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糊涂学的智慧
11807400000080

第80章 下属无才便是德

一般来说,掌权者笼络、统御部下的主要目的,无非是为己所用,让别人替他出力卖命。所以,大多数上司看重的往往是部下的忠诚。如果重用了一个有野心有才干的部下,将来说不定哪一天自己就会被对方取而代之。这岂不是引狼入室,养虎遗患吗?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越是拙劣的上司,越是嫉贤妒能,重用奴才、庸才。这在历史上不乏其例。

李林甫是唐玄宗时的宰相,此人不学无术,素质十分低劣,然而李林甫却能官运享通,青云直上,久居要职。这除了“关系网”的原因外,主要靠他的政治技术和善于玩异阴谋诡计的手腕。李林甫本人没有什么学识,他最忌恨和害怕的就是文学之士,他最惯用的伎俩是阳奉阴违,嘴特别甜而心特别狠毒,当时的人都说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口蜜腹剑”的成语即出于此。

李林甫本人没有什么才学,识字不甚多,经常读错字写白字,仅能提笔抄录别人写成的奏稿,有时难免闹出些笑话。据说有一次,他在礼部主持考试,有位考生在答卷中用了“杕杜”(孤立高大貌,喻成绩突出)一词,这本是诗经中的一个篇名,李林甫不识“杕”(di,音第。)字,就问手下人“杖杜”是什么意思,被问者俯伏在地不敢回答。李林甫表弟姜度生了个男孩儿,他亲笔写了个祝贺词,其中有“闻有弄麋之庆”的话。“弄麋”一词实际应该是“弄糜”,指生男孩之后,让他玩弄糜这种美玉,以期有好的品德。“弄糜”岂不要效仿麋鹿吗?结果又闹了个大笑话。为此他特别嫉恨那些文学才士,就引荐一些与自己不相上下或不如自己的人进入朝廷来扩充势力。他推荐了一位户部侍郎,叫萧炅,此人不爱读书,学识极差,曾经在中书侍即严挺之面前把“伏腊”读成了“伏猎”。严挺之把此事告诉给宰相张九龄,并说:“朝廷的官员之中怎么能容许有‘伏猎侍郎’呢?这不是要贻笑天下吗?”其实,“弄经宰相”提拔个“伏猎侍郎”正是合情合理的。

为了巩固相应,李林甫采用各种手段把有才能的人都排挤到朝廷之外,由于手段高明,既达到目的又不露痕迹,不仅皇帝毫无察觉,就连被整的人也不知内里情由,有的人还在感念他的恩惠,这正是他的奸狡高于别人的地方。

为了防止别人取代自己担任宰相,李林甫采取了两大措施。一个是想办法杜绝别人通过军功升任为宰相。开元年间,张嘉贞、张说、萧嵩等人都是先任节度使,立了军功后才出将入相的。李林甫对玄宗说:“文士为将带兵,胆怯不敢亲冒矢石,不如用一些寒族、蕃人,蕃人都英勇善战,那些出身寒微的人没有党派援引。对这些人只要施以恩惠,他们就会死心塌地地忠于朝廷。”玄宗觉得很有道理,就专门委托少数民族的将领做边疆大帅。高仙芝、哥舒翰、安禄山等人都是带有重兵的少数民族将领。李林甫以为这些人不认识字,决不可能当上宰相,所以才想出了这一高招。这样就从根本上杜绝了边帅入相的路子,他自己的相位则可长保无虞。其结果是边帅兵权太重,最后酿成了安禄山、史思明的大叛乱。

李林甫巩固相位的另一措施就是大量提拔平庸无能之辈做自己的下属。“目不识丁”的牛仙客被李林甫称为“宰相才”;江湖术士陈希烈被李林甫引荐入相府,他身边任用的文官都是无能之辈,大批奸佞小人被安置在朝廷各要害部门。天宝二年,李林甫兼管科举取士,这一年参加科举的生员数以万计。经筛选,录用六十四人,李林甫的忠实爪牙御史丞张倚的儿子张爽,在考试中“手持试卷,终日不成一字”。居然被选为第一名,令人啼笑皆非。中国有句老话,“女子无才便是德”。而此时倒真应改为“部下无才便是德”了!

天宝六年,唐玄宗想要征集天下的才士,诏命天下精通一艺,有一技之长的人都到京城应选。李林甫最怕文学之士,又害怕一些胆大不听话的文人在策论中揭发他的隐私和罪行。就向玄宗建议,说举人多是些卑贱愚聩的人,恐怕有一些粗俗不堪的语言污秽圣听。应该先让郡县长官精选一次,再由礼部复试,如有名实相符,确有才学的人再行上奏。玄宗同意了他的意见。李林甫派自己的亲信去主持考试。结果天下汇集长安的举子乡贡们全部落第,没有一个人被录用。因为李林甫本来就不想让有才学的人进入朝廷中来,就连杜甫那样的大诗人也无法登第。

历史证明,小才小识的人当政必然不提拔大才大识的人,这也是中国社会中出现许多昏官、庸官、俗官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