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文物之美与工艺学(新编科技知识全书)
11713100000007

第7章 废墟里的辉煌(7)

早期的伊斯兰工艺品尤其是琉璃器存世甚少,再加上这一时期的工艺品承袭了前代的艺术风格,因此极易与前代的制品相混淆而不易辨别。法门寺地宫封闭的年代可确定为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年),这就为区分这一时期的文物提供了确切的证据。而且法门寺地宫中出土的这一批琉璃器,其纹饰的镌刻刀法自然,线条生动,富于创造性,体现了工匠的高超技艺。这些工艺品不仅在我国罕见,即使在存世的早期伊斯兰琉璃器中也是有代表性的罕见佳作。因此,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这批早期伊斯兰琉璃器不仅是中国和西亚交通和文化交流的物证,而且还对早期伊斯兰美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是早期伊斯兰艺术的一个重要发现,法门寺地宫出土瓷器16件,有瓶、盘、碗、碟等。瓷器釉色有青绿、青黄等颜色,釉层均薄而均匀,釉色光洁莹润,胎质色白细腻。据地宫中所出记录随藏器物的帐目中,将这些瓷器称为“秘色瓷”。

“秘色瓷”一词,自唐以来的文献多有记述,最早的当属唐代陆龟蒙《秘色越器》诗“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至宋以后秘色瓷的记载就更多了。但是氏期以来,有关秘色瓷的各种情况的看法分歧却颇大,时代方面,有人认为始于唐,有人则认为最早出现在五代;产地方面,则有耀州窑,越窑两说;釉色方面,则更是众说纷纭,有翠青色、艾色、青绿色、湖蓝色诸说。法门寺地宫秘色瓷的出土,使上述问题得到了一一澄情。首先,它的时代不晚于唐代,其次其产地应为越窑,而非耀洲窑,最后它的颜色应以青绿、青黄为主,施釉均匀,光洁莹润,烧制极精。其中青绿色釉为还原焰烧制而成,青黄色釉为氧化焰烧成,不同釉色的存在,表明晚唐时秘色瓷的烧制技术还没有达到历史顶峰。中国瓷器真正掌握烧造中的还原技巧,要晚到18世纪初清雍正年间。

在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秘色瓷中,还出土了两件漆平脱银碗,这种漆平脱技术脱胎于金银平脱和漆器平脱工艺。建国以采发魂过金银平脱和漆平脱的铜镜,但还从来没有发现过漆平脱秘色瓷器。法门寺地宫的发现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是一个重要的新发现。

法门寺地宫的发掘,使我们进一步了解到中国古代舍利瘗埋制度的发展过程,向我们揭示了秘色瓷这一古瓷珍品的真实面貌,同时也为我们研究唐代的金银器制作工艺,早期伊斯兰艺术风格和中国、西亚交通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正因为如此,法门寺地宫的发掘当之无愧地被专家们评选为“七五”期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我们期待着法门寺塔重建的那一天,让这些古代文物精华在90年代再放光华。

定陵

说起十三陵,大家都知道它是指位于北京昌平县北的明代十三座皇帝陵墓,著名的十三陵水库便座落于此。到北京游览过的人,则一定参观过定陵,定陵便属十三陵之一。

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后不久,为了选一处风水宝地建造自己的坟茔;以保佑自己的子孙后代,手下的大臣、术士们花了整整3年的时间,跑遍了北京周围的山山水水,沟沟壑壑,最后选定了4个地点。经明成祖亲自考察以后,其中,有3处或因地名不吉,或因地势不佳,都未能通过,只有昌平县北的一处“吉壤”,东西北三面崇山环伺,中有温榆河一河奔腾,南面为宽阔的河北平原,地形绝佳,明成祖欣然通过。永乐七年(1409年)开始营建成祖的长陵,至宣宗宣德二年(1427年)完工,历时长达18年。从此以后,明代诸帝中,除代宗未能葬于此地以外,其余12帝均在此地构筑陵墓,形成了一个以成祖长陵为中心的明代帝陵区。13座帝陵分别是:

明成祖永乐帝朱棣的长陵

明仁宗洪熙帝朱高炽的献陵

明宜宗宣德帝朱瞻基的景陵

明英宗正统帝朱祁镇的裕陵

明宪宗成化帝朱见深的茂陵

明孝宗弘治帝朱佑樘的泰陵

明武宗正德帝朱厚照的康陵

明世宗嘉靖帝朱厚熜的永陵

明穆宗隆庆帝朱载垕的昭陵

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的定陵

明光宗泰昌帝朱常洛的庆陵

明熹宗天启帝朱由校的德陵

明思宗崇祯帝朱由检的思陵

明十三陵陵区占地面积40平方公里,陵区周围因山势建有长达12公里的围墙,围墙设有10口。

陵又名宫,各陵宫皆依山而建,方向虽各不相同,但地面建筑布局、形式基本一致。都由神道、宫院墙、棱恩门、棱恩殿、棂星门、石几筵、明楼、宝城组成。神道是通往陵园的道路,两旁竖立着石雕及文臣武将;棱恩殿是祭陵时的殿堂;宝城是陵宫的最后部分,由城墙围作圆形,前面与宫院墙相接,城中填以黄土,下为帝、后葬身之所;明楼建于宝城上前侧,楼檐下设榜额,上题陵名,楼内立石碑,刻皇帝庙号、谥号。

清初的时候,十三陵曾遭受过一次大破坏。原来在明代后期,由于满族的强盛并屡屡兵犯中原,明统治者认为满族称后金,是金代后裔,只要将北京房山县金人陵墓加以破坏,断其王脉,便可使满族衰败,于是派人捣毁金陵。然而这个荒唐的作法并未能挡住满人的铁蹄。当满人占领中原后,便进行报复,对明陵也加以破坏,其中损失最重的是万历的定陵和天启的德陵。到满人在中原站住脚跟以后,出于政治上的考虑,才又对明陵作了一些修缮和保护,解放以后,1955年10月,由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文化部部长沈雁冰、人民日报社社长邓拓、中国科学院历史所第三所所长范文澜、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张苏、北京市副市长吴晗等6人联名上书国务院,请求发掘明成祖永乐皇帝的长陵,并得到批准,随即成立了长陵发掘委员会,委员人选除原提议人外,又邀请了中科院考古所所长郑振铎、中科院考古所副所长夏鼐、北京市副市长王昆仑等人参加。由于长陵规模大,发掘工作复杂,为了在发掘长陵之前积累—些必要的经验,长陵发掘委员会决定先发掘一座规模小一点的明陵。经过反复的调查、论证,最后选定以定陵作为试掘对象。

定陵是明神宗万历皇帝的陵墓,位于明十三陵陵区的西部;其,陵园建筑平面布局与我们前面介绍的情况一致,而规模则极力模仿其祖父世宗嘉靖皇帝的永陵,有的地方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由此还引起了当时一些大臣的劝谏,定陵的墓上建筑多为石结构,石料来源主要是北京附近的房山、怀柔、顺义等县所出,而其中色彩绚丽的花斑石则来自河南浚县,千里迢迢,运输极为艰难,而且石非色鲜质坚者不用,更增加了营造的难度。

定陵用砖有两种,一种称为白城砖,绝大部分在山东临清烧成,再长途运往京师,白城砖所用泥料要久经浆泡,做成砖以后相当结实,专用于城墙、宫殿、陵墓等重大工程。另一种砖叫澄浆砖,又称“金砖”,十分结实耐磨,而且越磨越亮。其产地在江苏苏州,质地相当细腻,犹如沙中澄金,故有上述名称。澄浆砖的烧制相当不易,据说需用几种不同的木柴连续烧制130天才能成砖,而且出窑以后还要在桐油中浸泡以后才能使用。所以苏州窑工用了3年时间才烧制出50000块,可见其难度之大。

地面建筑所用的木材多为楠木,味香、质地坚硬耐腐浊,产于湖广川滇等地,需深入深山老林中进行采伐,日晒雨淋,暑曝寒侵,再加上瘴烟疠气,死者甚众,所以当时有“入山一千,出山五百”的谚语。

宝城内所填的黄土,由于按“风水”的说法陵区内不能取土、行车,不得不在距陵区10公里外的黄土塘取土,然后由人夫排成长队,一筐—筐地传递到陵区内,所耗费的人力是相当惊人的。

定陵的营建历时5年,所用人力在建陵初期据史载是二三万人,那么在全面施工的时候,人力的数目必定大大超过此数。所耗费的财力达800万两白银,而万历中期全国每年赋税的总收入也只有400万两白银。也就是说定陵的营建竟花费了全国两年的财政收入!

定陵的地下部分发掘工作从1956年5月开始,至1958年7月结束,历时共2年多。发捆后的定陵地下宫殿——玄宫清晰地展现在人们眼前,玄宫由甬道、前殿、中殿、左配殿、右配殿、后殿组成,外面由石隧道、砖隧道与地面相通。玄宫内除。甬道和部分殿堂铺地用砖外,全部为石材结构。而玄宫内的石门均用汉白玉整块做成,洁白光润,门高3.3米、宽1.8米,重达4吨,门后在门关闭后均有“自来石”自动顶死,从外面不能推开。

玄宫连同甬道前后长87.34米,最宽47.28米,总面积1195平方米,规模宏大。在地下埋藏370余年以后,除前殿石门脚基稍有破损外,全部墙、顶、地面均完美如新,毫无断裂、塌陷、错动的痕迹,堪称奇迹。

定陵出土文物有3000余件,除香炉、烛台、香瓶所谓“五供”等极少数器物以外,绝大部分出土于后殿。后殿中部偏西处设宝床(棺床),床面铺花斑石,棺床上放棺椁3具,中间为万历皇帝,左侧(北侧)为孝端皇后王氏,右侧(南侧)为孝靖皇后王氏,周围有放置器物的箱、盒共29个,棺内及器物箱内出土物计有丝织匹料、服饰、金银器、玉器、瓷器、首饰、冠、带、佩饰、铜明器、锡明器、漆木器、木俑等共2648件(不计钱币及钮扣)。

以万历帝棺内器物为例:其随葬器物堆置于尸体的上下左右。在尸体的上面堆放的器物约有10层之多,丝织袍料及服饰与金器交互放置。棺的最上层覆以锦被,锦被之下l~4层为袍料和成匹的丝织料,西端主要放置金执壶、爵、酒注、提梁罐、盆、碗,玉爵、盆、碗、首饰、梳妆用具、冕旒及金银锭等。第5层为金翼善冠、乌纱翼善冠、冕冠及革带、玉器和金器等。第6~l0层主要是整卷的袍料和服饰。第11层为尸体及其所著冠带、袍服以及金带饰、带钩、镶玉金版、金锭、玉器等。尸体下还有9层,除铺的褥、毡褥、被、金钱褥等外,其下各层多为整卷的袍料、匹料和衣服。最底层在棺南北两侧放置银锭20枚。

在定陵出土的大量随葬物中,品种繁多的丝织品和服饰古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各种袍料、匹料和服饰共有644件,丝织品多为各种提花织物,少数为平素的绫、紬、纱、罗、绢。而五彩缤纷的“妆花”,则是出土的丝织品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种。

妆花名称最早出现于明代,虽然作为一种织造技术它产生于明代以前,但作为丝织物整体纹样的妆彩形式和织造方法,是明代丝织工艺的重大成就。妆花工艺采用局部的挖花盘织,配色极度自由,往往在一件织物上花纹配色可达10几种,甚至20多种,花纹显得十分逼真自然,再加上不少织物还加织金线和孔雀羽毛线,使整个织物呈现出金碧辉煌的效果。

定陵出土的绣品当中,以孝靖皇后棺内出土的两件云龙百子图最具代表性。其中一件稍残,存童子91人,一件十分完整,整件衣服共绣有童子100人。所绣100名童子神态各异,生动活泼,维妙维肖。用色十分丰富,以红、黄、蓝、绿白等20余种正色为主,搭配以金线及30多个色泽的彩线,使得人物、花石等的色彩十分和谐、自然。所采用的刺绣针法也相当丰富,依据不同的对象,使用不同的针法,以达到最好的表现效果。针法与彩丝相得益彰,使绣晶达到了最完美的程度。

定陵出土金器Z89件,其中最为珍贵的莫过于万历的金冠和两皇后的凤冠了。总的来说是一批精妙绝伦的艺术珍品。

定陵出土瓷器不多,只有16件,但其中13件是十分珍贵的青花瓷,3件是三彩瓷。

青花瓷中最为珍贵的是3件青花云龙缸。高度在69~70厘米,口径70厘米。器腹部有青花云龙纹。云形飘逸流动,二龙纹昂首曲颈,矫健有力,腾跃于流云之间,非常漂亮,是目前存世最大的龙缸。

三彩瓷炉以黄釉为地,用紫、绿、蓝三种釉绘出3条螭纹,螭纹盘绕器身,首部形成炉的三只足,其中两条螭尾盘绕而上构成炉耳。整个器形设计新颖,造型别致,是一件前所未见的珍品。

定陵中还有玉器、宝石、铜器等众多的陪葬物品,这里不再一一细述。