象等相关职能部门或机构协同配合做好防沙治沙工作,明确了城镇、村庄、厂矿、部队营区、国防基地、农牧渔场经营区、铁路、公路、水库周围沙化土地治理的单位责任制,形成了相互协作、相互配合、共同治理的联动机制,注意协调各相关责任主体在防沙治沙开发、利用和管理过程中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并对相关开发利用活动作了具体的禁止性规定和限制措施。祁连山保护区保护条例明确了保护区保护站和市、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共同管护以市、县管理为主的体制,体现了IEM管理方式的综合性。

(6)体现了公众参与原则。祁连山保护区保护条例要求在自然资源保护中要关注相关群体利益,为保护区内的居民提供了参与有偿管护自然资源的活动空间。

(7)体现了目标着眼社会和注重长期规划的原则。祁连山保护区保护条例重视整个保护区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及综合生态系统管理规划,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将保护区划分为核心区、试验区和经营区并分别制定管护措施。防沙治沙实施办法特别强调编制规划的重要性和规划的严肃性,规定政府主管部门要依据全国防沙治沙规划,会同有关部门分级编制本行政区域防沙治沙规划。防沙治沙规划未经原批准机关批准,如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

该领域法与IEM理念和原则的要求比对,其不足处:

(1)对有利于防沙治沙和自然保护区保护的伦理、民俗、传统知识和技巧的保存和承继等方面的规定是空白的。

(2)对利益相关机构(组织)特别是科研、技术服务机构的设置和作用表述不够明确。同时,也较少涉及信息传递、培训以及自然资源、生态系统状况的评价内容。

(3)对公民和其他社会组织在防沙治沙、沙化土地治理、自然保护区保护等方面虽做了具体规定,但对妇女在沙化土地治理、自然保护区保护中的地位、作用、权利和义务等没有做出特别规定;

(4)在具体实践中,由于受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防沙治沙中的政府投入、激励机制和可持续利用等制度,贯彻实施效果不很理想。

针对上述不足,对完善该领域法提出以下建议:

(1)要转变观念,树立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理念,遵循自然规律,突出防治重点,落实科学防治措施;

(2)突出共同防治和公众参与,正确处理维护共同利益和保护个体利益的关系,在治理过程中关注沙化地区和自然保护区居住的群众的切身利益;

(3)建立沙化土地治理的评价机制;

(4)进一步突出各级人民政府治理沙化土地的职能,加大治理沙化土地资金的投入,按IEM原则的要求,建立分工明确,职责明晰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和防沙治沙运行机制。

(六)甘肃水资源领域法综合生态系统管理(IEM)能力评价

甘肃省的基本水情是十年九旱,水资源短缺。为了合理开发、利用、配置、节约和保护水资源,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加快依法治水进程,甘肃省制定了一系列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主要是:

(1)1990年7月2日,甘肃省第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了《甘肃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并分别于1997年、2004年对该《办法》进行了修正、修订。《办法》共计59条,对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流域管理机构的法律地位、水资源流域规划、区域规划和专业规划的编制、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水资源配置、节约用水及其法律责任等作了明确的规定。

(2)为了防治洪水,防御、减轻洪涝灾害,维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2002年12月7日甘肃省第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了《甘肃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办法》,并于2004年6月对该办法进行了修正。

(3)为加强水利工程设施的管理保护,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效益,1994年5月31日甘肃省第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甘肃省水利工程设施管理保护条例》,并于1997年5月、2004年6月对其进行了修正。

(4)为加强河道管理,保障防洪安全,降低灾害的破坏程度,充分发挥江河湖泊的综合效益,1993年5月24日甘肃省人民政府颁布了《实施〈河道管理条例〉办法》,并于2004年6月对其进行了修正。该《办法》是甘肃省规范河道管理的主要法规,从实施至今,对于明确政府管理河道职能,加强河道保护、整治与建设,最终实现河道管理的法制化和体系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5)制定了《甘肃省实施防汛条例细则》。

(6)制定了《甘肃省引洮工程移民安置办法》。

(7)制定了《甘肃省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办法》。

(8)为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确保水利工程安全运行,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效益,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颁布了《甘肃省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甘政办发[2004]147号)。

此外,甘肃省还将《甘肃省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条例》、《甘肃省讨赖河流域管理条例》、《甘肃省水文管理条例》、《甘肃省节约用水条例》、《甘肃省河西地区发展节水农业若干规定》等法规列入2003—2007年立法规划。

“甘肃水资源领域法”的评估,选择了《甘肃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和《甘肃省实施〈河道管理条例〉办法》,前者是一部全面规范甘肃省水事活动的地方性法规,比较符合法规评价的各项要素,后者是政府规章,从实施至今,在甘肃省河道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单行规章中比较能够全面体现法规评价要素的一部。对水资源领域法评估的方法是,依据领域法条款归类分析和领域法能力初评表,将领域法IEM能力分为“强”、“中”、“弱”,在0~30分值段中,平均分在20~30为“强”;11~19为“中”;10以下为“弱”。

对照IEM20个法律要素和12项原则归类综合分析,从IEM理念在本领域法中体现程度来看,要素1、8、10、19、20在本领域法有体现,与IEM理念基本相符;要素14在本领域法中有一定体现,与IEM理念在一定程度上相符,但在内容表达方面所反映的内容与IEM原则和要素指标尚有差距;要素2、6、12、16、17在领域法中有涉及,但在内容表达方面所反映的内容与IEM理念比较相符;要素3、4、5、7、9、11、13、15、18有涉及,但在内容表达方面所反映的内容与IEM理念有一定的差距。

在要素的呈现性方面,法律评估的20个要素中,16个要素(立法宗旨、依据,权利和义务,土地权益和保护,政策目标与法的一致性,共同管护义务,政府和行政机关职能,行政管制,教育,调研、监测、评价,公众、社区参与,区划、规划和计划,资源、生态综合管理,财政投入、市场激励,遵守和执行,法律责任,其他)明文有规定;1个要素(适用范围、对象)被地方性法规所指引;3个要素内容(利益相关机构的作用,定义,纠纷处理)被地方法规所支持。在0~30分的分值段中,得26.3 分,评价能力为强。

在要素内容表达性方面,20个要素中,5个要素(立法宗旨、依据,政府和行政机关职能,行政管制,法律责任,其他必要或重要者)覆盖比较全,且所反映的内容与IEM原则和要素指标比较相符;8个要素(权利和义务,政策目标与法的一致性,共同管护义务,调研、监测、评价,区划、规划和计划,资源、生态综合管理,财政投入、市场激励,纠纷处理)覆盖比较全,但所反映的内容与IEM原则和要素指标尚有差距;5个要素(土地权益保护,定义,教育,公众、社区参与,遵守和执行)有涉及,且所反映的内容与IEM原则和要素指标比较相符;2个要素(土地权益保护,利益相关机构的作用)有涉及,但所反映的内容与IEM原则和要素指标尚有差距。在0~30分的分值段中,得16.2 分,评价能力为中。

在要素内容实施性方面,20个要素中, 9个要素(立法宗旨、依据,适用范围、对象,政府和行政机关职能,行政管制,区划、规划和计划,遵守和执行,纠纷处理,法律责任,其他必要或重要者)属于经常性适用,实施成效好;6个要素(权利和义务,定义,政策目标与法的一致性,调研、监测、评价,公众、社区参与,财政投入、市场激励)属于一般性适用,实施成效较好;3个要素(共同管护义务,教育,资源、生态综合管理,)属于经常性适用,实施成效一般;2个要素(土地权益保护,利益相关机构的作用)属于一般性适用,实施成效一般。在0~30分的分值段中,得 22分,评价能力为强。

对照IEM20个法律要素和12项原则,归类综合分析水资源领域法,从整体看,“甘肃水资源领域法”较好地贯彻了IEM的有关理念,在社会主体关于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管理的权利和义务方面进行了重点规定,特别是规定了较多的禁止性条款,政府部门行政职能的规定和行政管制以及对水资源规划、区划、计划的要求都比较严格,对于保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发挥了重要作用:

(1)对不同行政级别、不同行政职能的行政机关在水资源管理方面的职责分别予以规定;

(2)对行政管制手段和程序方面,尤其是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活动中,对有可能造成环境污染或已经造成环境污染的各种管制措施及其实施程序都有明确规定,体现IEM关于人类活动瞻顾生态的要求;

(3)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河道堤防安全和参加防汛抢险的义务,体现了广泛社会主体共同参与的理念;

(4)在水资源规划方面,对于规划的编制主体、报批程序都有明确规定,充分体现了IEM理念关于生态建设要注重长期规划的精神;

(5)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因地制宜,采取措施,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时应当考虑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在水资源不足的地区,应当根据水资源的供给能力确定城镇规模和建设项目、实施跨流域调水;在水资源严重不足、生态恶化的地区,禁止兴建耗水量大的建设项目,采取轮耕、退耕、移民等措施,逐步恢复生态,体现了IEM关于自然资源管理目标着眼社会的理念;

(6)财政投入和市场激励机制相关内容的规范,尤其是关于水资源有偿转让的原则性规定,是《办法》的一大亮点。水权转让作为水资源市场化的产物,尚处于探索阶段,属于前瞻性的规定,对于加快水权转让探索的步伐和规范水权转让的行为具有重要作用,这一规定体现了IEM关于市场和生态双赢的理念;

(7)为了克服水资源管理部门职能交叉重叠,各自为政,部门利益之争,责任相互推诿的弊端,强调了“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水务统一管理,协调关系,逐步推行对水量、水质、水能、水域以及水的供、用、排、回收再利用统一管理体制”,体现了IEM关于生态管理要面向基层的理念。

(8)在权利义务要素的设定上,体现了对河道的充分保护,河道管理范围内以及相关区域、工程的保护是重点;

(9)对农村土地权益的保障和土地质量的保护涉及内容较多,规定整治河道新增可利用土地属国家所有;

(10)对政府和行政机关的职能,行政管制以及规划、区划和计划三方面规定了较多的内容,能够比较全面反映防治土地退化的法规评价要素。

与IEM理念和原则的要求进行对比,水资源领域法仍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需要在今后的修改或制定地方性法规过程中加以补充和完善:第一,在政府和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能上,明确规定了相关行政机关的职能,但没有明确行政机关领导的责任,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办法的执行效能;第二,在制订规划、区划、计划时对IEM所确定的特殊原则考虑不够,尤其是对一项规划可能对水资源、环境产生的风险与损害的保障方面没有明确规定,对水资源规划、区划、计划的后续影响缺乏通盘考量;第三,在农村集体组织、农民自发形成的组织的设置和作用,约定信守、纠纷仲裁方面规定不够全面;第四,河道管理办法关于社会主体开发、利用和管理自然资源的各项规定,比较偏重义务的设定,对权利的设定较少;第五,对妇女在水资源管理中的地位和权利没有规定;第六,对少数民族地区在河道管理、开发利用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享有的权利没有进行单独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