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青田石雕迎来第二个繁荣时期。政府组织成立了石雕生产合作社和石雕创作组,进行石雕创作课题研究,培养出了林如奎、周百琦、倪东方、张爱廷等4位国家级的大师和一大批技术骨干,对以后青田石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在人物作品方面,出现了《罗盛教》《东方巨龙》等一批与时代紧密联系的优秀作品。在花卉作品方面,出现了《葡萄山》,作品克服了以往拘谨沉闷的风格,呈现出清新、欢快的格调,为石雕花卉创新开拓了路子。20世纪六七十年代,青田石雕艺术在反映现实生活、表现历史题材等方面作了深入的探索,产生了很多有一定社会影响的优秀作品。观赏品已占据主导地位,青田石雕进入观赏实用品阶段。
改革开放以后,青田石雕的生产经营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极大地激发了石雕艺人的积极性,促进了石雕业的发展。经过不断的探索和提炼,青田石雕登上了数十代艺人梦寐以求的艺术高峰:四枚石雕特种邮票在国内外出版发行,一百多件作品被评为珍品由国家博物馆收藏,五百多件作品在国外亮相,1996年青田被国务院正式命名为“石雕之乡”。青田石雕从早期基本上是实用品逐步演变成当今的观赏品,总体艺术水平在不断提高,逐渐形成了自身鲜明的艺术特色:因材施艺,形象逼真镂雕精细,层次丰富。
近些年来,青田石雕艺人摆脱了以往的禁锢,打开雕刻室的大门,开始从大自然中吸收创作素材,从生活中捕捉艺术灵感,把个人创作思想与历史典故、时代特征、风俗人情融合起来,不断赋予新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生命力。青田石雕创作形成了花卉、山水、动物、人物等多种创作题裁,圆雕、浮雕、线刻、镂雕、镶嵌等多种表现手法。作为青田对外形象宣传的一张“名片”,石雕还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该县推出了“游瓯江山水、赏青田石雕”的旅游品牌,吸引游客慕“石”前来。青田石雕业还衍生出彩石镶嵌、城市园林设计、花岗岩开发等“新兴产业”,产业的“触角”不断延伸。
进人21世纪以来,青田县委、县政府对石雕产业更为重视,把石雕业作为区域特色经济竞争的支柱点,用改革的思路推进石雕文化创新。帮助艺人摆脱了“匠气”,提升文化创作的“灵气”,提高艺人文化水平和石雕的文化品位。该县还推出一系列新举措:批准成立县石雕行业管理办公室;出台行业管理办法;启用国家颁发的“青田石雕”原产地证明商标;对名家新秀创作的石雕艺术品实行专业鉴定;在互联网推介创办石雕研究中心;投资新建青田石雕大型博物馆;集中部分创作人员进行集体创作,加强技术交流,形成浓厚的精心制作氛围。青田县已经兴建全国石雕雕刻石展销中心,吸引福建寿山石、昌化鸡血石、内蒙古巴林石等进入石场交易。
(三)青田石玉与中国印文化
2008年对于中国来说,是值得纪念的一年,这一年北京成功举办了奥运会。而奥运会的会徽也同样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会徽图案,主体图案为红色背景下运动员冲过终点线的形象,又可以解释为一位舞者,可谓传统与创新的成功结合,体育与文化的完美交融。此外,会徽图案是汉字“京”(在汉语里有“首都”的意思),这代表了这座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北京城,这代表了决心举办一届“历史上最好的奥运会”的北京城。“北京奥运会会徽徽宝”以故宫珍藏的“清朝二十五宝”中的乾隆“奉天之宝”为设计制作原型,充分体现了中国印文化的深厚底蕴。
中国的印章艺术,兼具独特而古老的特性,在传统文化里有一席之地。它把书法和雕刻结合起来,兼具实用、欣赏、收藏的价值,是贡献给人类艺术宝库的艺术珍品,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从春秋战国到秦汉,官印、私印取材均以铜、玉为主,到了元明时期,文人以石刻印始,风气盛极一时,石章与书法、绘画相结合,流传至今,被称为石印时代。流光溢彩的名石为中国的石印艺术开辟了一片广阔的天地,其中“青田石”开启了中国印章艺术的新一页。印章古时候被称作玺,是一种凭信工具,同时也是书法与雕刻相结合的一门艺术。青田石在中国印文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最早被引入篆刻艺术殿堂,最受刻家推崇、应用最广泛的印材。
青田石被选用作主流治印,是青田石的石性决定的。由于其石质细腻,脆硬合适,随刀刻画能尽得笔意韵味,使用青田石能集篆刻于一体。两个过程在印家一人手中完成,篆与刻都成了文人学者随心所欲、乐而为之的常事,这就导致了篆刻在实施过程中的革命,篆刻艺术登上了新的高峰。明代篆刻家吴日章认为“石宜青田、质泽理疏、能以书法引乎其间,不受饰、不碍力,而见笔者,石之从志也,所以可贵也。使治印文人雅士,视青田石治印既有治印之美,又有书法之意”。而且青田石既耐温,又致密,有调和柔熨之优点,吃油附色性能无与伦比,既不吸油过量又能使印油印色均匀,印之特别清晰且久不褪色。
元代初年著名文人赵孟頫最早用青田灯光冻石治印。明代文彭偶得青田灯光石数筐,得以施展自篆自刻印章的艺术才华,被后世推崇为印学的鼻祖,“于是冻石之名,始见于世,艳传四方”。篆刻家皆以“贱金不如贵石”。
流传至今的青田石印章珍品中除文彭、何震、吴昌硕等篆刻大家的作品外,还有珍藏于故宫博物院的乾隆皇帝八十大寿的贡品,全套60枚的“宝典福书”和现藏于南京博物馆的民族英雄林则徐的三方青田石印章。这些藏品展示了青田石不但是皇宫御用的珍品、文人雅士的至爱,而且博得历代朝臣、将领的青睐。青田石流传之广,对篆刻艺术贡献之大,确实是其他石材无法比肩的。
青田石在当地被称为“图书石”,石雕称为雕“图书”,石矿称作“图书洞”,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青田石用于治印,作为印材之首在印篆史中的地位。在近代,青田石以其卓越的天然品质,逐渐托起了一个国际性的印学社团“西泠印社”。在《西泠后四家印谱》中有印344方,其中青田石216方,占70%。国画大师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等都十分钟情于青田石,都用青田石治印。当代篆刻家、西泠印社副社长韩天衡对青田石极为推崇,在《我所认识的青田石》一文中这样描述:“以印材论,上品青田石本身即为艺术品……无论质地冻或非冻,石性皆清纯无滓,坚刚清润,柔润脱砂,最适于受刀听命,最宜于宣泄刻家灵性,因此青田石是印人中最中意、最信赖的首选印石。”
(四)青田石的“裂”
在选择收藏青田石的过程中,需要注意防裂、防硬。它的裂纹有两类:
一类是矿石生成过程中形成的自然裂痕(又叫冰裂),因为其年代久远,各种矿物质渗染而形成的细小裂纹。这类格纹对印石的坚固性影响并不大。
另一类裂痕是在采矿、选矿、加工的过程中形成的人工裂痕。在选择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这类裂纹中的通裂与底裂。尤其是出现在印章四面相互连接的部位的通裂,这种通裂稍加外力就容易断裂。有的本来就是石章断裂后重新黏合的次品,更需要小心。检查青田石是否有裂痕的方法是:对于“冻石”,可将石章逆对强光仔细观察;对于普通石章,可以用指甲轻轻刮去石头表面的封蜡,仔细检查。
(五)青田石的养护
青田石的养护要注意防晒、防风、防震、防尘。因为其石质细软温嫩,所以应当避免阳光直射或强光的长时间照射和风吹,以免其变色、变质而出现褪色、裂纹。强烈的震动或者碰撞会造成石头的破损。灰尘多了也会影响石头的自然风韵。所以最好能将青田石放置在印盒或玻璃橱柜里,既方便观赏也利于保养。青田石属于叶蜡石类,石质耐温致密,所以不能用油保养,可以用加温封蜡的方法保存。其方法是加热到一定温度后上蜡,待半凉去除余蜡,等凉透后再用粗麻布一类细加抛光,可增加青田石的光亮度。封护用的蜡要用蜜蜡,石章的光泽才能耐久,印石也更见温润,不宜用一般的蜡烛。用锅子或电吹风加热,温度不必太高,以免石章脱水开裂以至老化变硬。打磨印章可以将细水沙放于玻璃或瓷砖上打磨,让印章的肌理充分凸显出来。打磨出来的印章,形要挺括,手感要润滑。一些自己喜欢的石章,也可以不封蜡,常置手中摩挲,形成的包浆更能见其温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