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孔子智慧讲堂
11766100000049

第49章 做人绝对不可犯的四大错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子罕》

孔子绝对不犯四种毛病,不凭空臆测,不死板教条,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

人生处世需要克服的四种心理问题——凭空臆测,绝对肯定,固执己见,自以为是。这四种问题在每一个人身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孔子竟然可以绝对不犯,真令人敬而仰之。

对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如果不能及时地认识并克服这几个问题,那么落得孤家寡人、山穷水尽的下场就是自然的了,甚至因此而身败名裂、身首异处也不足为奇了。总的说来,这四种心理阴影都是人生境界不通达的表现,都没有实现人与人,人与物之间彼此的理解与尊重,从而陷入相互间的隔阂乃至发生冲突。

凭空臆测,也叫任意猜疑,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说的多疑病。三国时期的曹操就是此一类的代表人物,人皆称之“一代奸雄”。他经常犯“多疑”的毛病,曾经因为多疑,杀过朋友,杀过同事,杀过下属。

曹操刺杀董卓未遂, 改装逃走,至中牟县被擒。公堂上,曹用言语打动县令陈官,使陈弃官一同逃走。行至成皋,遇曹父之故友吕伯奢,盛邀曹、陈至庄中款待。曹闻得磨刀霍霍,误为吕存心加害,便杀死吕氏全家,焚庄逃走。我们熟知的:“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即出自此事。

我们常讲谣言害死人,一点不错。谣言一方面是别有用心的人捏造出来,用来害人的,另一方面还来自于自己对手下的随意猜测和误解。如果你对手下很信任,从不怀疑,那么别人说什么谣言也不重要,反而能坚定你用人的信心;但如果你本身就摇摆不定,对人持怀疑之心,那么谣言的出现不是正中你下怀吗?

中国有句古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话实在是过来人的经验之谈。真正英雄人物的成功,是不可能建立在患得患失、防人疑人、不重用他人的基础上的。正如古话所说: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人们常把心比作人的精髓,其实做人就是经营心态,心理是成败的基本因素。

另有一些人做事死板教条,不通权变。做事有规律可循当然最好,但不是所有的规律都能够适用于全世界。有句话叫: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面对瞬息万变,百般流转的大千世界,如果还是死板教条一根筋,不通权变,不懂审时度势,因势利导的话,那必然陷入人生存困境之中,处处碰壁。

赵括和马谡头脑聪慧,能把先人传下的兵法阵式背个滚瓜烂熟,但是行动上却是教条主义者,不懂得灵活运用,依势而治。结果一个是长平战败,二十万将士被坑杀;一个是失守街亭,毁了西蜀,自己也弄得个身首异处。

我们经常说:“不撞南墙不回头,不到黄河不死人”。有的人,即使撞了南墙,也不回头。

有句名言说:自私、自傲、猜忌、冷漠是心灵的“毒蘑菇”,经常把心晒晒太阳吧!有一天,东郭先生派了三个弟子到襄阳去。当东郭先生送他们到路口时,说道:“从这儿往南走,全是畅通的大道,你们沿着这条道路走就对了,别走岔路啊!”

这三个弟子分别是左野、焦苕和南宫无忌,他们三个人向南走了50多里时,却遇上了一条大河,横在老师指示的正前方。他们左右观察了一下,发现沿河走半里左右,便有一座桥可行。

这时,南宫无忌说:“那儿有座桥,我们从那儿过河吧!”但是左野这时却皱着眉头说:“这怎么行?老师要我们一直往南走啊!我们怎么能走弯路呢?这不过是个水流罢了,没什么可怕的。”说完之后,三个人互相扶持,一起涉河而过,由于水流相当湍急,好几次他们都险些葬身河底。虽然全身都湿透了,但也总算安全地过河了。

他们继续赶路,又往南走了100多里时,再次遇上了阻碍。这回他们遇到了一堵墙,挡住了前进的道路。这次,南宫无忌不再听其他两个人的意见了,他坚持地说:“我们还是绕道走吧!”

但是左野和焦苕却固执地说:“不行,我们要遵循老师的教导,绝不违背。因为我们一定能无往而不胜。”

于是,焦苕和左野朝着墙撞去,只听见“砰”的一声,两个人猛烈地撞倒在地上。南宫无忌恼怒地说:“才多走半里路而已,你们干吗不考虑呢?”东野说:“不,我就算死在这里也不后悔,与其违背师命而苟且偷生,不如因为遵从师命而死!”

焦苕也附和地说:“我也是。如果违背老师的话,就是背叛者。”

两个人话一说完,便相互搀扶,奋力地往墙撞了上去,南宫无忌想挡也挡不住,于是他们两个人就这么撞死在墙上了。

所以说,“教条主义”要不得,不懂得变通的人,只能像这两个“撞南墙”的人一样,落得个悲惨的下场。

还有些人固执己见,只喜欢听好话,喜欢那些俯首帖耳的人。这就很可怕了。因为一味生活在自己想象的小圈子里,一味维护自己的利益而不知进退,必然将自己与外在的世界隔绝开来,甚至对立起来。那样的后果很难想象。对自己而言,成就的是狂妄无知、自高自大;对国家而言,则是以天下为一己之私,成就的往往是暴君、贪官污吏。刚愎自用与固执己见是愚蠢无知的鲜明标志。王阳明有句名言:"去山中贼易,去心中贼难"。一个人如果自以为是,就不会承认自己有错,这种人即使永远错下去也不知悔改。

中国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位国王,刚愎自用,不喜欢反对意见。所以为了拒绝老百姓的不同看法,干脆不许人们在大街上交谈,弄得老百姓只好彼此对眼神。这在史书上叫:“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意思是说防备老百姓的意见比抗洪抢险还重要!

最后我们谈一下那些自以为是的人。孔子反对的是那些一心只为自己、自尊自大、自以为是、自私自利、沽名钓誉的行为和思想。一个人如果始终以自己为中心的话,那就很难理解和尊重别人,体贴万物自然,那就必然会犯前面三者的错误。在如此急功近利的情绪下,人们往往会不择手段,于是弄虚作假、沽名钓誉之类的把戏便会层出不穷了。因此,孔子在这里谈不要太自我化的问题,就是说要克服以自为我中心的思想,防止由此造成的自私狭隘、偏激固执等错误倾向。

不凭空臆测,不死板教条,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对照一下,这“四毋”,你自己,做到了哪些呢?我们要能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基本上就能避免重复犯人生中的大错了,也就能不断进步,乃至成功了。纵观当今社会,总有人“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有几分才气,恃才旷物,睥睨一切!看谁都不顺眼,看谁都想骂几句!这样的人,实在是“井底之蛙”,不知天高地厚,与这种人计较,反而跌了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