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瑜珈史诗
11713200000025

第25章 认识故事后面的真实(2)

无论这个女神出身何种原因,她最终都能打败强大的魔中之王,所以后来女神的能力也成为印度神话里面的宇宙强大能量之一,称之为萨克蒂。

萨克蒂代表着宇宙里面的阴性能量,大多数时候,她被视为湿婆的妻子。据说湿婆的身体蕴藏着阴阳两股宇能量。她常常以一个小小的头像出现在湿婆的头上方,吐出一股生命里的重要元气,瑜伽里面称之为昆达比尼蛇或军荼利蛇的物质能量。

湿婆的妻子,无论是温和的雪山神女帕尔瓦蒂,还是女战神杜尔迦都是宇宙阴性能量萨克蒂的不同展现。它是女性力量无所不能的表示,有它的存在,宇宙才能在阴阳之间获得平衡,而且生生不息。在印度神话里,即使是三大神梵天、毗湿奴和湿婆,也必须有萨克蒂来激活他们的阳性力量。

因此,女神的力量就成为创造的源泉,每个不同的男性神都必须有自己的萨克蒂化身,如同男性身体必须或多或少有一些女性的阴柔性格一样。因此,湿婆的妻子帕尔瓦蒂、梵天的妻子知识女神、毗湿奴的妻子吉祥女神都被视为萨克蒂的体现。当所有这些女性本原汇集到一起,就是能凌驾一切之上的宇宙之母,称为摩耶女神。

摩耶,瑜伽哲学指幻化。在印度哲学中,物质世界就是摩耶女神创造和掌管的,所以也是一个无常和变化的宇宙之梦。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最初的达罗毗荼人和雅利安人在面对神秘的大自然时,总有些迷茫和不解。他们创造了物质文明,自信心增长的同时,又对生命的短暂和悲欢离合无法掌握,由此,他们把超越现实的梦想寄托于他们自己的偶像——大神。

我们在前面一次次地让那些魔幻的神话人物出现,目的就是想让大家知道如果面对无法抗拒的命运和磨难,如何与自己的心灵对话。

没有神,如果有,那神也是你内心深处那个最最宝贵的灵魂。

它可以超越生死之沉沦,生命之苦痛,冥想宇宙之能量和精神。

3.婆罗门

我们说过雅利安人征服了印度河大部分的流域后,开始由原始军事民主制的生活进入了阶级分化,由原始社会进入了阶级社会。为了充分有效地使新兴的城市和国家高质量地运转,他们在充分吸收当地各民族文化后,又根据本族传统和社会统治需要,建立了系统完善的意识形态,由此形成婆罗门教和种姓制度。婆罗门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它并没有具体的创史人和创立日期,我们只知道它是和雅利安人创立的恒河文明一起出现和发展起来的。

婆罗门教以吠陀文集为基础,以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为纲领,认为人生的最高目的是实现法、欲、利与解脱四大目标。在这里法指的就是真理和正确的知识概念,而欲和利指的是人的基本生理需求和对物质文明的追求,解脱则是婆罗门教认为的最高人生价值实现。

种姓是以血统、职业世袭、内部通婚与不准外人参加等为特征的社会等级划分。印度的种姓思想在《梨俱吠陀》的《原人歌》里已见端倪。在这首最原始的颂歌里面,充分表现了婆罗门的等级分配思想。

这首赞歌这样描述:大自在天认为口是人身体最为圣净的部分。为了传送祭品和供品,为了保护这整个世界,大自在天用自己的口创造出了他神圣的仆人婆罗门。在所有的生命里,人是最优秀的生灵,而在所有的人当中,婆罗门是最优秀的智者和领导者。

婆罗门信徒认为世界上任何东西都是婆罗门的财产,婆罗门地位优越、出身高贵,有资格享有这一切,因为他们是神与人的沟通者,所以就应该拥有最高的权利。

婆罗门教还鼓吹说大神是用口造就了一等人婆罗门,而用双臂造出了第二等级刹帝利,用腿造出了平民吠舍,而用脚造出了最低贱的首陀罗。

我们现在可看到印度种姓制度里的这四个阶级是:执掌宗教事务的僧侣贵族,被称为婆罗门;执掌行政事务与军事大权的世俗贵族,被称为刹帝利;从事生产活动的平民,被称为吠舍;其他不是雅利安人的外族和被征服的达萨(奴隶),统称为首陀罗。根据婆罗门法典,前三种姓可以诵读吠陀并参加宗教祭司,通过入法礼再次获得第二次生命,因此被称为再生族。而作为贱民的首陀罗,则没有这些权利,被称为一生族。

在前面的故事里,祭司还没有婆罗门这么大的权力,事实上在印度河文明时期和《梨俱吠陀》时代婆罗门还只是仅负责祭祀的祭司或祭官,并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地位。但在婆罗门教日渐成熟和种姓制度确立后,他们的权力和地位日益提高。他们享受种种特权、接受布施、豁免赋税、犯重大罪行可以免死、本人和妻子及牛都要受到公众的敬礼。《法经》对婆罗门的权利和义务列举道:学习和教授吠陀知识、为自己和别人举办祭祀、接受和施放布施。

在这个阶级社会里,婆罗门是最至高无上的特权阶级,为了维持这种权势和地位,婆罗门提出了婆罗门至上并以各种神话和宗教的形式详细证明和论证,由此形成婆罗门教的完整教义和意识最高统治地位,而婆罗门教的文献形成过程中充分吸收了瑜伽的理论和修持方法。

婆罗门教的核心和最终解脱所要追求的目标,即为梵我一如,即所有的行为和修持就是为了追求神秘的“梵我一如”境地。婆罗门教认为,为了实现上述四大人生目标,最理想的生活方式就是人生当中的四人阶段,称为四行期。

即年轻的时候进入“梵行期”,学习“法”,也就是婆罗门教认可的知识。师从婆罗门学习吠陀文献,接受宗教训戒,敬奉婆罗门,过艰苦的修行生活。

成年后进入社会,追求“欲”和“利”,在家过世俗生活,娶妻生子,从事相应职业,进行家祭和施舍,可以积累财富和享受相应的物质生活和欲望。这一阶段叫做“家居期”。等到了一定年龄后要放弃这些富裕与安逸的生活,去四处游历,体验苦行与冥想,遍访神庙与有神迹的地方,学习修行方法。这一阶段叫做“林栖期”。

最后进入“遁地期”,找一个清净的地方修行,远离世俗生活,以获得解脱与超越,安静地等待死亡,以求能升往天堂。这种过程被后来的一些佛教和其他宗教所吸收,一同被吸收的还有瑜伽的冥想方式和静坐方法。

一旦进入林栖期与遁世期,婆罗门教就开始注重瑜伽修持。瑜伽除了我们说的静坐、冥想和一些体式外,还有多种方式,苦行即是其中之一。所谓苦行,即磨砺自身的肉体,诸如卧在荆棘丛中、绝食或只吃草根、火烤日晒等。婆罗门教认为,即使大神湿婆,也是通过这种瑜伽修持得到无限神通的。

吠陀文献是印度上古典籍的汇集,是婆罗门教的根本经典。奥义书是吠陀文献中哲学思辨最丰富的著作,大约有两百多本。奥义书的本义就是导师给学生解释吠陀里面的经文,同时辅以社会实践的知识。

瑜伽修持的理论化从奥义书开始。奥义书的主要理论是以“梵我一如”展开的。梵,原意为“咒力”、“祈祷”,引申为由祈祷而得的神秘力量,进而引申为世界的主宰及本原,哲学的最高本体。奥义书认为,梵是世界的本原,梵能够产生和包罗世界万象,因此,梵潜藏着无限能力,蕴含着万象的特性。既然梵包容一切,那么梵本身即无形无影,没有一丝形式的特征。

奥义书认为梵创造了世界,也创造了人,因此人这个小宇宙与梵所创造的大宇宙是相通的。人与梵在本质上是相同的,这种等同的依据,就在于人体内蕴藏着与梵完全一致的绝对精神“我”。在《白骡奥义》记载里是这样讲解瑜伽的:

三体安正直,

躯干定然兀,

心内收意识。

以乘大梵筏,

可怖诸急流,

智者当度越。

气息和体中,

动作皆调适,

轻微露鼻息。

意念如野马,

智者当鞍勒,

制之不放逸。

清洁平正地,

无石火沙尘,

土壤不潮湿,

其处无喧哗,

于意可安悦,

在目无损遮,

避风清净居,

择此行瑜伽。

雾烟日火风,

飞萤与闪电,

琉璃与月光,

此等幻相见,

在修瑜伽时,

先于梵显现。

地水火风空,

五得瑜伽起,

得瑜伽火身,

乃无老病死。

身轻得健康,

寡欲颜敷愉,

声和吐气清,

出体少浊污,

谓言此诸相,

初上瑜伽途。

如镜蒙埃尘,

拂拭生光辉,

有身见灵性,

得一忧自违。

修士以灵性,

譬如灯光明,

如实见大梵,

无生自恒贞;

万有之自性,

无玷彼洁清,

既知此一神,

尽解诸系萦。

这段文字论述了修持瑜伽的场所应该具备的条件,论述了修持时如何掌握具体的正确姿势、如何控制意识、如何调息、如何调御杂念,论述了修持瑜伽可以使身无老病、心清颜愉,乃至最后脱生死轮回归到梵我一如。

在奥义书看来,梵我本是一同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被禁锢在肉体中,在三界造业轮回,受苦不已。因此那个大梵才是人真正的自我,而这个小我则是人被迷失的自我。因此,他们认为人生最大的追求,就是力图回归真正的自我,亦即达到“梵我一如”的境地,使小宇宙内在灵魂与大宇宙灵魂达到高度契合与统一。

为了便于大家的理解,我们还是把上面的诗文用现代化的语言表述一下吧。

让你的整个身心灵都全神贯注吧,

挺直你的腰背,

收拢你内心的全部意识,

这样我们才能踏上通往宇宙真理的那条渡船,

我们会遇到许多险流和暗滩,

如果我们充满智慧就可以安然地渡过,

把你的元气平稳地分布于体内,

调整你的动作,

轻柔地吐出你的鼻息,

我们的意识和念头有时就像无法停止的野马,

智慧者当用缰绳控制它,

不让它横冲直撞和放纵,

清洁平坦的地面,

没有沙尘和烟火,

泥土也并不潮湿,

没有喧哗噪音,

这样才能保持心情的安静与愉悦,

视野没有障碍,

没有喧嚣的清净居所,

才是瑜伽修行的最好地方,

云雾、太阳、风和火,

飞鸟鱼虫和闪电,

琉璃瓦和月光,

这些并不真实的幻象出现,

在你修行瑜伽的时候,

他们会先于宇宙的精神之前展现,

地、水、火、风、空这五大物质,

是构成宇宙和世界的基础,

懂得宇宙精神的瑜伽粗身,

才不会受生老病死的束缚,

身体会得到健康,

无过多欲望的脸庞才会变得愉快和年轻,

声音和悦吐气清新,

很少排出污浊的气体,

这些现象出现的时候,

就证明你已经走上了瑜伽的修行道路,

就像镜子蒙上了灰尘一样,

只有经过擦拭才能让它生出光辉,

我们的身体本来就有灵性,

得到它才能获得自由,

瑜伽的修行者本来就具有灵性,

就像灯光自身的光明,

我们会在不断的修为中看到宇宙的真实所在,

这是我们生命中本来就拥有的智慧和永恒,

所有的生命和万物都具有这样的属性,

没有被外界污染的它就是清澈的水和海洋,

我们如果真正知道了这宇宙的知识,

所有的悲欢离合、生死困惑都会变得无足轻重、迎刃而解,

在同期的《慈氏奥义》中,也已经出现“瑜伽师”的记载。可见当时已经有一批专门修持瑜伽的人。由于这批人的努力,瑜伽修持越来越成熟,并成为一个专门的领域。在奥义书时代,瑜伽修持已经注重师承,讲究择徒。对于这个问题奥义书里面如此说明:“此至上之玄秘也。不当以教非其子者,非其徒者,或轻躁之人,而除本师以外不拜他师者,修一切善德者,乃可教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这是上天给我们的至高无上的秘密,不能教给你亲近儿女之外的人,也不能教给不是你的学生的人,更不能教给那些欲望强烈而浮躁的人。只有除了你不再寻找其他老师,而且品德高尚心地善良的人,你才可以教授他。

所以印度称这种唯一的导师传承为古茹制度。古茹,导师或上师的意思。据说只有导师亲自传授的瑜伽修为才具有神力和效用,这一点后来在印度成为传统,也使瑜伽修持形成大大小小不同的流派。

应该说明的是婆罗门教后来改称印度教,原因也是众说纷纭,没有准确的说法。有的说是公元8世纪为了应对其他崛起宗教的改良而变化的,也有的说是因为英国人进入印度次大陆后把它传到全世界后改变的。无论婆罗门教还是今天的印度教,也无论它的哲学和宗教思想如何起伏变化,它所强调的梵我一如、精神和灵魂永恒以及物质世界的短暂,这些基本核心点始终没有变化过。

而瑜伽作为其中的哲学思维和实践方法,一直在印度的文化里举足轻重,而且在后来兴起的佛教、耆那教、锡克教等里面也充当了非常牢固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