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糊涂学的智慧
11807400000016

第16章 要学会自我约束

孔子曾经说过:君子慎独,即真正的君子,要在没有他人监督的情况下,严格地约束自己,不能做出背离礼法及伦常的事来。

人们在独处的时候,更应当学会自持和自制。今天,人们有了越来越大、越多的自由,有了更多的机会和表现自己的空间。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自持和自制便显得尤为重要。

如果我们要明确规定什么是自持和自制,那么,也就是自己给自己立法,并以此来约束自己,提高自己的自持与自制力。古代人之所以要讲究“慎独”,在很多时候,人们往往都是被一些客观的因素和伦理法则所被动地约束。而能在独自一人、无他人在场监督时也自觉地遵守严格的律条,所要求的也就是不仅在公共场合,而且在独处时都能够服从某种伦理观念和法律规范,也更是一种对自我立法的服从,是一种自己对自己的规定。对这种自我立法的服从程序,反映了一个人自制力的大小。

曾国藩说:“故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断无行有不慊于心则馁之时,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不可否认,人生本性是趋利避害,然而人生行为却必须框定在符合仁德礼义的规范之中,一个以仁德品性作为人生修养基础的人,在其人生行为过程中,就应坚守自己的德性操练,诚其意者,只有道德品性修养差的人,才会自欺欺人,闲居时才做不道德的事。对于一个道德品性修养高的人来说,有人无人都一样,始终不断地克制自己的欲望,以至于不做出任何一点违反道德的事。

在孔子的理想人格塑造中,自知、自爱是君子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自知就是知道自己的不足,自爱就是爱护自己的仁德,在人生行为实践中,就外化为慎独。君子自知不足而不骄不躁,君子自爱其身而谨小慎微。君子慎独,就能见仁德于细微之处,制恶欲于无人之境。君子慎独就要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儒学强调“君子慎其独”就是要求人们在其人生行为修养过程中自我磨炼功夫,认识到加强人生自我修养的重要性。人生行为实践的一切得与失、功与过、善与恶、好与坏全在自己。儒学要使人明白的就是:“君子之自行也,敬人而不必见敬,爱人而不必见爱。敬爱人者,己也;见敬爱者,人也。君子必在己者,不必在人者也。”一个道德品性高尚的人的自我行为修养,应在于尊敬他人而不必要求他人的尊敬,亲爱他人而不必非得被他人所爱。尊敬、亲爱他人,是自己的事;被人尊敬、亲爱,是他人的事。要成为一个有高尚道德品性的人只有靠自己的努力,而不依赖于他人,也不显见于他人。正因为人生行为修养是自己的事业,所以,君子慎独便具有完善一个人全部品性的意义。

宋儒程颢说:“君子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诗》曰:‘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君子慎独。”一个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就是在别人看不见的时候,也不去做不道德的事。如《诗经》所说:“相互同处在别人的房间里,君子也不会因为房屋漏而常常感到惭愧。心中无杂念,方能慎重地以德性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一个人只要心中无愧,心怀赤诚,无论身在何处,都无须顾及周围的环境状况。只有心怀私欲的人,才总去担心别人发现自己的不善行为,故而顾虑重重,忧心忡忡。

君子慎独的核心,在于人生行为修养中,坚定自己的内心信念与良心尺度,重在于自己道德意识约束力的增强。因此在儒家们看来,慎独之道,重在养心,使人心能知善知恶。同时见于言行,使言行始终恪守在善道之中。

君子慎其独,历来是儒学倡导为人所应达到的道德行为境界,也是历来仁人君子所极力推崇的一种思想人格。东汉时期,官司至侍御史的雷义,曾经把一个人从死罪中解救出来。这个人后来用二斤黄金感谢雷义的救命之恩,雷义坚决拒收。他就趁雷义不在时,悄悄把二斤黄金投入在雷义家的天花板上。多年以后,雷义修理房子时才发现,这时送黄金的人已经死了,这事自然无人知晓,但当雷义无法将黄金归还送他的人时,雷义就毅然将黄金交给了当地官府。

这种高风亮节之举,是难能可贵的。君子慎独正是从本质上显示出了儒学的“内圣”精神,《吕氏春秋·先己》中说:“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在人生行为修养的整个过程中,君子慎独就在于培养人的自爱思想,在儒学看来,一个人的优秀品质的养成,全在于自己修炼的功夫与自己人生行为修养的实践。美国著名的科学家、政治家和作家富兰克林在青年时代就为自己订立了十几条规则,其中包括节制,即食不过饱、饮酒不醉、沉默寡言、俭朴等等。显然,当我们有了这样一种对自己的约束,并且能够始终如一地去遵守,是对自身修养的一种修炼。

在人生中,一个人真正做到无论在何时何地,都一律用符合一定社会的道德规范来自觉地严格约束自己,这个人就必能自觉地以他人的行为作为自己的人生行为的借鉴,就能注重于扬善避恶,就能始终守身如玉,洁身自好,身正而令行,言行一致。在其人生行为修养过程中,立志于向道德品质高尚的人看齐,自觉地抵制不良行为对自己的伤害。立足“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的人生行为修养使自己最终达到“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人生最高境界,成就“内圣外王”是做人的最高理想人格。尽管这些道理,初看起来像是大道理,但这却是千古不变的做人成事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