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孔子智慧讲堂
11766100000035

第35章 亲君子远小人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阳货》

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君子与小人自古以来就是评价人类的标准。孔子不喜欢巧言令色的人,认为这种人不是君子。但是,两千年过后,在我们身边,仍不乏其人。

孔子对“巧言令色”的斥责,在《论语》中就出现过三次,另外两次分别为:“不知其仁,焉用佞?”(《公冶长》),“乡原德之贼”。(《阳货》)曾子说:“胁肩谄笑,病于夏畦。”意思是说:耸起两个肩头,做出一副讨好人的笑脸,这真比顶着盛夏的毒日头在菜地里干活还要令人难受啊!

孔子还说过:“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孔子提倡人们正直、坦率、诚实,不要口是心非、表里不一。这符合孔子培养健康人格的基本要求。这种思想千古以来一直有它规谏的价值,对那些人前一套,人后一套的人,有很强的针对性。

然而,在历史上,这种巧言令色,胁肩谄笑的人却不因为圣人的鄙弃而减少。他们虽无仁德,难成正果,但却有的是用武之地,古代昏君之旁必伴有“花言巧语,八面玲珑”的奸臣,这种人不仅是孔子所说的“鲜矣仁”,小到贪图富贵,收贿赂,把重权,进谗言,结奸党, 大到扰乱朝纲,祸国殃民,使国危而天下乱。

春秋时期,齐国人竖刁在少年时进宫侍候齐桓公,深得齐桓公的宠爱。在桓公身边,他处处留心观察桓公的生活习性和内心活动,不久就把桓公的各种嗜好摸得一清二楚。于是他事事投其好、满足其欲、迎其欢,使桓公非常满意。桓公常在众人面前夸赞竖刁,天长日久,他也就成了桓公日常生活中不可须臾离开的人物了。

竖刁深知桓公有两大嗜好,一是喜食美味、奇味;二是喜好女色。于是,竖刁就着力从这两方面下手,投桓公之所好以取悦于他。宫中有一个叫易牙的人,为人奸诈,精于烹调之技。竖刁就设法与他结为朋友。易牙也深羡竖刁显赫之势,不久两人遂成莫逆之交。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

——(宋)欧阳修

有一天,竖刁向桓公举荐了易牙,桓公听说他很擅长烹调,就问易牙:“我对人间的鸟、兽、虫、鱼都吃腻了,只是没吃过人肉,不知人肉的味道如何?”这本是桓公的一句戏言,可是言者无心,闻者有意,易牙便把这件事牢记在心,回到家里他把自己的儿子烹杀了。

几天后的一次午膳上,桓公吃到了一盘嫩如乳羊、鲜美无比、从没吃过的菜。当桓公知道这是易牙儿子的肉时,虽然心里感到很恶心,但又觉得:易牙杀子是为了自己,可见他爱我胜于爱他的亲骨肉啊。桓公同时也觉得推荐易牙的竖刁确有识人之才,此后,桓公不仅宠信易牙,他对竖刁也更是恩宠有加了。

贤相管仲病危时,齐桓公去看望他,并请教说:“仲父病了,请问您有什么事要嘱咐我吗?”管仲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就对齐桓公说:“我希望你离易牙、竖刁、常之巫、卫公子这伙人远一些,千万不要接近他们。”

齐桓公听了他这“临终遗言”,十分不理解地说:“易牙煮了自己儿子的肉来孝敬我,说明他爱我胜过爱他的儿子,难道这还不值得信任吗?”管仲说:“人没有不爱自己儿子的,如果他对儿子很残忍,对自己的主人怎么能好?”人臣之谊,宜直言正论,非苟阿意顺指。

—— (宋)司马光

齐桓公说:“竖刁阉割自己来侍奉我,他爱我胜过爱自己的身体,难道还能怀疑他吗?”管仲说:“人没有不爱惜自己的身体,狠心毁坏自己身体的人,对君主又怎么能好呢?”

齐桓公又说:“常之巫能断定人的死期,能治疗我的顽固病症,难道不能相信他吗?”管仲说:“死生由命,顽症是身体上的毛病,不去掌握自己的命数守住自己的根本,却依靠常之巫来维系自己的健康,人就因此而为所欲为了!”

齐桓公说:“卫公子侍奉我已十五年了,为了我,父亲死了他都没去奔丧,说明他爱我胜过爱自己的父母,这样的人还不应该信任吗?”管仲说:“人最亲的莫过于父母,他对父母尚且如此无情,又何况对其他人呢!”

齐桓公听了他的这一番话,觉得十分有道理,说:“好,一切照您的话办。”管仲死后,齐桓公驱逐了这四个人。过了三年,桓公说:“仲父的话太过分了吧!此四人有益而无害于国。”于是又把他们召回朝廷。

次年,桓公病了。常之巫利用自己的巫术造谣说:“桓公将在某日死去。”易牙、竖刁、常之巫勾结起来作乱,他们把桓公的宫门堵塞住,不准任何人进去,在宫外筑起三丈高的墙,断绝他的饮食,把他活活饿死。齐桓公临死时流着泪说:“唉!我今天得到了这样的下场,我是糊涂,没有听仲父的话。仲父实在是圣人,圣人的眼光是很远的呀!”

齐桓公,年少时也算是位英雄。他在诸皇子的“夺位”战争中脱颖而出,又收了齐国名相管仲和鲍叔公,年纪轻轻,大展宏图,曾被列入“春秋五霸”,可以说,他的前半生,是辉煌的前半生,基本上没什么“政治污点”,但就是这么一个贤明的君主,还有贤相管仲劝阻,却也没能挡住一群伪君子的“糖衣炮弹”,可见这伪君子是多么的难防了。诸葛亮的《前出师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这句话也是齐桓公兴亡的最佳注解。

世人往往鄙弃“巧言令色”之徒,崇信“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殊不知,捧人捧得有分寸,骂人骂得有含蓄,自夸夸得像自谦,这些技巧都是可以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尽管人们讨厌“花言巧语”之徒,但有几个人能不上他们的当?

所以,我们要时时警惕那些花言巧语,满脸堆着笑容的小人。 正所谓“无事献殷勤,非奸即诈。”对于“巧言令色”的行为,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置之不理;对于置之不理而产生的狗急跳墙现象,最好的态度就是一笑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