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孔子智慧讲堂
11766100000050

第50章 因势用人才算高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而爱人,使民以时。

——《论语·学而》

孔子说:“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应做到严肃认真的对待各项工作,坚守信用,节省开支,爱护有才能的人,顺应农时役使百姓,不影响他们生产。”

孔子认为为政之道,在于用人,由此他提出了用人的主张。在古代,国家的治乱关键在于国君,国君首要的是用人。用人得当,方法正确,国家就会大治。反之,国家就会大乱。不管是治理国家,还是开公司,办企业,其实管理的精神、根源、内容和步骤都是相似的。

古人云:治大国如烹小鲜。作为经营人,要想让自己的企业红红火火,有几个基本的条件:第一,敬事而信,就是做到严肃认真的对待各项工作,守信用,这在每个企业中都是通用的原则,你不认真对待工作,怎么赚钱啊,不守信用,赚谁的钱啊。第二,节用而爱人,这也是“老调重弹”了,就是节约开支,爱惜人才。现在的企业,在“节流”方面都做得很好,经营人绝对是会把一分钱掰两半花的,不会存在浪费的现象。至于爱惜人才,经营管理强调“以人为本”,“人才才是企业最大的财富”,只要是人才,在企业中都能得到重用,也会有比较好的待遇。对于如何用人,曹操有一句话:“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代表了三国领袖的用人思想。曹操所说的“道”的内容,既包括以情感人,以义动人,也包括了用人中的理性和科学精神。

孔子主张,役使百姓的时候注意顺应农时,不影响他们的生产。现实的意义,“使民以时”就是用人时应该把握时间,把握大势,也就是因势用人的意思。这从军事思想方面来讲包括很多,所以孙子兵法讲时讲势,也有讲用势之道。在因势用人这方面,汉高祖刘邦可谓是做到了极致。

刘邦用人学问中最独到的一点是,他通常能根据不同的时期与形势采取不同的用人策略。这从他对韩信的态度和使用上可以清楚地看出来。

当势力薄弱时,卑躬屈膝。韩信初到汉营时还属无名小卒,刘邦看不起他。但当他听萧何说韩信是一个大将之才,可以帮助他打天下时,马上放下了汉王的架子,筑了一个高台,举行隆重典礼,毕恭毕敬地拜韩信为大将,并向全军宣布:“凡我汉军将士,今后俱由大将军节制,如有藐视大将军、违令不从者,尽可按军法从事,先斩后奏。”刘邦这那种谦恭卑顺的样子,令全军上下莫名其妙。

当形势不利时,慷慨让步。汉高祖四年,刘邦在成皋战场失利,急需把韩信、彭越等部队调来支援正面战场。不料此时已攻占齐地的韩信派使者来,要求刘邦封他为“假王”,以镇守齐国。刘邦大怒道:“怪不得几次调他一直按兵不动,原来是想自己称王!”这时正在一旁的张良、陈平赶紧用脚踢了他一下。刘邦恍然大悟,急忙改变口气对韩信的使者说:“大丈夫平定诸侯,做王就该做真王,为何要做假王呢?”于是派张良为特使正式封韩信为齐王。韩信受封后,果然高高兴兴地率兵来参加正面战场作战。刘邦用人有八个特点:知人善任、不拘一格、招降纳叛、不计前嫌、坦诚相待、用人不疑、论功行赏、暗中控制。总而言之,刘邦是懂得领导艺术的,具备一个领导人的素质。

当功成名就后,心狠手辣。刘邦称帝后,大封自己的同姓子弟为王,同时认为那些在战争年代封的异姓王公居功自傲、藐视皇帝。刘邦决定先拿韩信开刀,除掉异姓王。高祖六年,刘邦宣称巡游云梦泽,约定在陈地会晤诸侯。当韩信奉命到来时,刘邦以有人告他谋反为由令武士将其拿下。当韩信申辩时,刘邦厉声说:“有人告你谋反,你敢抵赖吗?”把韩信押回洛阳后,因查无实据,刘邦便把他降为淮阴侯,软禁在京城。吕后洞悉刘邦的心意,在一次刘邦出京时把韩信诱到长乐宫杀掉了。

刘邦在历史上无疑是独树一帜的——他不像曹操、李世民那样文韬武略兼而有之,身先士卒,垂范天下;也不像康熙、朱棣那样借助龙脉相承,挟先人之余威而君临天下——他所凭借的只是一门因势用人的用人术。他把用人权谋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与运用,能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处境遭遇来确定自己的用人策略。

清朝著名商人胡雪岩也是一个擅长因势用人的典范。

胡雪岩在用人上颇有裁缝量体裁衣的细心。他经营钱庄“知人善任,所有号友皆是少年能干,精于会计者”。办胡庆余堂药店,重金聘请长期从事药业经营,熟悉药材业务,又懂得经营管理的行家担任阿大(经理);聘请熟悉药材产地,生产季节和质量真伪优劣的人当阿二(协理),作为阿大的副手,负责进货业务;还选取熟悉财务的人担任总账房。

以上三种人被列为头档雇员,称“先生”,他们能写会算,懂业务,善经营,属于穿长衫的“白领”,一切待遇从优。先生以下是被称为“师傅”的二档雇员,他们略懂药物知识,会切药、熬药、制药,实践经验丰富,是穿短衣在工场劳动的“蓝领工作者”,工资待遇低于先生。师傅以下是末档帮工,是临时雇来的,主要从事搓丸药等简单的劳动,计件付酬。由于分工明确,职位相称,酬劳合理,胡雪岩的钱庄、药号运转灵活,相互协调。

刘邦有句经典之言:“运筹帷幄,我不如张良;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韩信;筹集粮草银饷,我不如萧何。而他们都被我所用,这就是我得天下的原因。”此外,胡雪岩在经营管理中非常善于用人之长,客观待人。《胡庆余堂:中药文化国宝》一书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一年,胡庆余堂负责进货的“阿二”千里迢迢到东北采购大批药材。可当他风尘仆仆地回到杭州后,药号“阿大”见人参质量不如往年,价格却比过去高,就埋怨阿二不会办事。阿二以质次价高是因为边境有战事之故而据理力争,两人一直吵到胡雪岩处。

胡雪岩了解情况后,留他们吃饭,并特意向阿二敬酒,感谢他万里奔波,在货源短缺的困难时期为胡庆余堂采购到大量紧俏的药品。用这些话打动阿大的心,让他也向阿二敬酒,两人一笑泯怨怒。

饭后,胡雪岩吩咐阿大:“古人云,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商事如同战事,应当用人不疑。以后凡采购的价格、数量和质量,就由阿二负责。”阿大怕这样做有了两个阿大会坏了店规,胡雪岩说:“我们就叫阿二为‘进货阿大’。”从此,胡庆余堂便有了两个“阿大”,两位阿大各司其职,把生意做得更红火了。

一个企业是否兴旺发达,老板的眼光——见人、用人的标准起着决定性作用。领导者要灵活机动,这是在用人策略上的“时”。当然,领导者在用人的时候在道德上也要知道“时”,比如部下生重病,你不去慰问,反责备他不来上班,这就是不“爱人”、“使民不以时”了,“使民以时”是用人要在时间上恰到好处,这是道德的修养,也是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