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是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聆听一曲美妙的音乐,能调整你的身心节奏,减轻你的劳累和紧张,使你感到轻松愉快;还能宣泄你的感情,使你的情绪得到平衡;更能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在优美的旋律中陶冶你的情操,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科学家研究发现,音乐可以开发右脑,引出α波。每分钟60~70拍的节奏与α脑波正好相一致,是最好的选择。在聆听音乐过程中音乐旋律经耳朵这一听觉感觉器,由传导通路到达大脑,产生情感体验,使形象思维得到锻炼。
保加利亚哲学博士、神经病学家乔治·拉扎诺夫主张用节奏舒缓的音乐来刺激大脑,使音乐的节奏、生理活动中的呼吸和心跳的节奏与信息输入的节奏协调起来,从而达到消除紧张感,集中注意力,增强大脑活力的作用。这种方法,在西方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它可以帮助学生轻松而有效地学习知识。
在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还盛行一种音乐医疗方法。在医疗中心,由健脑设备播放美妙的音乐,其轻快的节奏与人的脉搏、心跳极为和谐,使人消除疲劳,心情愉快。体力劳动者经治疗后会精力充沛,艺术家经治疗后可产生创作灵感。
听右脑音乐,可直接刺激右脑。我们说辨听声音是右脑领域,但这并不意味随便听什么都行。因为,有些声音是由左脑判断的,所以应慎重选择。怎样才能开发右脑的功能呢?在欣赏音乐时,只有打破一些传统的欣赏手法,才能充分地开发右脑的功效。由于“音乐所表达的就是语言不能表达的内容”,因此,我们首先必须放弃用语文来解释音乐内容的习惯。我国的音乐教育界向来有一种观点,认为音乐作品,尤其是交响乐等严肃音乐,就是要表现一些明确的思想内容,听众们在听音乐时也往往去分析音乐要表达的是什么。这实际上动用了左脑的语言机制,抑制右脑的功能,也很难领悟到音乐超语言的实质。其次,我们又必须抛弃音乐作品的逻辑结构去听。大多数作曲家写的音乐作品,为了表现更丰富的情感冲突和更深刻的思想内容,都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曲式结构。按曲式结构欣赏音乐,确能加深对音乐内容的理解,但却无利于右脑功能的开发。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我并不在音乐中寻求逻辑。我全凭直觉(欣赏音乐),对音乐理论一无所知。如果我不能凭本能抓住一部分作品的内在统一,那我就不会喜欢它。”所以我们应该学会放弃一切逻辑与语言的念头,安安静静地听音乐,让自己的情感和直觉神游于音乐之中,这样就能充分开发大脑的创造功能。按这种思路一看,青少年最好每周照这种方法听几次音乐,这是增进智力的一种好方法。切莫小看这种直觉的培养,它实际上代表了东方传统哲学如儒家、道家、佛禅宗等所追求的一种有别于西方传统逻辑的最高思维形式。孔子曾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对于“六十耳顺”这句话,宋朝的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解释道:“声入心通,无所违逆,知之之至,不思而得也。”就是说孔子经过长期的修习实践,做到了凭直觉判断事物,通过耳朵,旋律就直接进入内心,达到了因感于怀而“三月不知肉味”的地步。所以运用这种“耳顺”式的音乐训练法,就能使大脑的思想方式产生巨变,做到“不思而得”。这种“不思而得”的思维方式,更有助于减轻大脑的思考负担,起到保养大脑的功效。
下面介绍的古典音乐一栏,是在充分考虑到对右脑影响的前提下严格挑选出来的。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作为消遣放来听。
如:《月光》德彪西
《G弦上的咏叹调》巴赫
《蓝色的多瑙河》约翰·施特劳斯
《小步舞曲》比捷
《小提琴协奏曲》门德尔松
《春之歌》门德尔松
《幽默曲》德沃夏克
《小狗圆舞曲》肖邦
《夜曲》肖邦
《勃拉姆斯的摇篮曲》勃拉姆斯
《长笛与竖琴协奏曲》莫扎特
《爱的喜悦》马蒂尼
《培尔·金特》早晨组曲格里格
总之,右脑音乐的选择标准是:曲调“优美”、“轻柔”、“明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