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糊涂学的智慧
11807400000050

第50章 处处受欢迎的“好好先生”

办公室里的是是非非几乎每天都在发生着。你可能是个很有正义感的人,忍不住要挺身而出“匡扶正义”;也可能你是个外向型的人,眼里看不过的事嘴上就要说出来,也可能你是个……

但不管你是什么样的人,奉劝一句,是非不要轻招惹,是非背后麻烦多。甲乙两位平日颇为要好的同事,最近竟然分别在你跟前数落对方的不是,然而两人表面上依然友好。所以,你生怕两面都讲好话,会被认为是两头蛇。其实,除了这点,你更该小心,因为另一个可能性是,甲乙是否在对你试探点什么?

先讲前一种可能。有些人心胸狭窄,十分小气,又善妒,所以因为某些问题,令两人发生心病,是不足为奇的,但表面上又不愿意翻脸,故向较亲近者倾诉心中情,是自然不过之事。

你这个夹心人并不难做,同样冷淡对待两人是妙法,对方发现没有人同情,必然满不是味儿,定会另找“有爱心之人”,那么你就自动“甩身”了。

若发现两人是另有用心,旨在试探你对他俩的喜恶程度,你就该步步为营了。既然对方的动机不良,你亦不必过分慈悲,不妨还以颜色。分别跟他们说:“对不起,我的看法对你们并不重要呀!”这一招,他们必然无功而退。

有人请你做公事上的“和事佬”,你其实有不少应留意的要点。

部门主管们之间,有太多的微妙关系存在,大部分是亦敌亦友的,无论私交如何要好,在老板面前,既然是在竞争之下,他们却是有数不完的斗争。今天,某甲跟某乙像最佳拍档,在办公室成了“铁哥们”,但很有可能几天后,两人却反目变成仇人了。

所以,某些人可能为了某些目标,希望化干戈为玉帛,以方便日后做事,但亲自出面又太唐突,于是便找来“和事佬”。本来帮人家化敌为友,是一件好事。但做好事之余,请做些保护自己的工作,亦即是给自己的行动定一个界线。

例如有人请你做“和事佬”,你不妨只做饭约的陪客,或作为某些聚会的发起人,但不宜将责任全往头上冠,反客为主。你最好是对双方的对与错,均不予置评,更不宜为某人去作解释,告诉他俩“解铃还需系铃人”,你的义务到此为止。

对上司不满、对公司不满,永远大有人在,遇上有同事来诉苦,大指某人有意刁难他,或公司某方面对他不公平,你应该做到既关心同事的利益,又置身事外。

例如,同事与某人有隙,指出对方凡事针对他,甚至误导他。

你或许会很有耐性的听他吐苦水,听他细说端详,但奉劝你只听,不问。尤其是切莫查问事件的前因后果,因为你一旦成了知情者,就被认定是当然的“判官”了,这就大为不妙。

你只须平心静气开导他:“我看某人的心地不差,凡事往好处想,做起事来你会更开心的。”

要是对公司不满,你的立场就比较复杂,站在公司立场是你应该的,站到同事那边,则有害无益。可是,人家来找你,保持缄默实在不礼貌。不妨这样告诉他:“公司的制度不断改进,这次你觉得不公平,或许是新政策的过渡期,你不妨跟上司开心见诚谈一下,但犯不着坚持已见。”轻轻带过才是上策。

一位向来忠心得很,已服务公司多年的同事,突然告辞,惹得众说纷纭,不少同事还千方百计去细问当事人,誓要找出真相。

其实,知道了真相,对你有好处吗?肯定没有,坏处倒有一大堆。例如,你或会无端卷入人事漩涡,晓得行政层的秘密对你的工作态度多少有些影响。还有,你更有可能被列为“某类分子”。

所以,过去的即将过去,不必去追究了;除非这同事向来与你颇投契,自动向你诉衷情,但你亦只宜做个聆听者,万万不要做“播音筒”。

你应该做的是送上诚意的祝福,赠对方一件纪念品,当作纪念你俩的情谊吧!又或者,请对方吃一顿饭,当作饯别。

至于其他同事的行动,大可不必理会,也不必加以批评,这叫独善其身。

你本来就非好管闲事之辈,却偏偏遇上一个爱诉苦的同事,你感到烦不胜烦。

老实说,你一万个不想过问,连听也不愿意,却怕产生不必要的误会,或者有后遗症,所以常常有进退两难之感,却苦于无法摆脱对方。

遇上这种“烦人”,既妨碍工作,又没有好处。所以,你必须想办法杜绝之。

第一,你可以借口较忙,遇上对方单独邀约午膳、下午茶等,一概以“忙得不能抽身”为理由推却。凡想诉苦之人,情绪冲动,你一拖再拖,他肯定没有耐性再等下去,这样,你不是可以溜之大吉了吗?

第二,是“装傻”。一个善解人意的人,永远会是一个好听众。但是如果你凡事听不明白,频频反问对方,又没有好主意,对方等于对牛弹琴,你以为他有什么感受呢?

又或者你显得心不在焉、漠不关心、牛头不对马嘴,对方也一定会无趣而退,另寻可分担苦恼的人,于是,你无疑就脱离苦海了。

在公事繁忙的圈子里,许多不妙情况是无可避免的。例如在一些商务午餐或晚宴上,许多时候就有以下情况发生:甲与乙有心病,见了面互不理睬,但两人与你皆有一定的交情,必然会上前跟你交谈,互道近况的。

在同一时间,两人分别朝你走过来,怎样好呢?

比较理想的做法是,装作看不到两人,低下头去捡杯饮品,或整理衣衫,看谁先走到面前,就跟谁说“你好”。既然两人不和,乙若见到甲正跟你招呼,自然会却步不前。那就能够避免二人与你一起的情形出现了。

好了,当人寒喧完毕,说过“拜拜”之后,请尽速主动找乙,忘记刚才跟甲有关的一切,只与乙尽情闲聊。

更糟的情况是,你发现给你安排的座位,刚好是夹在甲与乙中间。遇到这种情形,你怎样做?你最好先发制人,去找主办者,随便说一个理由,请他替你调一个座位。总之,两方面俱不得罪,或者置身事外为妙。

最近,你发现自己处于十分尴尬的局面:两个同事因私事交恶,互不理睬。而你就成了“两边人”,成为两人争着拉拢的对象。

你本来深明公私分明之理,问题却是两位同事弄得混淆不清,致令你有点不知如何是好。

中庸之法是,让一切保持常态,就当作什么事没有发生过吧。

更清楚一点来说,进行任务时,心里切莫以“这两人不会合拍,由我去做吧”,硬要自己做些不在行的事,令事倍而功半,事情本来应由谁去负责,就让谁去执行吧,以免吃力不讨好,甚至白白惹祸上身。

即使有人不愿意,请提醒他:“这任务一向是你的工作范围,仍由你去处理,效果一定更理想。”

要是对方索性请你代劳,怎么办?不妨表明立场:“我的职责不在此,恐怕对你有害无益,帮帮忙我是愿意的,但重要决策还是由你决定吧!”

左右做人难是个常见的问题。

要“左右做人”时,应当怎样应付。要避免“左右做人”,第一戒是切要避开介入任何冲突的可能性;

第二戒是要避免采取立场;

第三戒是切忌选择可能陷入冲突斗争的地位;

第四戒是切忌做任何事的公证人;

第五戒是即使已陷入左右做人之局,也要想办法使出“缓兵之计”,以图脱身。

问题是,尽管要避免左右做人不时绝无办法,但有时仍然逃避不了。而且从另一个角度看,永远采取立场做“两头蛇”也大概行不通。

如果真要面对现实,非得在左右之间作抉择时,应当怎样应付?

第一,看清楚左边的人是谁,右边的人又是谁。

古语说:“帮理不帮亲”,此言完全不符合做人的技术原则。按照做人的技术,我们应当“帮亲不帮理”才对。帮理不帮亲只是个道德问题,帮亲不帮理才是做人的技术。

你的老婆和别人吵起来,你帮谁!谁有理都用不着问了。除非“帮亲”而这个“亲人”太没道理,因而犯众怒祸延于己,否则会做人的人一定帮亲,因为“亲”是一种长远的利益关系。

第二,看清楚左边的人“高大”,还是右边的人“威猛”。

根据做人的技术原则,我们绝对要向强权屈服。

不向强权屈服当然可敬,但你最多成为烈士,受后人敬仰。你要命还是自顾赔了命博取后人敬仰?不用说,你一定要命,继续做人。

有时也会产生“强权”与“亲”的冲突,那就要看两者中哪一个更有长远的重要性了。譬方说,老婆与老板二老之间,老板虽恶,但老婆既恶且亲,便会占优势了。

左右做人的技术,要点其实只是要你在左右之间作一个选择。做人必需有立场,明乎此,左右做人也许并不太难。

要点只是“怎样作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