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爱因斯坦自述
11752000000008

第8章

有的时候,人们觉得传授知识是学校的唯一作用。这是一种有失偏颇的看法。学校是活的,活的学校不仅要传授死的知识,更应该发展年轻人服务社会的能力和品行。同时学校还应避免把学生变成蚂蚁或蜜蜂那样只知道死板工作的人,而要对学生的个性特别加以保护。因为一个社会若是缺乏个人意愿和个性,就会落入停滞乃至倒退的不幸境地。反之,学校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行动的能力,当然,同时要引导他们将“人生的最高理想是服务社会”这一信念建立起来。就我的观察而言,最接近这种理想的是英国的学校制度。

若要实现这种理想,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是否可以借助于道德说教的方式呢?绝对不行。空洞的言辞无法打动人心,并且对于理想的奢谈妄想很容易将人们引向毁灭。人格的形成,要依靠劳动和行动,而绝非对于道德的高谈阔论。

所以,鼓励学生去实践,才是最重要的教育手段。不管是大学里的博士生写博士论文,是小学里的孩子初学写字,哪怕是简单地写篇作文、翻译和背诵一段课文、背诵一首诗歌,抑或是进行体育锻炼或一次小小实验,都概莫能外。

然而,总是有一种动力存在于每项工作的背后,成绩的获得以它为基础,反之,这种动力又会因为成绩的获得而得到滋养和加强。其中存在着一种跟学校的教育相关的极大的差别。人们做同样的工作,然而出发点却可能截然不同,也许是由于被逼无奈,也许是因为争强好胜,也许是因为追求真理的愿望与强烈的兴趣的驱动,更也许是出于那人类最可贵的单纯的好奇心。完成一件同样的工作,然而学生从中受到的影响和教育却极为不同,不同的原因就在于推动这项工作的动力是不一样的。大家都清楚,学生心理基础的塑造,在极大程度上受到教师的态度和学校的管理的影响。

我认为,用暴力的办法进行工作,是学校所做的所有事情中最糟糕的。学生的感情、自信和诚实都会被这种做法摧毁,它所制造出的人都是机械的。在德国和俄国,随处都可以看到这样的学校,他们的传统就是如此。这种最坏的做法不存在于美国的学校里面,也不存在于瑞士和一切民主国家中。若想让学校不再出现这种糟糕的事情并不是很困难,首先教师必须尽可能用自己的品德和才学进行教育,而尽量避免使用暴力手段。

然后就是那深深扎根于人的本性之中的好胜心,人类之间的合作依赖这种好胜心。一个人要是强烈地想获得同类的赞同,那社会就能在最大程度上约束他。然而,建设性力量和破坏性力量此消彼长地共同存在于这种复杂的感情之中。希望获得表扬和赞同本是一种健康积极的动机,然而若是太过刻意与偏激地表现出这种愿望,心理上就很容易会出现自负的状态,对于个人和社会来说,这种状态都百害而无一利。所以,教师和学校必须对这种个人野心的出现严加防范,而引导学生努力工作是解决这个问题最简单的方法。

很多人的座右铭都是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然而有的人觉得,社会经济会受到这种个人竞争的干扰,事实上并非如此,因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人必然地要进行生存竞争。

所以,那种世俗的成功观念不应该被灌输到年轻人的头脑中。因为一个人价值的大小不在于他获得了多少,而要看他为社会作出了多大的贡献。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校中,劳动时的乐趣、获得成果时的满足以及自己的劳动产生的社会价值,都应该是工作的最重要动力。学校最重要的任务,就在于使年轻人对这些有深刻的认识。树立了这种人生观之后,一个人才可以生发出愉快的愿望,才会愉快地踏上追求技能和知识的路途。对这种创造性心理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发展孩子获得表扬的天真愿望以及他们对于游戏的天真热爱才是关键,而且要引导孩子向有益于社会的领域前进。创造社会价值的愿望,是这种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学校若能以这种观点来指导自身,那它就可以获得高度的尊重,就能成功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如此这般,孩子们就会像领取礼物一样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他们就会更喜欢上学而不是天天期盼着放假。

在这种学校中工作的教师事实上与艺术家无异。如何将这种精神植入学校之中?不存在标准答案,不过有一些事情还是我们必须去做的。首先,这样的学校应该能促进教师本身的成长。然后,教师有权力自由决定教学方法和教材。因为教师在安排自己工作时的乐趣,很容易会被外界压力和强制力所扼杀。

你们若是一直在认真地听,大概会有一种奇怪的感觉,我仅仅是就“应该用何种精神来教导青少年”这个问题谈了谈。然而诸如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之类的东西我一概都没说。那么,到底教学的时候应该以理科还是文科为主呢?

我想针对这个问题说:这都无关紧要。因为一个人只要有健壮的体力和肌肉,那任何体力劳动他都能胜任。学习也同样如此。有位着名人物如此定义教育:“一个人要是将在学校里获得的一切全部忘掉,那他就修成正果了。”确实如此。我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所以就文、理科之间的争论,我不想对任何一方有任何偏袒。

此外,对于学校讲授此后生活中要用到的那些实际知识,我也不表赞成。生活中要用到的实际知识数不胜数,学校不可能把它们全部教授给学生。并且,对于将个人当成死的工具的态度,我也坚决反对。学校应该坚持这样的宗旨:年轻人离开学校的时候应该是一个和谐的人,而非专家。在我看来,从某种角度而言,职业技术学校同样也应该如此。学校教育最重要的,永远应该是发展学生的独立判断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而绝不是获得专业知识。一个人若是将学科的基础理论掌握了,并且拥有了独立判断和思考的能力,他就定然能获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并且在适应社会方面,他也肯定会胜过那些“专家”。

在最后,我还想强调一下,在演讲中我有着坚定的态度,但这并不代表我有多么高明的见解,我自己积累的个人经验,是我这些见解和看法的唯一根据。

目标

19世纪之前的人们有一个普遍观念,即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存在于信仰和知识之间。当时引领思想风潮的人物们一致认定,知识取代信仰是不可避免的时代潮流,认为无知识之根据的信仰都是迷信,因而加以抨击反对。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之下,给学生传授知识就成了当时教育的唯一职能,作为民众教育的主要单位,学校也加入了反对信仰的行列。

这种见解的片面和狭隘,我们都能清楚地认识到。因此,我们现在不妨换一种眼光来看。

确实,信念最好可以获得知识和思想的支撑。就此点而论,上述那些理性论者的想法应该得到我们的赞同。可是这种想法有着先天的缺陷,即并非每种信念都能通过科学的方式加以解释。因为我们能从科学中了解到的,仅仅是有关于各种事实及其之间的关系的知识。当然,对于在这个领域中获得的成就我们不要去贬低,因为取得这种客观知识的志向是最高尚的。然而,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和关于“应该是什么”的知识并不是等同的。“是什么”的知识人们也许已经获得了,然而人类应该有怎样的理想和目标,则依旧模糊。客观知识仅仅是一种工具,以帮助人们达到目标,知识绝对无法取代终极目标本身。毋庸置疑,要想找到生命的意义,就必须确立自己的终极目标并明确其相应的价值。知识本身固然是伟大的,然而奋斗的价值却无法从它那里获得证明。

在目标和价值判断形成的过程之中,理智的思考并非一点用处也没有。当必须运用某种方法以实现目的时,方法本身也就成了我们的目的之一。方法和目标之间的区别我们搞明白了,然而终极目的与基本目的的差别,我们依旧并未领会。宗教的最重要的职能,就是在个人的情感生活之中,坚实地建立起基本价值和基本目的。也许有人会问,这种基本目的以什么为存在根据呢?我们的回答是:作为一种有生命力的东西,它们在一个健康的社会中存在着,无需任何根据。人们只能深深地对它们的本性加以感知,而无法用理智证明它们的存在。

我们从宗教中获得了目标和判断的最高原则。这目标极为崇高,我们还要走很长很长的路才能完全实现它,然而我们的志向和价值观却以之为基础。就宗教意义的角度对这个目标的阐释就是:一个人若是有自由和责任心,就会自由地、愉快地贡献自己的力量以服务于全人类。

在这里,无论是将个人还是将国家或阶级看成神圣性的存在,都是大可不必的。如宗教所说,我们都有着同一个父亲。从这种理想的精神出发,乃至将人类看做是神圣的也没有必要。灵魂只在个人身上显现。个人只有服务的天职而没有统治的权力,将自己的任何想法或意志强加于他人都是不应该的。

若是对基本的民主立场进行本质上的表述,那么,如宗教信仰者一般,真正的民主主义者同样不应该对他的国家有任何崇拜。

如此说来,学校和教育的职能究竟何在呢?理所当然,其职能就在于让青年人成长于一种自由、宽容的精神氛围之中,让他们如呼吸空气一样自然地接受基本原则。这个目的无法通过单纯的教导来达到。

通过这些高尚的原则,我们可以明白地意识到,极大的危险正在威胁着人类的文明。人道精神被极权主义国家中的统治者们肆意蹂躏。在这种危险尚未到来的地方,民族主义和经济手段也在对这些最宝贵的传统进行剿杀。

这种危险已经被有识之士所察觉,他们正在寻求各种办法以化解危险。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这样的努力。然而,古人的教训我们要牢牢记住:若是缺乏一种生气勃勃的精神支撑在努力的背后,那么到头来努力也就仅仅是笨拙的工具。不过,若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最起码先要努力起来。

道德和感情

通过经验我们可以知道,意识控制着我们所有的行动;通过直觉我们意识到,一切生物都是如此。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和安乐、逃避死亡和痛苦的本能。冲动在支配着我们的行动!在自制力和冲动的相互作用下,我们才做出了那些合乎常理的行动。我们每个人自我保存的本能受到内在力量如爱恨等的支配。并且,我们都是社会的人,在跟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他们的感情很容易感染我们。人类行动的原动力,就是这些很难用文字描述的原始冲动。若是这些强有力的原始力量不存在,我们的任何作为就都是不可能的。

我们虽然有着跟高等动物不一样的行为,然而却有着跟它们相同的原始本能。人类的思想和辅助它的语言以及其他符号工具在人的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这就是其间的微妙差别。因为有了思想,所以我们的行动就超越了本能冲动的局限。原始本能通过思想的升华,获得了更高的意义。本能将思想熔铸到行动上,思想又对行动进行调节,而感情又鼓舞了这些行动。在多次重复之后,观念和信仰就在我们心中形成了。

在日常生活中,信仰的这个形成过程的作用极为重要。毋庸置疑,人们之能够获得诸如那些最高尚的乐趣,如从艺术的美中获得的乐趣,就是因为有了这种过程。

人们要是被自己的原始本能俘虏,将生活的目的局限于自身的利益,那么,焦虑的痛苦状态就随之而来。若进一步来说,他们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来耍弄小伎俩,并且将自己的生活按照幻想来修整,也不会得到更好的结果。喜欢、怜悯和友谊这些感情,与别的原始冲动和本能相比,同样太过狭隘和主观,无法引导人类社会进入理想的平和状态。

事实上古代的圣贤已经教导过我们,这个问题很容易就能解决:所有人都遵循同一原则,在对这些原则的遵循中,大家就能获得安全感。

这是种太过笼统的一般性要求,因此我们还需要一些具体的特殊规则。这些具体的特殊规则当然要灵活多变。如果美好想法不能实现的最大障碍就是这个,那么,人类就定然会有更美好的命运。如此,人与人之间就会平等相待。

摆在有志之士面前的最大障碍就是:如何使我们的教导强有力地作用于人的感情,使它可以抵挡个人本能的冲动。过去的圣贤是否想过这个问题我们不清楚,可是实际上他们的确曾经向这个方向努力过。

在道德尚未形成之前,也就是人类还未成熟的时候,出现在生活中的那些无法理解的恐惧,使各种鬼怪的形象在人类的想象中诞生,它们无影无形而又令人畏惧。他们按照自己的形象在头脑中制造出了这些想象中的鬼神,同时将超人的力量赋予它们。上帝这一观念的最初形式,便是这些鬼神。这种因为日常生活中的恐惧而被想象催生出来的鬼神,以其难以想象的巨大力量深刻地影响了人类及其行为。所以,那些建立道德观念的人都对这些极为熟悉,就很好理解了。而从多神到一神的宗教文化发展,和所有人都遵从这些道德约束的局面的形成,其间有着极大的关联。

所以,在结合了宗教之后,道德观念开始拥有了精神力量。然而就另一个角度而言,道德观念的最大弊端也恰恰就在这种密切的结合。虽然各种宗教有着相同的本质,可相异的形式依旧经常引起冲突和矛盾,人类并没有因为普遍的道德观念而团结一致。自然科学随后发展了起来,人们的生活和思想都受到了它的巨大冲击,直至近代以来,宗教的影响力进一步被它削弱。大多数人都不可能从科学的思维方式中产生对于宗教的深厚感情。因为道德和宗教之间关系紧密,所以,道德也随着宗教的衰落而被严重削弱。我认为,当下这个时代政治日趋野蛮的主要原因就在这里。而急速发展的技术,又使得这种野蛮化对文明世界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道德因为宗教的作用而得以实现,可是,在道德和宗教、教会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道德是整个人类最为珍贵的共同财产。去瞧瞧学校和报刊,看看它们在用什么方法竞争!野心和效率是那里的人们崇拜的对象,人类社会的道德以及人的价值被他们漠视不顾。并且,残酷的经济斗争也使得道德面目全非。一种非常好的做法,就是有意识地在宗教范围之外对道德感进行培养,如此能够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对待社会问题。所以,放弃生活享受的欲望并不是道德行为的全部含义,道德还包括善意地关怀整个人类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