诡辩者把虚假的可能性当作现实的东西。我国明代江盈科在他编撰的《雪涛小说》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城里有户农民,穷得老饿肚皮。一天,丈夫偶然捡到个鸡蛋,赶快跑回家来,高兴地对着妻子连声说:“有家当了!有家当了!”妻子茫然,他拿出鸡蛋一晃,说:“这就是!”于是,他就扳着手指算起来:“这个鸡蛋,放到邻居家里的鸡窝里去孵小鸡。等小鸡孵出来,我就从中挑只小母鸡,抱回来下蛋。然后再孵成小鸡。两年以内,鸡再生鸡,就可以发展到 300只,能卖10两金子。用这10两金子买5头母牛,母牛生母牛,3年可得25头牛。牛再生牛,又过3年,就能发展成150头,可以卖300两金子。这时,拿出三分之二来买房置地,三分之一用来买奴婢,娶小老婆,我和你就可以悠哉悠哉地过上神仙一样的日子了。”
起初,妻子听他的打算,倒也乐了。后来,听他说要娶小老婆,气得伸手一巴掌,把鸡蛋打在地上摔个粉碎,这个人的美妙打算霎时成为泡影。这是对那些把虚假可能当现实进行诡辩的人的有力讽刺。
④偷换论题
中途变换论题,前后谈论的不是一个问题,这也是诡辩的一种方式,它得出的结论必然是错的。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房客对房东说:“从屋顶不停地往我房间漏水,我忍受不了。”房东回答:“您还想怎么的?就凭您那点房租,难道还想漏香槟酒不成?”
显然,房客提出的问题是因为房顶漏东西,使他难以忍受,房东却把这个论题偷换成因为房顶漏的东西规格不高,所以房客不满意。这是十足的诡辩。
⑤用不确定的标准论证答案
用似是而非的论证进行强辩,就是对问题提出两个衡量标准,忽而用这个,忽而用那个,忽而两个都用,以此实现自己的辩解。
有一个老师为了向学生解释什么叫诡辩?向学生提了个问题:“有两个人到我这里来做客。一个人很爱干净,另一个人很脏。我请他们两个人洗澡,谁会洗呢?”
“那还用说,当然是那个脏人。”学生脱口而出。
“不对,是干净人。”老师纠正说:“因为他养成了洗澡的习惯;脏人却认为没有什么好洗的。再想想看,是谁洗了澡?”
“干净人。”两个学生改口说。
“不对,”老师突然改变了说法,“是脏人,因为他需要洗澡。”
这个老师用两种不同的标准来判断同一事物,因而得出了不同的答案。第一种标准是有洗澡习惯的人洗澡;第二种标准是有洗澡必要的人洗澡。显然,衡量的标准不确定,答案也就无法确定。
如何应对诡辩
在日常交谈和论辩中,有的人往往自觉或者不自觉地进行诡辩,许多人对某些诡辩还一时识别不出来,甚至会把某种诡辩视为雄辩,以致产生错误的结论而不知其所以然,这就要求我们研究诡辩现象,提高对诡辩的识别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让诡辩论者尝尝哑巴吃黄连的滋味。
有这样一个故事:
古希腊有一位著名的诡辩家欧布利德,他在一位大公手下当谋士。
有一天,欧布利德对同事说:“如果没有失掉这件东西,就算是拥有这件东西,对吗?”
那位同事回答说:“对呀!”
欧布利德继续说:“如果你没有失去头上的角,你的头上就有角,那你就是有角的人了。”
那位同事颇不服气,便和欧布利德争辩起来,最后吵到大公那里去。
大公听了他们的争论后,对欧布利德说:“在我的城堡里,你没有失去坐牢的权利,对吗?照你所说,那你就有坐牢的权利,我马上成全你,给你应有的权利吧!”
于是就把欧布利德关在地牢里,三天之后才放他出来。
还有一次,欧布利德向邻居借了一笔钱,双方约定一个月后归还。可是,届时欧布利德丝毫没有还钱的意思,邻居只好开口向他索讨。他故作惊讶地说:“你大概弄错了吧!我没有向你借过钱呀!”
邻居说:“你上个月向我借的,难道这么快就忘了吗?”
欧布利德洋洋得意地解释说:“是啊,我是上个月向你借过钱。但是,哲学家说过‘一切皆流,一切皆变’,现在的‘欧布利德’已经不是上个月向你借钱的那个人了,你怎么可以让‘现在的我’替‘过去的我’还钱呢?”
好心邻居没想到欧布利德这般耍赖,他回家苦思,终于想出一条妙计。他拿了一根棍子,直冲欧布利德家,结结实实地将他痛殴一顿。
欧布利德疼得满地打滚,气呼呼地说:“好啊,你敢打人,我要到法庭去控告你。”
邻居笑嘻嘻地说:“欧布利德先生,你要去控告谁呢?你不是说‘一切皆流,一切皆变’吗?现在的我,早就不是刚才打你的我了。你要告,就向法庭控告刚才的那个我吧!”
欧布利德自恃一些小聪明,故意捉弄人,结果反而被人戏弄,成为笑话。
你可以有时欺骗所有人,或是一直欺骗某些人,但你不可能一直欺骗所有人。
——亚伯拉罕·林肯
诡辩这个词通常意味着以任意的方式,凭借虚假的根据,或者将一个真的道理否定了,弄得动摇了;或者将一个虚假得道理弄得非常动听,好象真的一样。
——黑格尔
10.说话声音单调
有些人在试图说服他人时,面无表情,声音呆板,这种方式让人难受,更不用说什么说服了。
即便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钢琴家,也不能在一架走调的钢琴或只有一种音高的键盘上,弹奏出一曲好听的协奏曲。你的嗓音就是你的乐器。它的音量、音调、音高、表现力,以及你对它的使用技巧,都显示着你的精神状态和影响着听众的反应。
说话声音对个人的影响
说话人如能运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将使语言具有生命力,而不是在念一篇枯燥无味的文章。说话的语调,应依场合和内容不同,而有所变化。例如,有些地方必须说得像行云流水,让人有轻快自如的感觉;有些地方又必须说得有如狂风暴雨般,节奏快速紧凑;有些地方得时缓时急,快中带慢,慢中有快。
如果你的信息表述语调枯燥、单一,你的听众就会觉得沉闷、无聊;如果你的嗓音尖利刺耳或你讲话的速度太快,你会感觉到明显的不适,而你的观众也同样会感到不舒服。
小李和小王两人是大学同学,两人应聘同一家单位,笔试成绩都很好,在面试过后,用人单位录取了小王,小李则被淘汰了。小李十分不解,事后才知道,因为小李说话的声音让人产生不信任感。
小王说话声音低沉,冷静从容。和小王交谈过的人,都会有这样的评价:“一听到小王那低沉富有磁性的嗓音,不管他说什么都觉得是应该的,真是不可思议啊!”
而反观小李不但天生高音,而且说话速度极快。面试官在和小李交谈过后,得出这样的评价:“小李声音尖锐,说话又快,总觉得有些轻浮,好像不怎么可靠……”
音调高低与谈话方式的不同给人的印象竟是如此迥然。小王那种从容不迫的音调,不愠不火的谈话,带给人的就是信任感;而小李那种尖嗓快语,则很容易让人感觉轻浮,产生不可靠之感。
掌控好说话声音
再好的语言,如果用单调的声音去讲,也绝不会有好效果。什么样的声音才算是具说服力的声音呢?美国一位著名推销员总结的要领如下:音量强弱适中;有意识地压低声音,较具有穿透力;声调适当,注重抑扬顿挫;语速稍慢。
那么,怎样才能掌控好说话声音的大小高低、快慢变化等细节呢,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①控制语调。语调可以反映出你说话时的内心世界,表露你的情感和态度。因此,大多数人以为,需要强调的时候声音要更大,更充满激情,把声调拔得更高。而在有些特别重要的时候,则要把声音压得很低,这样可以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如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在发表其不朽的《盖茨堡演说》时,声音小得几乎让人听不见。
②杜绝鼻音。用鼻音说出来的话让人听了特别难受,影响说服效果。我们经常听到有些人讲话时发出“姆……哼……恩……”的声音,这就是鼻音。如果你用鼻音说话,让人听起来似在抱怨、毫无生气、十分消极,这种声音绝对不会引人倾慕。
③控制速度。说话的速度也是最能体现一个人的感染力的因素之一。说话过快,别人不一定能听清楚,即使你说得快而清楚,也不一定就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为你拥有说话快而清晰的本领,而听众却不一定有听话快的本领。
在语言的交流中,说话快慢将不同程度地向别人传递信息。速度太快如同音调过高一样,给人以紧张和焦虑之感。同样,如果你速度过慢,则说明你领会迟钝,过于谨慎。
说话时,要为听众留下思考的时间。在一个关键的地方、一段告诫、声明或提问之后停顿一下。就好像告诉听众:“好好琢磨一下。”
④注意口头禅。有些口头禅是最让人心烦的,如果你在和别人说话的时候,总是加上“啊”、“是吧”、“你认为呢”、“岂有此理”、“我认为”、“显然”等等之类的词语,听上去显得没有把握,拿不定主意、局促不安。
有时,你的口头禅还会打断你说话内容的连贯性,使听众过分地关注你的口头禅,从而使你讲话的力度大打折扣。
如国外有一位教授是一位著名的神经科学教授,他讲话时有一个毛病,就是喜欢用“是吧”这个口头禅。有一次,他应邀在一所大学演讲的时候说:“我很高兴在这里和大家探讨神经科学的问题,是吧?神经科学是一门新的学科,是吧?……”
他说一句用一个“是吧”,让学生都忘了他讲的是神经科学,而只听到了重复频率特高的“是吧”,有人替他数了,一个60分钟的演讲,他竟然用了183个“是吧”。
这样的演讲太让听者倒胃口了。如果你有这种毛病,把那种多余的口头语写在一张纸条上,然后贴在显眼的位置,用它提醒自己,就能帮你克服掉这种毛病。
声音、表情、语调的变化,这些都是使讲话生动的要素。想要成为成功的说服者,学会掌握这些因素的变化,才能紧紧抓住听众的心。
不要每一段话都竭尽全力。为了使要强调的部分衬托得更为突出,要像画家那样,他们恰当地运用色彩的浓淡,使人、物更为醒目。
——西塞罗(希腊演说家)
通过改变音调,你可以表达出比你的言辞更多的内容。
——马尔科姆·S·福布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