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克林顿:白宫外的总统
1178700000013

第13章 问题是莫妮卡,笨蛋!

问题是莫妮卡,笨蛋!

难道比尔·克林顿会像卡特那样吗?在任时无法弥补自己的过失,最后不得不面对卸任后的口碑要远好于在职期间的窘境?

“我觉得比尔·克林顿是在步吉米·卡特的后尘,”苏珊·戴维斯说,“他想在卸任后成为一个领袖,一个比他当总统时都更有影响的重要人物。”她不认为丑闻削弱了他的总统荣光——那些丑闻被“夸大了”,她说,“尽管他个人有过失,但你们却是卯足了劲来制造他的丑闻”——然而,政治的最鲜明特征就是限制领导人做出重大改变——不管他多么有才能。她说,她赞赏克林顿卸任后的生活,因为“他原本可以大把大把地赚钱,优哉游哉地打高尔夫球。”但他却没有,“他积极地组织公民行动,热情地号召社会活动,向世人展现了他卓越的领导才能。” 1

蒂姆·沃斯认为,在某种程度上,克林顿最终成熟起来了,他最终认识到“摇滚明星”这一称号确实很愚蠢。有人问沃斯,克林顿总是被人们称为“摇滚明星”,他是否认为吉米·卡特会为此而懊恼,沃斯回答说:“吉米·卡特不会想成为一名摇滚明星的……当你想到吉米·卡特的时候,你想到的是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而这也是比尔·克林顿正学着去做的。” 2

在克林顿总统图书馆开馆典礼上,乔治·麦戈文在介绍克林顿时说,前总统“很有可能在未来几年里成为世界上为减少疾病、贫穷和饥饿做的最多的人。” 3

有些人嘲笑克林顿的名人身份,认为这是做作,会阻碍他取得成绩,而其他人则认为,在沟通全球化的今天,他的名人身份有助于带动数百万人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托尼·科尔贺认为,克林顿是“自前教皇去世以后当今世界上最好认的人”——甚至超过了纳尔逊·曼德拉。4

有些人认为,比起做在职总统,克林顿更适合做卸任后的总统。情况似乎是,他做总统时所犯下的错误和遭受的痛苦反而成了他卸任后取得成就必不可少的因素。彼得·哈特形容克林顿卸任后的生活“让人惊讶”。5

遭受了病痛的折磨,历经了岁月的洗礼,克林顿传奇色彩的巨星气质始终如一,其关键就在于他自身的魅力和知名度。是的,他现在看起来更符合他的年龄,甚至还要更老一点。是的,他已经不再幼稚,但他仍然保留着他自身的个性,这让帕特里克·克雷登在拍摄完电影《文字游戏》之后赞赏不已。他和他妻子以及一名助手一起“玩一个小游戏。我们怎么能忽略掉这点呢?在这个世界上,究竟还有谁比克林顿更适合让我们去采访呢?我们思考了很长时间,排除了一长串的名字。同克林顿比起来,他们都黯然失色,于是,我们意识到,在这个世界上确实没有人比克林顿更适合参演我们的电影了……如果一个房间里有125位世界领导人,其中也包括比尔·克林顿的话,我敢说大多数人会非常高兴地走向比尔·克林顿。”

克雷登还说,如果这个房间里都是好莱坞的当红明星,克林顿甚至能轻而易举地夺走他们的风头。“即便在场的还有波诺、布拉德·皮特、安吉丽娜·朱莉、托尼·布莱尔乃至纳尔逊·曼德拉,也不会有影响……比尔·克林顿的周围有一圈光环……我亲眼看到过,也亲身经历过,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历史会对他很好的原因。” 6

有些人可能会说,克林顿少年时代历经艰辛,虽然他克服了其中的大部分,但这却埋下了他后来失足的隐患。而且,这些克林顿烦扰不已的遗留问题既不能被洗刷掉,也不能被蒙混过去。人们现在夸赞克林顿做总统做的多么优秀,在某种程度上实际上是因为乔治·沃克·布什总统在伊拉克问题上的失败,让人们失望了。

奇怪的是,很多认识并且喜欢比尔·克林顿的人竟得出了同样悲伤的结论:在克林顿白宫生涯中莫妮卡·莱温斯基和弹劾案是不可替代的,而且不论未来的时间里克林顿的功绩多么的令人惊奇,那也只会提升他作为前总统的名声,而不是当总统时的名声。

最后的结果是,比尔·克林顿老到可以作为莫妮卡的父亲。他拥有所有的权力,所以他觉得他可以玩弄她。他的朋友们有的责怪莫妮卡引诱了克林顿,有的说蒂佩尔·戈尔欠揍,甚至还有人指责希拉里对克林顿不够体贴,没有成为他有趣的伴侣,但事实他们都不是很确定。

“前不久我在想,”多恩·休伊特说。“你说如果没有莫妮卡·莱温斯基的话,那些客死在伊拉克的孩子绝对会活到今天的。莫妮卡·莱温斯基改变了世界。没有莫妮卡·莱温斯基,蒂佩尔·戈尔就不会坚持不让她的丈夫与比尔·克林顿一块拉选。如果他们让克林顿帮忙拉选票的话,他们将会赢得南方的另外两个州……我认为莫妮卡比埃及女王克莉奥佩特拉改变世界的程度还要大。” 7

比尔·克林顿的一位朋友和从前的支持者——他现在在奥巴马阵营——带着几分痛苦说,“我真的希望这项工作能很成功。但是你想想,他竟为那样的事情放弃了竞选。如果他在道德上没有有伤风化,公开地……阿尔·戈尔将不会离开他单独竞选,相反,他会和他一起,这样戈尔将竞选成功,我们也将赢得民主党的又一次执政——戈尔总统的任期,世界也将会完全不同。” 8

佩吉·诺南曾为共和党人写过一些非常重要的演讲稿。2006年12月杰拉尔德·福特过世后,诺南在《华尔街日报》上为他写了一篇悼词。悼词中一字一句都像在指责被残留的名誉迷住心窍的比尔·克林顿。“杰拉尔德·福特作为前总统最伟大的一个地方就是他说的很少。他不爱出风头……没有任何迹象让你觉得他迷恋于曾经的名誉。对于历史能否记住他,能否记住他的优秀,他不担心也不发愁,同时也正因为他的这种性格,他不用四处证明他有多么正确……一个花费时间担心他遗留问题的人,他遗留的问题往往就是:他过于在意这些遗留的问题……杰拉尔德·福特为他的国家而奋斗。他不放纵自己的愤怒也不沉迷于自己的欲望。最终,他似乎认为,这样的自我放任是胆小无用的表现——不是真正的男人。” 9

拉里·金比较喜欢比尔·克林顿,他回忆起克林顿担任阿肯色州州长的那些日子时说,那时他有一档广播节目,“凌晨两点的时候,我们正在节目中讨论一个问题,他把电话打了进来,当时我说,‘州长,请问您在深夜两点打电话来有什么事情?’他说:‘没什么大事,不用担心。’人们觉得他是一个有缺陷的人,我却认为他恰好就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如果他没有这个缺陷的话,他将可以比肩杰弗逊、华盛顿以及林肯。”金和很多人一样,对克林顿抱着一样的希望:“历史将会对比尔·克林顿非常好。”

如果历史学家可以设法与他同桌面谈的话,那结果就更显然了。“他不像卡特那样安静,”金恰如其分地说,“你或许对比尔·克林顿极为不满。但让你和他在屋子里单独相处五分钟之后,你就会喜欢上他。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像他那样的政治人物。” 10

卢·苏斯曼是一名非常重要的民主党人士,他曾为克里的竞选活动做资金结算,目前站在奥巴马的阵营。苏斯曼认为,克林顿卸任后所做的一切最终是没什么意义的。让后代人阅读的历史书关注的还是克林顿当总统时的事情,不会记录他去了多少次非洲,抱过多少个婴儿,在克林顿全球倡议(CGI)大会上募集了多少个亿。真正重要的还是他作为总统时做了什么没做什么。“他的遗留问题将是他的道德问题,”说到这儿,苏斯曼感到很沮丧,他补充说道:“他怎么能沾染一个白宫实习生呢?他本不该陷入这样的绯闻。由此可见,他完全缺挖乏判断力和自制力。” 11

希拉里又一次为她丈夫的罪过付出了代价:“我觉得希拉里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女人,”一位在民主党高层工作的人士说,“但……如果她是总统候选人我就自杀。” 12

鲍勃·克利福德是比尔·克林顿的另一位支持者,现已转向支持巴拉克·奥巴马。他在谈到前总统时说:“他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人,像体育界的拳王穆罕默德·阿里或全垒打王巴里·邦兹一样。” 13

这里提到的全垒打王巴里·邦兹,倘若他没有打上那个先是真实后又经渲染的星号——被指控服用类固醇激素——的话,他的本垒打记录仍将会继续保持下去。比尔·克林顿虽然被“指控”遭到了弹劾,但他的残留问题也同样打上了星号。(安德鲁·乔纳森和比尔·克林顿是美国历史上仅有的两位遭弹劾的总统,都是被众议院弹劾后由参议院宣判无罪。)

里昂·帕内塔说,“很显然,克林顿总统第二任期里发生的事情给他取得的很多成绩抹上了阴影,我认为这并不奇怪……如果不是他在第二任期中发生的事情,他可能会成为最伟大的总统之一。” 14伊莱恩·卡玛克称克林顿是“一个被中断的总统”。自1996年他隆重当选总统后,他利用他的政治资本,修改授权计划,改善社会安全和医疗卫生,改革退休金制度。这些都是民主党人才会做的事情,其性质就像共和党人去开辟中国市场。克林顿“错失了成为富兰克林·罗斯福的真正继承人的机会”,最后他“不得不使用他所有的政治资本来挽救他的总统位子,不让它被弹劾掉。”最终结果是,他本来获得了“一个非常有前途的第二任期,却完全被他弄丢了”。15

有人问历史学家道格拉斯·布林克利,将来克林顿讣告的第一句是否就是莱温斯基和弹劾案。他回答说,如果不出现在第一句,那么就会在第一段中——不管将来克林顿取得多大的成就。16

注 释

1. Susan Davis, Interview with author, November 22, 2006.

2. Tim Wirth, Interview with author, November 7, 2006.

3. George McGovern, Interview with author, November 1, 2006.

4. Tony Coelho, Interview with author, September 5, 2006.

5. Peter Hart, Interview with author, September 7, 2006.

6. Patrick Creadon, Interview with author, October 31, 2006.

7. Don Hewitt, Interview with author, September 7, 2006; Simon Rosenberg, Interview with author, January 26, 2007; Patricia Calhoun, Interview with author, June 23, 2006; Rocky Anderson, Interview with author, October 20, 2006.

8. Interview; source wishes to remain anonymous.

9. Peggy Noonan, “Ford Without Tears,” WSJ, December 30, 2006.

10. Larry King, Interview with author, October 28, 2006.

11. Lou Susman, Interview with author, May 30, 2006.

12. Interview; source wishes to remain anonymous.

13. Bob Clifford, Interview with author, June 6, 2006.

14. Leon Panetta, Interview with author, October 17, 2006.

15. Elaine Kamarck, Interview with author, October 10, 2006.

16. Douglas Brinkley, Interview with author, September 14,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