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糊涂学的智慧
11807400000072

第72章 权威是巨大的力量

社会是人群的集合,每个人都在孜孜以求,奋力拼搏。但单独的个人力量与整个社会的力量比较起来,如沧海一粟,高山一草,毕竟太小了。要做一番像样的事业,就不能仅仅局限于自身,必须借助第三者的力量,造成一种声势,这是利害成败的决定因素。而借助的第三者,最有力量的恐怕是那些有权有势或名望很高的人了。所以,中国历史上,假托皇权的名义来陷害忠良,排除异己的闹剧、悲剧就层出不穷。

西晋太熙元年(公元290年),惠帝司马衷立妃子贾南风为皇后,史称贾后。贾后多疑强悍,而惠帝软弱笨拙且十分惧内,贾后常常把惠帝撇在一边,伪造皇帝诏书,偷盖宝玺,假托王命,以令诸王,导演了一幕幕同室操戈,乱杀朝臣的丑剧,搞得国无宁日,民不聊生。

永平元年(惠帝即位第二年),贾后为公报私仇,竟私制惠帝诏书,命太监董猛盗用御玺,调楚王司马玮回朝,谎称杨骏太傅图谋篡位,召楚王带兵回朝擒拿反贼。楚王信以为真,奉旨引兵回京。当贾后闻报楚王已兵驻宫门待命时,又突然请惠帝来到中宫,故意危言耸听,诡称太傅杨骏图谋篡位,今已调兵屯之城外,事态危在顷刻,须速令一二内臣带领禁兵,拿下反贼。惠帝不问情由准奏,贾后即命亲兵连夜围住太傅杨骏府第,宣读语书,搜出杨骏,当场刺死,并夷其族3000多人。

杀了杨太傅后,贾后又惧怕太宰司马亮和太保卫瑾势大,终将也是祸害,又闻密探密报,楚王司马玮背后议论过她的短长,恐怕也是祸根。因此,便与奸夫大臣程据密谋除掉三人以消除隐患。程据献计道:“同时除掉此三人,绝非易事,不如利用谎言挑起他们之间的争斗,以坐收渔翁之利。”贾后依计。于是,贾后谎称太宰司马亮、太保卫瑾图谋篡位,贾后背着惠帝,擅自炮制惠帝诏书,大意是说;“太宰亮、太保瑾,将不利于朕,欲为伊霍之事。特诏尔楚王玮,宣联诏书,免亮、瑾官,屯兵宫门,以备不虞。钦此。”

贾后又命太监偷盖了御玺,并连夜将假诏书送往楚王府。楚王司马玮轻信谎言,便要行动。转而又想,太宰、太保拥有兵权,两府若调集军兵对抗,难以得手,谋士献计道:既然是奉旨讨贼,可以改写诏书,先解散两府兵马,然后下手。于是以天子名义,草拟诏书,说:

“太宰司马亮、太保卫瑾,二人潜谋,欲危社稷,今免官回居私第,官属以下,一无所问,各直解散。若不奉诏,军法从事。能率所领,先出降者,封侯受赏,朕不食言。钦此。”

紧接着让公孙宏、李肇等手执“诏书”领兵围住大宰府;另派清河王司马遐和歧盛持“诏书”领兵围住太保府,分别宣读“诏书”,捉拿“反贼”。太宰、太保当场被乱刀砍死,且连累全家老小满门抄斩。

楚王司马玮替贾后杀了太宰和太保,刚刚得胜回府,却又闻报城门张挂了惠帝的新“诏书”,略曰:

“楚王玮擅矫朝旨,杀戮大臣,扰乱天下,罪在不赦。尔众军士,昨已误听伪令,今宜释仗归伍,各就尔职。如再从其令,即以反叛论,钦此。”

楚王司马玮见此“诏书”,如坠五里雾中。

原来,贾后早已设下圈套,俟楚王司马玮按自己炮制的“诏书”除掉“二太”,则来个翻脸不认帐的办法,把罪责推到楚王身上。今见楚王得手,于是将早拟定好的诬陷楚王玮的诏书抄制多份,一面张挂城门,一面差人分送各营宣读。京城内外的楚王部将,见到天子的诏书,不敢不信,为明哲保身,再也不敢轻举妄动,纷纷散去。楚王玮也十分天真,拣出昨日太监送来的诏书,想进宫面君申辩此事。正要出府上路,迎面冲来贾后之堂弟贾模数百兵卒,宜旨拿下楚王玮。

楚王玮以为押解面君自有分辨之时,于是老老实实就擒,从容上路。却没料到贾模把他径直押赴市曹,二话没说,一刀了之,并搜杀三族。

贾后还运用伪造皇旨,假托王命的手法,杀了太子以及太子生母谢妃,夷族王室数千人。这就是西晋年代,宫内各种势力为了政治目的互相倾轧的一段肮脏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